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世上,最好要有两个家。

 

交换温柔。...



交换温柔
2020/05/03  周日
插图:风平浪静的闲暇
游水开
一。

我哥哥要结婚了。

日子选定在五月的倒数第二天。

我们家估计都不太喜欢结婚,极少办喜事,认真想想,上一次是十年前了。

我们姐弟仨也早就成为邻居眼中的剩男剩女,被纳入相亲对象资源库了。

而我哥率先打破我们不婚主义的僵局,也因此成了爸妈的快乐源泉。

这阵子爸妈从列宾客名单,到落实执行每一步,忙乱得不得了。

我知道,他们是开心的,任务达成的开心。

每天吃完饭坐在客厅播放别人的结婚录像带,当作预习。

妈妈还动笔写了发言稿,拍下来,发给我“审稿”。

他们把未来儿媳当作女儿一般,从不在背后挑剔她什么。

跟我认识的很多男孩的父母都不太一样。

我有点羡慕她,有时候连我都觉得,“哼!凭什么哦”

最开始我有种“陌生人闯进我们家”的恐惧感。

但现在我是感到开心多一点的。

如果我们不在妈妈的身边,有个人陪着她一起去买衣服;有个人晚上赖在她床上,陪她聊天聊到十一点半;有个人会发微信问她,要不要吃宵夜啊?

或者是告诉她,“今天要回来吃饭哦,在海鲜市场买了两条鱼”。

这些还不错的设想,似乎她们也已经做到了。



二。

每次离家都会有新的感触。

上次离开,我问我妈说,“准备婚礼的这段时间,我需要做些什么?”

她想了挺久,竟煞有其事地告诉我,“买条好看点的裙子,啊,千万别买那些黑白灰的”。

她在她的想象中勾勒了那条裙子的样子,即便我常觉得她那一套已经过时了。

我困扰地说,“可是我都没有钱买好裙子。”

“啧,给你钱买!”

在这个家里。

所有事妈妈都可以一力做完,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我的任务,仅仅只是,买条好看的裙子。

我也不是没有钱买,只为了给她点营造多一点“存在感”,她会因此更快乐一点。

我从车窗往回看,其实什么都看不到。

但感觉,家里慢慢的热闹起来了。

外婆离开了,新的成员又加了进来。

三。

我大学四年其实不太喜欢回家。有时半年才回一趟。

大概是因为宿舍吵,回家也很吵。

那会儿我常常幻想租个房子独居会怎样。

而现在来到了想象的样子,反而偶尔会想念家人或室友的吵。(只是偶尔)

我在两种状态下切换,一种热闹的群居,一种是清净的独处,我无法在任意一种状态下待太久。

广州来往老家的高铁,每次都会点“一键模式切换”的按钮。

下一秒,我们全家就会出现在高铁站来接我。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次他们都要全家一起来,就像是去旅游。

不必明白,他们开心。

而回广州,有时也有人来接,但更多时候不如坐地铁方便。

广州的房子因为寸土寸金的关系,小而局限,远远不如家里的好。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因为买卖匆忙的原因。后来才意识到我们家在一楼,因为被其他楼阻挡的原因,光线很差。

在老家,每一层楼都有落地窗,即便拉了双层窗帘,白天八点也会定时被太阳晒醒。

而在广州一股脑睡到下午两点,还以为是清晨六点。

我常自娱自乐称这房子的设计适合我。很少去抱怨这种糟糕。



四。

在广州,我生活在一群老广州市民当中,我们邻居是一对老夫妻,是爷爷奶奶的年纪,但我还是经常叫他们阿叔阿姨。

每天当我回家,开外门的第一道锁时,爷爷就会出来看一眼,问我,你回来啦?

我说,是啊,吃饭了吗?

我们的对话每一次都是如此。

以前我也觉得这是一种困扰,在广州租了两年房,都是公寓,我早就习惯了那种邻里间的冷漠。

有时可能住了一年,连邻居正面都没有碰过。

所以现在出门要与人打招呼,回家也像“报告”,倒像是一种打扰。

直到有一回,跟朋友出去玩到很晚。

因为聊得很畅快的原因,分开后突如其来的安静让人有种怅然若失感。

回家开锁的时候,动作已经放得很轻了,可邻居还是出来了。

“回来啦?”

“是啊!那么晚还没睡啊?”

“白天茶喝多了,睡不太着。”

那晚我们比平日多聊了两句。

转念去想,每天回家都会有人问你,“回来了啊”。也不失为一种温馨。

现在我正坐在家附近的咖啡店。

三个小时前,下午三点半,我整理完出门。

从家里走到路口,大约是三百米的距离。

这三百米的慢节奏,跟以往认识的“广州”,像是被分割开来似的。

我经过一位70岁老大爷开的理发店,他每天坐在门口的竹凳子上,给其他老大爷剃头刮脸,一副大师做派,有时没客,他便在摇椅上睡起午觉。

还会经过一对六十几岁的老夫妻,他们在门口种了不少果子,昨天新贴了块牌子,写着“已喷农药,请勿摘食”。

这儿还有很多猫,流浪猫,也有家猫,不太好惹,经常打架。

我们楼上有位大叔,也养了一只博美,我每次都会管他叫酷奇,以至于它一经过就会拐过头来看我。

五。

我有个朋友,在广州待了很多年,在这读大学,留在这工作。

每一次我们约出来,回家时,她会说“回宿舍”,也经常会问出“你们宿舍那个锅在哪买的?”这样的问题。

每次她这样说,我都会刻意挑出来纠正她,“不是宿舍哦,是家。”

有一回我们聊到这,她说她毕业之后从宿舍搬出来,就搬到现在的房子,觉得就是把宿舍,从学校,搬到校外而已。

“我从来没有把它当家,以后也不会。”

有段时间我肤浅的理解为,她只是没有遇到一个很喜欢的人。

因为以前有人跟我说,遇到了足够喜欢的人,只要她在那儿,就会觉得那是家,而在除她以外的地方,都只是租房。

我曾认为那是一种浪漫。可现在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家的感觉不该是由爱人来定义的。

是因为我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煮面也很开心。



回想我住过月租500的房子,也租过4000的公寓,到现在住到这个房子里。

即便我从未想过,在哪个地方定居。但每个地方我都发自内心觉得,“是我家”。

每当我搬到一个地方,我都会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又打开了,最先会兴奋地打开外卖。

“原来我们家楼下就有菜市场哦!”;“原来走800米就有喜茶了!”;“我的天啊,也太幸福了!”

总是无法避免的,会有这样的想法。

小时候我们一家也挤在老房子里,但在家里院子种满植物,和养大金毛这件事,时常让我忘记下雨天屋顶漏水的惨状。

现在觉得住500月租的房子不可思议,但即便住进4000的公寓,都不如只有一个泡面锅,锅盖当作碗,但每天睡前都有“看电影仪式”的快乐。

而就算现在的房子没有充足的光,我也可以在屋子里,拉投影仪开一个人的演唱会,约喜欢的人们到家里,吃火锅喝小酒聊通宵。

家里有一张长沙发,两张床,三层冰箱,有奶茶也有冰淇淋,红酒梅酒气泡酒可以选,有朋友酿的百香柠檬蜜,有妈妈刚寄过来的几斤盐焗鸡爪。

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了点自己的痕迹。家不大,但接纳了足够多的喜欢。

房子不浪漫,浪漫是我自己。



六。

我有两个家。

我想每个人都该有两个家。

一个是20岁前的家。

在那个家,你可以只负责“买一条好看的裙子”。

可如果有一天家人消失了,那个家就不存在了,你很害怕,但那一天似乎迟早都会来。

一个是20岁后自己建立的家。

这个家接纳你所有不被喜欢的样子,接纳你睡到下午三点没有关系,不开心也没关系的样子。

就算有一个人申请加入,也必定是一个接纳你一切的存在。

每个人心心念念的,或许只是建立两个这样的空间。此刻耳机循环是今天的日推,郑秀文的《交换温柔》。

大概是听着这份温柔,才发觉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很温柔。

我写完了,店打烊了,我差不多要散步回家了。

人的快乐是没有止境的。

我能做的只有,适应每一个家,适应每一种变换,迎接并拥抱新的人群。

跟那些与我相关的人/物品 建立一点还算快乐的联系。

哦对,还有:

得相信,一个人心够细,去哪就有在哪建立快乐的能力。

起身上岸
你在这片海里倒数第 50 次游水
“ 依 然 相 信 文 字 的 温 柔 ”


    关注 鳗鲸的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