“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孩子”:比较式教育,毁了多少孩子!

 

“妈,衣服收好了,快给钱吧!”...

作者|卡卡辛


小时候,我们都有个神秘的对手。

在你勤学苦练下终于学会老师教的最新曲子时,这个人已经考出了钢琴八级;

即便你考出了班级第一名时,这个人次次都能保持年级第一。

支配了我们整个童年阴影的这个人,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

最近,南京男孩天天因为爸爸总是拿他与“别人的家的孩子”比较,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在给爸爸留下的纸条上,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看似是孩子的一时气愤,离家出走,其实,这不过是长期处于被比较的教育下,累积的委屈而已。

就像天天和警察的哭诉:“爸爸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还经常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他不喜欢我,我就走。”

作为父亲,他当然不是不爱儿子,总是用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不过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而已。

然而,长期处在这样的比较式教育中,孩子真的能奋起直追,PK掉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吗?

作为成人,我们都如此讨厌被人比较。试想一下,如果老公总是在你面前夸奖别人的老婆如何贤惠,你会立志向对方学习吗?

那么同样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想,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敏感,总是被比较,对孩子的杀伤力是有多大,他们心里会有多难受。

爱比较的父母,既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也使自己在这条比较之路上疲于奔命。


比较,只会让父母的焦虑无处安放


焦虑似乎成了这一代父母的标配,难怪很多人定义这代父母:他们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代家长,但他们肯定是最焦虑的一代家长。

比较是人之常情。做了父母,即使再不想比较孩子,在看到或者听到别人家孩子事情时,也难免会联想到自己孩子。于是,从无意识的比较到下意识的比较,结果焦虑开始出现了。

“别人家孩子4岁都可以说英文了,我的孩子连字母还不认识。”

“别人家孩子唐诗都能背上100首了,我家孩子只知道看小猪佩奇。”

于是,别人家孩子的成长节奏成了我家孩子的标杆。刚发现孩子已经可以用英文自我介绍了,又发现别人孩子已经和外教流利对话了,一下子觉得自己孩子还是差个十万八千里。

怎么办?接着追,接着赶,接着比,就这样陷入了无限循环的比较怪圈。
陷入这种状态的父母,虽然和孩子朝夕相处,却无法以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孩子。习惯于用自己孩子的短板去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殊不知,也许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只是被我们理想化的样子,是我们对孩子期待的投射。

在与我们心中期待的那个孩子比较时,只会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焦虑不安,从而不能真正的“看见”自己的孩子。


比较,是孩子自卑和嫉妒的起点
在综艺《朋友请听好》中,有一位女生向主持人倾诉,从小时候开始,闺蜜就是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小孩。

渐渐地,她也习惯事事去和闺蜜进行比较,总感觉闺蜜穿的衣服比自己好看,即便是自己很喜欢的衣服也不敢买回家。

甚至在爱情上,也觉得闺蜜更幸福,于是,就会要求自己的男友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来证明自己也是被爱的。
她虽然长大了,父母不再比较她们,但是被比较的阴影并没有离她远去。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总是被比来比去,就相当于向孩子发出一个信号: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不断地自我否定,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会让孩子变得消极自卑,缺乏自信。他们一直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最终成为了别人,丢失了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就自信的自己。父母总是比较孩子,会让孩子在优秀的孩子面前自卑,甚至产生嫉妒心理,做出极端的事情。
我们在电影《阳光普照》中看到了一个“坏孩子”的演变过程。在母亲的回忆中,小时候的弟弟阿和还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可是渐渐长大后,他逃学早恋,打架斗殴,还在未成年时,因为打伤别人,被关进了少管所。

这样一个坏孩子是怎样被养成的呢?就是比较,从小就生活在被与哥哥对比的阴影中。于是,他越来越讨厌这个优秀的大儿子,开始用极端的行为在别人那里寻求存在感。
打架斗殴时,看到别人眼中的恐惧时,他恍然有一种错觉,我是强大的,我对别人是有影响力的,打架的阿和终于赢了哥哥一次。

嫉妒会破坏理性的思维方式,让人只能用极端的方式来获得自我认可度。

孩子年龄小时,他对自己的认可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评价。就像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认为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不随便比较。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肯定与欣赏
我们常常说,教育不是拼孩子,而是拼家长的心态。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很多时候我们被比较的焦虑蒙蔽了,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01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多用几把尺子去比较

完美小孩从来都是个传说,可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每个孩子都像不同的花朵,只有花期不同,没有好坏之分。做父母的,就是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包容那些看似不完美的地方,而不只是永远用一把尺子去比较。
《零零后》这部纪录片中, 有一个女孩一一。她从小就独来独往,不爱跟任何小朋友玩。

这种内向的性格并没有引发父母的焦虑,他们尊重这种个性,并没有认为孩子一定要活泼才是个完美小孩。

长大后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反而充满有爱心,学习上进,和朋友相处愉快充满自信。

这一切,可以说与父母对她的接纳与包容分不开。
02
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 多用纵向比较思维

比较最怕的是什么?横向比较,而这也是父母最爱做的事情。真正科学的比较,是纵向的,也就是拿孩子和孩子自己对比。

当孩子原来只会弹几个音阶,现在可以弹一首完整的曲子时, 就为他拍拍手;

当这次考试考了70分时,对比上次的不及格,这就是他的进步。

记得作家海明威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自己”。

肯定孩子的进步, 孩子就能从鼓励中进步,逐渐会形成一种马斯洛提出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努力去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03
欣赏孩子的优势,因材施教

自古, 我们就有“有教无类,因材实教”的教育理论。

篮球明星姚明在进入到重点中学后, 学习上一直不突出。尽管每天补课学习,渐渐地连打篮球也放弃了,仍然是赶不上其他同学。

这个时候怎么办?姚明的父母决定发挥儿子篮球的优势, 把他转到了一所普通中学。从此之后,姚明学习上一帆风顺,篮球技术也日益精进, 直至成为世界级的篮球巨星。

正是认识到了孩子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才能使姚明成为后来的篮球巨星。
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特质。

也许, 你的孩子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也许,他就是弹琴弹不好,但是游泳运动却很棒。

作为父母, 我们不如像园丁一样, 精心守护,耐心等待花期的到来。就像几米的《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中写道: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父母之爱,应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孩子,这样成熟懂事的你,

一定很累吧?
▲“孩子竟让我马上死掉?”

别难过,他只是「诅咒敏感期」到了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