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被抢发了怎么办?

 

你可以把这当作是对你工作的赞美。...



撰文 Sam Schwarzkopf(伦敦大学学院认知和系统神经科学家)

翻译 徐寒易

审校 谭坤

许多年轻(以及年长)的研究人员总是担心自己的科研项目被抢发。学术抢发并不意味着令人不快的恶意,而是指其他实验室赶在你之前发表了非常相似的实验结果。有时这种噩梦会成真。这让人极其郁闷,因为你已经花费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进行了长久的奋斗和努力、甚至度过了不少不眠之夜,却没料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发表了和你相似的研究。原创性“噗”地一声烟消云散,你的科研生涯走到了头。你再不可能发表影响因子那么高的东西了。你再也拿不到科研经费了。你可能会就此放弃,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然后在制药行业找个苦力活,专心赚钱致富。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根本就没有“抢发”这回事儿。即使有,它也不会终结你的职业生涯。以下我将简短地解释我的观点。我不会在此宣扬开放科学(open science)或复制研究的好处,也不会在“我们应该更关心真理而不是原创性或话题性”上多费口舌——虽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些是学术界应该积极改变的事,和年轻人扯这些没用。在学术界扬名立万是年轻人此刻的目标,而学术界一直在奖励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而不是实质性的科研进展。

我只讨论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抢发”。我认为,即使在现在这个并不完美的系统中,对于抢发的非理性恐惧也毫无根据。我们必须摒弃那些关于影响因子、原创性,以及“论文排名将严重影响未来职业前景”的无稽之谈。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员是科学的未来。如果这种疯狂的想法继续根植在下一代科学家中,我们怎能期待科学变得更好呢?我用“根植”这个词是有意义的,因为当我还是博士生和博士后时,也曾饱受这种疯狂想法的困扰。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疯狂的念头?老实说我也不清楚。可能这是年轻研究人员会自然经历的过程,至少目前的学术界是这样。人们喜欢指责导师,说他们是你产生这种念头的罪魁祸首。但我的情况不是这样。在我博士后期间,我的指导人是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 Geraint Rees。他给我最好的教导就是“冷静,再冷静”。

导师对我的身教多于言传,他告诉我,成功的事业很有实际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记住你为什么要以此为业:拥有足够成功的科学事业是为了支付房租或房贷,以及享受你的人生;但我选择科研、而不是在医药行业赚大钱的原因在于,我天生好奇,想要解开未知之谜。

所以说,这些并不取决于是否有人率先发表了和你相似的实验。有些期刊的确偏好有原创性的论文,一些期刊甚至极不情愿发表复制研究。我同意,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有助于你获得科研经费或是工作(也就是说帮助你成为候选人)。但是就算这些对于成功的科学家而言十分重要(实际不是),下面是几条你不应该担心抢发的原因:

没有论文会因为被抢发而被拒

期刊编辑可能因为论文不够“新颖”而拒绝发表它,但我还从没见过因为有人在几个月前发表过类似的文章而被拒的文章。大多数编辑和审稿者可能都还没意识到抢发文章的存在。你可能觉得这事难以置信,因为你觉得你的论文很需要抢时间,并且非常重要,但统计表明我说的是对的。当然,有些审稿人知道抢发的文章,但他们又不是坏人,不会说“类似的文章在3个月前已经发表过了,所以你的论文没意思。”

你可能很难相信这点,因为我们都听说过太多下作的审稿人。但说到底,大多数人的心眼并没那么坏。我自己在做审稿人的时候,经常建议作者引用一下之前发表过的类似文章(当然不是我的)。按照我的经验,被抢发绝不是稿件被拒的原因,我会让作者把文献中的类似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背景,这是讨论部分应该做的事情。

世上没有两篇论文是一模一样的

你可能会觉得抢发出来的论文和自己的论文很像,但是,除非他们偷了你的想法(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而且完完整整地预先复制(预测?)了你的设计,不然我打赌你俩的文章肯定有巨大的差异。你的研究不会因此失去价值,你也不应该因此退出学术界或是郁郁寡欢。

文章被抢发是对你的称赞

这条我不能打包票。但要我说,科学求知又不是人气竞赛。你可以在伦理允许的范围内研究你想研究的任何事。但我承认,如果别人对我的研究问题也感兴趣,我会受到鼓舞。这意味着他们认可你的研究和相关论文。实用地讲,这意味着你可以付得起房租,还得起房贷啦!从单纯虚荣的角度也让人安心,因为这说明你并不是在一个研究课题上孤军奋战的疯子。

被抢发和你能不能发高影响因子关系不大

老实讲,依我之见,前人是否做过你的研究或是课题的热门程度并不是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关键因素。技术的新颖性、结果的突破性或可靠性,以及表述的简洁性才是关键。

另外,你所在的研究机构、论文的合作者,还有你的论文的可读性(尤其是你给编辑的附函)绝对很重要,当然这些和上面提到的点也是相关的。你的“对手”(为了大家好,咱最好别这么看对方)很有可能抢先发表了论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可以在更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相似的论文。期刊评审的结果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并不容易预测。

被抢发并不能限制你学术生涯的发展

我们都曾听说过影响因子和 H指数在经费审批和招聘决定中定人生死的恐怖故事。即使这些故事是真的(我严重怀疑决策过程并不是如此黑白分明),有很多高影响因子论文的简历或许是你的敲门砖,但是评委会也不会就凭这一纸简历就轻松决定你的命运。这些时候你得自己多费点心,幸运女神可能不会一直伴你左右。

有人认为大部分决策者只想要那个发《自然》发得最多的人,这个想法也是错的。我认为,他们实际上寻找的是那些可以自圆其说、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而且有动力和才智成为一个优秀研究人员的人。

有长长一串高影响因子论文的人的可能还是会把经费申请写得一团糟,或者搞砸工作面试,而那些并不拥有那么闪耀的论文发表记录的申请人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显示出他们的优秀。你可能已经通过会议、社交媒体、公众认知等等渠道建立了自己的专业里的名声。这比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论文要紧多了。

世上有更多重要的事要做

我们现在回到工作-生活的平衡上,以及最初你为什么要从事科研。老实讲,为什么要在意是否有人早你几个月发表了类似的论文呢?抢第一难道是你从事科研的原因?我知道做出发现会让人很兴奋,但是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大多数研究并不是像爱因斯坦或是牛顿的贡献,也不是像找到了外星生物。

你无疑会为你的发现而兴奋,它或许也能让你与这个小圈子里的另外某个科学家产生共鸣,说不定还有哪个记者会就你的发现写一篇扭曲事实、过于简化的主流新闻。但是严肃地讲,它并不具有那么大的开创性,并不值得你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健康。好好过日子,多和家人呆一起,对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好一些。不管怎么说,不要对自己的发现太沾沾自喜了,确保你可以靠你的研究讨生活,但是别逼自己相信,在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论文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吃一堑,长一智

如果你实在很纠结这种事,为什么不预注册(pre-register)一下你的实验呢?我虽然许诺不会谈开放科学,但也允许我提一下这个方法,因为它具有可操作性。当我们谈预注册时,讨论总是围绕着“有问题的研究行为”等等无用的话题。我不谈这些不是因为谈论它毫无价值,而是因为其中包含太多负能量。

我们也有许多进行预注册的积极理由,对于抢发的(没必要的)担惊受怕就是一个。预注册并不会防止别人在你之前发表同样的实验,但是可以让你证明是你在他们发表论文之前已经想到这个点子。有了预注册报告,你就不用再担心是否有人会抢发,因为在实验方法被评阅后你的论文发表就有了保证。我相信这也可以让每个人更加清楚,在整体上,谁在真正重要的领域最先发表了多少文章。

原文链接: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blog/its-not-end-world-if-your-research-gets-scooped

内容合作请联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或者给010-85321181打电话。
这里是“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服务科研人的微信号“科研圈”。我们:

· 关注科学进展与科研生态

· 推荐重要前沿研究

· 发布科研招聘

· 推送学术讲座与会议预告。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科研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