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帮助理解互相的不理解

 

每周五六日,与你共读《南极》。...

蓝字关注,回复“1”抽取签名书
南极书连载 丨作者 / 刘润   转述师 / 小师妹
这是刘润《南极》连载的第16篇文章
▲ 音频由搜狗 AI 提供变声技术支持

我不曾想象过天堂的模样。但是南极的大自然以它丰富的想象力,为我做了一次虚拟实境。而我几乎就要相信,如果有天堂,它应该和这样的场景与感觉最接近……

-- 某位外国作家

1.

登上诺亚方舟

出示电子船票,登上前往南极的船,心情很是激动。

2012,船票,登船,我有种回到西藏的感觉,但是我们的登船点,是世界的尽头——乌斯怀亚。

我们这次乘坐的,不是全世界科学家联合制造的诺亚方舟,而是一艘俄罗斯的科考船Akademik Sergey Vavilov号。

登船的也没有很多一对一对的动物,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人。我们的船票也没有10亿欧元。我们的目的地,是从世界的尽头前往最后的大陆——南极。

这个世界上70%的淡水,90%的冰都冻结在南极,如果2012真的洪水滔天,这些水多半来自南极融化的冰山。乘坐着我们自己的“诺亚方舟”,在南极的冰山之巅躲避洪水,或许是没有10亿欧元的我们的最佳方案呢。

终于登船了!我们将在我们的诺亚方舟上,度过11天的时间,接近梦想,实现梦想,带回新的梦想。

离开了世界的尽头乌斯怀亚,我们驶往最后的大陆——南极!

2.

我们的船并不为探险公司所有,他们和俄罗斯有租约,连人带船。所以,船长、大副以及所有的船员都是俄罗斯人。

这艘船有6层,船员住在第1、2层,而我们探险者住在第3、4、5层,第6层是咖啡吧。

我们和船员几乎没有接触,只有到驾驶舱(bridge)去参观的时候,才会见到二副或者三副。而船长,只有在最后一天的感谢晚宴的时候,才有机会见到。

既然租来商用接待探险者,就需要把轮船改造为酒店,提供房间、餐厅等服务。

“酒店管理”是由一个菲律宾人Oliver领导的团队在负责。包括几名厨师,酒吧、餐厅服务人员,房间清扫、洗衣人员,等等。

出于安全考虑,这艘船上的船舱是不允许锁门的。也就是说,在船上的11天,将是夜不闭户的11天。

这让我一开始很不习惯,虽然没有带很多钱,但是电脑、相机,还是有不少贵重物品的。船上也没有办公室那么先进的设备,没有监控装置,所以,大家从一上船,就要对素不相识的同行者有种完全的信任。这种感觉很特别,好像一夜之间跨越到了共产主义。

而真正带领这次南极之行,和我们接触的,是一个探险服务团队。这个由澳大利亚人Woody领导的探险服务团队,有地理学家、海洋生物学家、鸟类学家、历史学家、户外运动专家,等等。

就连负责皮划艇的一个小女孩,都曾经独自沿着阿拉斯加海岸线划了2 000多公里,非常有经验。这些人中有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德国人,等等。他们很多人都已经来回南极、北极上百次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要驶入公海的原因,一上船,探险服务团队就把所有人的护照都收走了。

统计完后告诉大家,除了船员、酒店服务人员、探险服务团队,我们这次一共有99名探险者,来自14个国家: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日本、荷兰、新西兰、葡萄牙、瑞典、英国、美国、中国。

俄罗斯船队、酒店团队、探险服务团队,还有99名探险者,一支真正的国际团队,说着不同口音的英语。你都不知道哪种口音叫“正宗”。

但却都互相理解,也都能理解互相的不理解。笑一笑,加上肢体语言,什么问题都能交流。造通天塔的英雄们,有共同梦想,却没有共同语言,我们要比他们幸福多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自由行”到南极的中国人比较少的原因吧,语言是世界沟通的障碍,不论是旅行,还是学习。

几十年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国际上最新的技术或者研究成果,漂洋过海传播到中国,再翻译成中文,估计是好几个月或者好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有了互联网,今天的国际交流,完全没有时差,就是全球同步。这在之前,简直不可思议。但是语言依然是一个障碍。我想起了我的朋友朱学恒和丁易。

3.

朱学恒、丁易的梦想:重建通天塔

古时候,天下众多的人口全都说着同一种语言,人们在向东迁移时,走到一处叫示拿的地方,发现一片平原,就定居下来。他们商定在这里用砖和生漆修建一座城和高耸通天的塔,以便传扬名声,免得四处流散。

这件事惊动了耶和华,他看到城和大塔就要建成,十分嫉妒人们的智慧和成就,便施法术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言语彼此不通。结果工程不得不停顿下来,人们从此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大塔终于没有建成。(《圣经·旧约》)

麻省理工学院的Birger Wernerfelt教授简历非凡。他是哥本哈根大学的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曾任A/S CREOLE的副总裁,后到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西北大学任教。现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教授、博士委员会成员。发表管理、经济论文无数。牛人!

我的朋友计青飞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攻读MBA课程,能够让人艳羡地亲自听到Birger教授的演讲。

我对出国读书暂时没有兴趣,但是如果我在上海,也能听他谈一谈营销策略,或者能看到他的课程教程,(如Marketing   Strategy,Spring   2003 ),我想也一定受益匪浅。

闭上眼睛,许一个愿:上帝啊,让MIT开放它们如此优秀的课程吧,让好心人把这些课程翻译成中文吧!……1,2,3,请睁开眼睛!不对,再来一次,1,2,3,睁开眼睛……请看:《2003春季课程:营销策略》!

Wow!!!

我们要感谢的是,MIT的OCW计划(课程开放计划)和朱学恒的OPPS(开放式课程计划)。MIT几年前决定免费开放它们的课程,这引起了朱学恒的兴趣。

到今天为止,来自14个国家700个华人在一个“创作共享,天下为公”的信仰激励下,和朱学恒一起为消除这个语言障碍而工作,翻译了相当多颇有价值的MIT课程资料。

在和平饭店顶楼花园初次见到朱学恒、丁易的时候,我立刻就感到了他强大的“热情场”。

丁易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但一直散发着一股坚定的力量。在那次上海OOPS发表会上,每一个参与翻译的志愿者都洋溢着一种激情和自豪感。

一头长发、喜欢漫画的朱学恒是有着狂热梦想的男孩。他因翻译了《魔戒》而一举成名,却把大部分版税用来养他的孩子——OOPS计划。他为这个计划在过去的两年里花去了自己的60万元人民币。而原来在投资公司工作的丁易,专职来负责OOPS大陆地区的运营。

这让一个记者很惊讶,追问怎么长期运行下去。另一个记者问,翻译的质量也许更值得思考。我当时想对这位记者说,看看维基百科吧,看人们是如何热爱贡献和分享的。把公开的免费课程翻译成中文,真的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OOPS之后几年,网易、新浪等大网站也开始跟进,发布了网站版、平板电脑版的开放课程学堂。中文读者也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全球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了,一批非常棒的课程,如哈佛的《公正》、耶鲁的《死亡》等,也在中国广为流传。

朱学恒和丁易的梦想,是打破语言的障碍,重建通天塔!
- END-
前文目录:

01《戈壁:点燃梦想的圣火》

02《2012,买张船票去南极》

03《疯子改变世界》

04《激情,是燃烧的梦想》

05《不至南极,终不停止脚步》

06《梦之队》

07《阿根廷不相信自由行》

08《通往梦想的船票》

09《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

10《在每件事情上、每个职位上,榨干你所能学习的一切东西》

11《送给每一位正在努力实现梦想的人》

12《卸下身上的火药桶,从理解别人开始》

13《事情总有多面性,人总是很矛盾》

14《投诉你,就是投资你》

15《我终于登上了雪龙号》
最近火了一本书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小师妹摘取了其中的精华
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
如果你需要
可以添加我的微信领取


    关注 刘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