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头迅猛!这所成立仅6年的“双非”高校继一天两篇Science后,再双发Nature

 

猜猜是谁?...

本文来源:上海科技大学官网、募格课堂、上科大物质学院、红星新闻、百度百科

一周时间内CNS接连“双发”


这所高校有点“猛”

北京时间4月24日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同时在线发表了两项上海科技大学重要研究成果,两篇均为第一完成单位。
其中一篇Science来自上科大的免疫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他们成功解析分枝杆菌关键的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复合体的“药靶-药物”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一线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作用于该靶点的精确分子机制。



上科大访问学者、南开大学张璐博士、上科大饶子和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赵耀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上科大特聘教授饶子和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Gurdyal S. Besra教授、上科大副研究员李俊、助理教授王权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课题组成员合影(从左到右:李俊、赵耀、饶子和、张璐、王权)

另一篇Science来自上科大的iHuman研究所科研团队,他们在肥胖症药物靶点研究上获重要突破,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质素受体4的原子分辨率晶体结构。



上科大Stevens课题组博士研究生于静为文章的第一作者,iHuman研究所创始所长Raymond C. Stevens和密歇根大学Roger D. Con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作者:Raymond C. Stevens、于静、赵素文
而就在北京时间4月29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两项重大学术成果又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同时上线。

这成了继4月24日上海科技大学两项学术成果同日在《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后的又一“双发”。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于奕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普渡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在新型半导体异质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成功制备并表征了二维卤化物钙钛矿横向外延异质结,此项成果以“Two-dimensional halide perovskite lateral epitaxial heterostructures”为题发表。

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后师恩政和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2017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原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普渡大学窦乐添教授、Brett Savoie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学于奕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胡霁课题组和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合作,发现了第一条由神经信号传递(非内分泌激素介导)的中枢神经对适应性免疫应答进行调控的解剖学明确的通路,此项成果以“Brain control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menable to behavioural modulation”为题发表。

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2013级博士生张旭、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6级博士生雷博、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袁媛、清华PTN项目2016级博士生张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祁海教授、上海科技大学胡霁教授、清华大学钟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此次两项重要学术成果的取得,论文的共同一作均为上海科技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进一步刷新了今年上科大师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记录。

2020年的短短四个月以来,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发表的10项高水平研究成果中,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为该校硕博研究生的有8位,上科大培养的青年科学家(含毕业后留校)5位,外访生或外访学者2位。

成立仅6年

这所年轻的“双非”高校发展势头迅猛

别看学校发展势头如此猛,但其实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大学,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自2013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也就是说,到目前,也才建校6年多时间。学校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和举办、上海市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



上海科技大学定位是:年轻的小规模国际化研究型大学。

说到规模,这所学校占地约900亩,不光是在全国的大学中,就算是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上海最大高校面积4000余亩)学校的面积都算小的。

除了占地规模以外,仅设立5个学院,且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院包括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和人文科学研究院。此外还有三个研究所,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这与其他大学动不动就十几二十个学院相比,算是规模“比较小”的。

但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学校虽没有什么大楼,但却是聚集了一大批(1000人)出色的教授和科研人员。



不仅如此,上科大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有目共睹。截至2020年3月,学校已建立281个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4692篇,其中SCI、SSCI、EI收录4297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005篇。
出色的研究生+一流的教授

铸就奇妙的化学反应
师资力量:上科大师资建设的目标是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专任教师队伍,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

红星新闻的记者曾采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时,问到: 上科大为什么实行常任教授制度?

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Tenure System是国际上一种通行的做法。教师在六年后,经过国际学术委员会评估通过成为常任教授,就有自己研究的自由。在我们学校,对于非资深的、没在国际上做过tenure评估的助理教授,在六年后就会对其进行国际评估,通过后便升任副教授,不能通过便离开,所以也叫“非升即走”

我们认为,tenure制度较好地平衡了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在前面六年, 年轻老师要努力出成绩,但通过评估后,就可以开始做一些相对长远的研究。我们也问过国际上实行这样制度的院校,这样做会不会养“懒人”?得到的回复是拿到tenure后成为“懒人”的比例很低。因为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一个人是不是有学术思想、能不能投身学术是能看出来的,这样的人既然来到了一流的学校,对自己也是有要求的,在这样的学术大环境下,懒人在这个群体也待不下去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
学校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20年3月,学校已选聘525位教授(特聘教授286位,常任教授到位231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8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

学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生规模规划为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截至2020年3月底,学校共有在籍学生3680人,其中本科生1541人,硕士研究生1433人,博士研究生706人。
诺奖得主担任教授

多个国际交流项目
教授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央千人”24位、“外专千人”2位、“上海千人”14位、“青年千人”35位、“杰青”95位。大批的优秀教授极大的降低了学校的师生比,目前学校的师生比非常接近1:10,在全国的院校中位列前茅。

上科大不但有四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教授,还和耶鲁、加州伯克利、芝加哥大学等合作了暑期国际交流项目,2016年又启动了3+1交流项目,本科生在四年里可以前往哈佛、麻省理工等国际知名院校学习一学期或一学年。2018年这样的学生总共有80余人。

大一就可以做科研



充分尊重学生的第一志愿

作为参加过上科大为次年的首届本科招生做的第一次高中生夏令营的陈安琪说:“学校的科研氛围非常好,即使你一个本科生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是看到周围有同学做了,你就会想要尝试。如果没有这种氛围,我可能都不知道进课题组做研究是怎样一回事。”学校还配备了核磁共振波谱仪、电子显微镜等多台高端科研设备,通过严格的培训后学生能很方便地预约使用。
▲陈安琪在实验室


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型博士为重点,兼顾一部分应用型硕士。硕士毕业生中92%的同学在包括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AMD、强生、3M、药明康德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8%的同学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海外知名学府读博。博士毕业生中24%的同学在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清华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76%的同学在药明康德、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工作。

也有记者采访过学生:在上科大读研是怎样一种感受?

17级材料专业的某学生回答到:来到上科大的短短几个月带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喜。这里有最先进的办学理念,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跨专业选课;这里有最强的师资力量,即使是基础课程也是各专业全国顶尖老师来带,这里有最高端的住宿条件,两人间设备齐全水电全免也是前所未有;这里有最先进管理模式,书院制度方便快捷;在这里你能接触到各学科科技前沿,每周都有世界知名学者来来做报告,即使是诺奖获得者也不在少数。真的很庆幸我能成为上科大的一员,它几乎满足我所有对大学的幻想,我想这样的学校只会越来越好。
你在看这篇文章吗↓


    关注 募格学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