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这些,孩子将失去竞争力!

 

能修文物、种草、放牛……AI已来,你准备好了吗?...





瓜妈说:

昨天,我的朋友圈被B站的“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刷屏了,我一边感叹着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确不一样了,一边觉得这个片子对于“后浪”的解读有些太片面了,其实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真的可以“浪一辈子”啊!

那些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人,那些敢于一直挑战自己的人,根本没时间分自己到底是前浪还是后浪,只顾着往前冲了。这也是我一直和大家分享的观点,育儿也是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长,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心,那就是一次重生。

尤其是拥有开放心态的人,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能更好地适应未来。

这个假期,我把之前看过的一部讲人工智能的纪录片《你好,AI》(AI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简称),又翻出来和瓜瓜一起重温了一遍。因为这部纪录片,让做人工智能出生的我不断在思考:我们现在对孩子的养育和培养,能否让他们成为更适应未来世界的人?以及我们自己,如何紧跟时代!

这部纪录片没有乏味的科普,也没技术壁垒,都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AI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表现。即使孩子、文科生也能看懂!
比如AI用来修文物、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用AI来种草、放牛……


它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哇,原来这就是AI,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啊!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在如何培养孩子方面,也会带来了不一样的启发!(纪录片一共5集,每集20分钟,爸妈们可以利用假期,和娃一起看起来哦!优酷、B站上都能免费观看)
01
AI的温情:
帮我们延续历史和文明


之前我很喜欢一部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而这部纪录片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是,它讲了AI在帮我们更好地修复历史、延续文明。

我们的祖先希望用建筑、绘画、雕塑,表达对永恒的渴求。但永恒,从来脆弱。2019年4月,一把大火将人类文明瑰宝巴黎圣母院付之一炬,让无数人痛心不已。
“文物是不能永生,也不能再生的。”为了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我国敦煌研究院团队正在与时间赛跑,力求用AI为敦煌被风沙日渐侵蚀的壁画打造出完整的“数字档案”。
之前研究团队为洞窟做数字化采集工作,需要将每一幅壁画分成若干小份进行拍摄,再输出到电脑上拼接还原成整体壁画,形成与原作完全一致并高度清晰的数字档案。
但传统的记录方式有着天生的缺陷:无法解决画面的形变问题;很多洞窟极窄没有摄距;洞窟内还有很多障碍物。
这一次,人工智能又派上作用了。人工智能+照相设备,它们可以在洞窟中自行移动,自动调节灯光、修正摄影中的形变;在按下快门的同时,图像信息即时显示在拼图的系统中,甚至通过计算提高画质。
人工智能帮我们赢过了风沙的侵蚀速度,莫高窟被永久地凝固住了。在最近的敦煌画展中,壁画的“数字档案”初见成效,它们被映上屏幕,就像真的实物一样。很多观看的人,都忍不住想伸手摸一摸。



AI还被用来修长城!之前想要为长城的修缮工作做先期勘测,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也会遗漏不少信息。



引入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后,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修缮团队先用无人机对长城进行全角度采集。
拍摄到的照片生成3D模型后,AI技术将进行自动化缺损检测,对长城进行数字化虚拟修复。这让古老长城的修缮工作变得更精准、更细致。
除了修长城、凝固敦煌莫高窟,纪录片里还有一个让我特别有感触的AI故事。

一个不会满语的满族工程师,找到九十多岁的何奶奶——她是地球上为数不多还会使用满语的人。他将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找回自己民族的语言,抢救它于即将消失的边缘。
通过AI对人声进行采集、运算,寻找语言中不同尺度的音节语义之间的关联和模式,在超强算力的服务器的协同配合下,最终形成语音库,实现语言的留通存甚至“复制”。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身边也有一些会讲满语的老人,我的太爷爷是不仅会说,还会写的。而作为后代的我们,并不会满语,还挺让人遗憾的。现在回老家,会说满语的人变得更少了。

不敢想象,当有一天这些老人都不在了,谁还会说满语呢?当这个语言消失了,用语言来承载的一些文化和历史,是不是也会就消失了呢?



幸好我们有AI!人类会一代一代的老去,人工智能给我们留下了一把钥匙,不论时间过去多久,人们依旧能够回头打开前人留下的那些珍贵的文化记忆与文明宝藏。

02
AI如此接地气:
放牛、种草样样行!
AI不仅能帮我们修复历史。它也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难题。

AI在医学领域也在大展身手!我们知道,人体的主动脉极其不规则,一旦发生破裂,需要医生在几分钟内做出数据测算、支架使用等一系列关键决定。否则,病人将不得不面对命运的终局。
有了AI加持医疗影像,用尽量少的数据,打造最精确的模型。主动脉人工智能分析平台能在3分钟内完成对主动脉的测量,直径误差不超1.5毫米,阅片速度比人工提高成百倍!
而在《自然物语》这个单元,让我们看到AI更多“接地气”的一面。用AI预测天气,帮助种草人更好的种植牧草、收割牧草;
在牦牛身上安装设备定位,AI可以智能路径规划,帮牧民更好的放牛(之前,牧民找丢失的一头牛要花上一天,还可能摔伤自己)。
利用AI做图像信息识别,更快地找到东北虎出现的位置,然后根据东北虎出现的信息来判断其栖息地的变化,协助开展野生动物的状态监测和保护。
利用无人机拍摄的图片判断某个位置的棉花的健康程度,以此来调整无人机在该点喷洒落叶剂的量等等……
如果说吃货界有《舌尖上的中国》,那么在人工智能届,这部《你好,AI》算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作品!它为我们了解人工智能打开了一扇窗。

03
AI的应用场景中非常宏大的命题:
火星计划
纪录片里,还讲到AI有一个“很酷”的任务,那就是帮助人类完成火星计划!

在太阳系中,火星被公认是最有希望接纳大规模人类移民的星球。但就像造火箭上天的马斯克说的:人类肉身能力有限,火星神秘且危险,探索之路困难重重。
在飞向火星的计划里,我们想到了无数种可能,为了确保安全,让机器人成为人类的替身是最为安全可行的方法。
于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来到了摩洛哥的沙漠,这里是地球上最接近火星地貌的地方。他们将在这里展开紧张的“模拟测试”工作。
这个名叫夏尔巴的机器人,能自己找回去营地的路,代替人类完成火星勘探任务吗?
实验很快就遇到了麻烦,遍地的石头卡住了前行的车轮,这也是探测车在火星地表最常遇到的问题。
由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信号延迟长达40分钟,光靠地面指令几乎是不可能避免这个问题的。因此派去火星探测的“先遣部队”机器人需要像人类一样拥有独立行动的能力。
这个时候,AI就派上了用场!拥有自主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人,能自主分析判断合适前行的路线,并在发生故障时具备自动纠错的能力。这无疑为揭开火星神秘面纱提供了更大的助力。
除了探索火星,人类也在寻找其他境外资源,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就非常重要。这需要一份完整详尽的月球地图来帮助我们实现。
之前NASA的一大重点项目就是绘制月球地图,只凭借人类自身,这项工作需要1200年。AI再次发挥了它的作用,科学家们使用intel平台开发了一套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在几秒内识别上千个月球坑。借助AI,月球绘制工作已圆满完成。

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够完美,但是却驱动着人类眺望星辰大海中的穷极之处。
AI在更多领域的精彩表现,这里就不再给大家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起来!很可能燃起宝宝对机器人的兴趣爱好哦!
瓜妈最后说:

我在研究生学的是人工智能的分支情感计算,经常和编程打交道。对于一个前业内人士来说,这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也远超我想象。

未来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工智能时代呢?麦肯锡研究院预测分析说:2030年全球将有4亿到8亿人的饭碗会被机器人抢走。

也许很多爸妈会感到恐慌,我们的孩子该如何和机器人竞争呢?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美国提出了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英文首个字母缩写),通过项目探究和动手实践创造的方式,培养孩子面对未来无限未知问题的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创新的能力、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以及更底层的逻辑力,也是我一直以来特别重视培养瓜瓜的。)

说到底,机器人也好,程序也好,都要由我们人来写、来创造的。最终的源头,还是我们人。

换一个角度看,我们也不用把机器人当成我们的竞争对手。相反,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当成我们的好伙伴。只要正确使用它,它将会为我们人类谋福利,带来更便利、更幸福、更健康的生活。

而且,别忘了,我们人类还拥有独一无二的“爱”啊!就像说满语的何奶奶,装在她脑中的,除了满语的表达,还有更多的是她对满语的感情,对满族历史文化的记忆。而这些是AI这些技术、科技,无法取代的。

爱世界、爱他人,当我们的孩子这些“爱”装在脑海中,未来的人工智一定会给这个星球带来更多的改变和惊喜。

相关阅读:

不是故意吓你,但搞人工智能的妈妈真的已经开始教孩子这些了....

千万别忽视娃“逻辑脑”培养,将来解决问题都靠它!

19岁王俊凯逻辑力碾压40岁黄晓明?忽视孩子这项技能,以后注定会吃亏!
很多麻麻说最近总是找不到我们,
给我们加上星标就会更快找到我们哦!
↓↓↓



    关注 神奇麻麻在哪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