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来看那个片

 





《风味人间2》终于来了,这第一集,就灌满了糖心儿。

说起人们对于甜的追求,好像永远都是那么的认真精致。

我们愿意用它来形容所有美好和缱绻,愿意以它为代表送出最诚挚的祝愿。

也愿意将它留在唇齿之间,任由自己狂飙愉悦的多巴胺。

岁月苦短,唯甜不破。

这一季的馋人故事,从尼泊尔的米亚格迪开始。

喜马拉雅巨蜂——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蜜蜂,同时它所产的蜜也是世上最为珍贵的。

在一个最原始且没有任何护具的细绳梯上,蜂蜜猎人仅凭左脚脚尖支撑站立,右脚支撑刀具与蜂群“斗智斗勇”。



危险往往伴随着收获。

这捧最原始的甜,便是从这样200米的高空险境中采到的。
不同于普通的蜂蜜,崖蜜的口感格外醇厚香甜。

只要淋上一小勺,就足以让普通的食物迸发光彩,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珍馐。
作为世界上最早制糖国家之一的中国,蔗糖是人们获取甜味的主要来源。

在贵州,立春后甘蔗逐渐成熟。

为了保留甘蔗的最佳甜度,村民们便会带着一家老小赶着收割,随后用旺火将它熬制成浓缩的粗糖。
糖是一种神奇物质,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变换任何形态。

这也就给了咱吃货大国的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甜味灵感。

作为鲁菜经典之一的拔丝苹果,酸甜可口,糖丝绵长。

吃这道菜必须要眼疾手快,体验和拔丝博弈的乐趣,入口后脆皮与果香互相呼应的瞬间,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感。
焦糖色的烧猪,把麦芽糖的甜和猪肉的鲜,在石炉的炙烤中完美结合。

咬上一口,体会肉汁在嘴里喷溅的感觉……
扬州人的甜,从早茶时吃的“扬州双绝”开始。

取时令时蔬加白糖,淋上猪油,最后撒上火腿……

翡翠烧麦的甜味,有种匿于其中的含蓄。
而另一道招牌点心千层油糕,则使用了大量的白糖,搭配师傅用“深厚内功”揉出来的松软面团。

内馅儿中的猪板油丁,早已糖渍多日,丝丝入沁。
放进蒸笼里蒸制后,面团逐渐膨胀成型,白糖和猪板油丁融为一体。

没了糖,多了甜。

小小的油糕却有大乾坤,每块最多可达64层。
那种云朵一般的绵软口感,也慰藉了人们早晨出门时,仍带着露水寒意的胃和心。
与千层油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特色小吃——巴克拉瓦。

它是一种果仁蜜饼,对于擀面皮技术的要求极高。

十几张面皮叠在一起,每张不能超过0.1毫米,做到了真正的薄如蝉翼。
对于这道甜品来说,厨师的经验就代表着手艺,尤其是关于糖的步骤。

不同于中式甜点的春风化雨,西式甜点则更讲究快意恩仇,所以熬糖浆的温度,和淋糖浆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定要稳,准,狠。
这是糖水与油脂的碰撞。

在牙齿与酥皮接触的刹那,甜味迸进嘴里,也镶进了甜品爱好者们的灵魂之中。
甜味在中国菜中的展现各有千秋,在四川菜中显得尤为特别。

讲究复合调味的四川菜,虽不以甜为主打,但由甜带来的那一抹愉悦感受,却始终萦绕在舌尖。
其中最为出挑的,便是那道甜烧白。

取猪肉中的精华部分,留九分肥一分瘦,夹入红糖和其他调味料。

又沙又糯的扣肉,配上清甜的糯米饭。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瞧着腻吃着香,让人念念不忘。
除了用糖进行花式烹饪,聪明的人类还会想尽各种方法,巧用大自然的馈赠。

因为能让人感受到甜味的,不止有糖分子,还有氨基酸。

马来西亚的瑶族,是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几乎终身不入陆地。

他们的食物全部取自海洋,新鲜海产带来的鲜甜,妙不可言。
而对于善用自然调味这方面,中国人从来不输于人。

代表苏州夏天的鸡头米,以6-8成熟的甜度和口感为最佳。
鸡头米的采摘费时耗力,本就十分难得,所以颜值高的更是讨喜。

苏州人通常会把品相最好的称为“大丹”。

不需要繁杂的烹饪程序,只需一盆清水、一把桂花,就足够发散鸡头米的魅力。
配上杏仁那也是极好的……
夏天的风如果有形状,这道菜便是了。
《风味2》中有这么两句话:

“世界上大多数苦味物质都来自植物,与甜相反,苦是一种预警信号。”

“但中国人,却总能从中找到甜的线索。”

香港人偏爱的苦瓜菜肴,便是最好的释义。
入口即苦,随后品甜,甜味悠远且不腻人。

这个,就叫做回甘,也是甜味体验的另一种境界。

看到这里觉得“甜”这种味道真的很奇妙,趋甜似乎是人类的本能。

它不像苦味那般厚重,不像酸味那么好顽,也没有辣味的刺激和尖锐。

甜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包容,是快乐,是温柔的抚慰。

我们就这样,在日常点滴的欢愉中,缥缈世事的况味里,与它一次又一次相逢。
 - END - 
作者:震惊叔 |
图片来源:纪录片《风味人间2》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加波关注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关注 当时我就震惊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