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把中国放大1000倍,再放进书里给你看

 





中国地域广大、景观丰富,实在太太太太太大了,也许我们穷尽一生,也难走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如果有一本书能打开整个中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祖国的山川河岳,探索城市烟火,这又是怎样的惊喜呢?

自西向东三级阶梯,荒野文明渐入烟火人家,《这里是中国》用18个关于中国的独特话题,365张代表性高清作品,还原了真实的人文中国!



《这里是中国》是人民网、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联合出品的一本书,被称为“典藏级国民地理书”。
一个想法、一个愿望、一个计划,把无数的文字、照片、设计图,变成了真实的存在,构建出了一幅关于中国的时空画卷。
首先,一本完美的书离不开设计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呈现,团队将书中所有地图全都重新制作,全书还在色彩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对于部分长图,特别采用了拉页设计,其中以札达土林摄影作品为最长达1.8米。


封面设计更是与众不同,采用了中国地形图为主视觉,希望通过这种完整、醒目形式,让大家回归到地理最初的本质来认识中国。

此外,封面还采用了凹凸工艺,读者可在方寸封面上,触摸中国地理的“肌理”。



装帧上,通过“裸脊锁线”的方式,180°摊开享受全视野的阅读体验,实现了图片的完美展现。





可以说,作为地理科普书,《这里是中国》的设计既注重了细节,又大胆突破传统。除了设计,文中的内容更是让人震撼,这是来自摄影的力量。
中国地大物博,我们对很多地方的印象会定格成特定的“符号”:提到甘肃,就是兰州拉面;提到西安,就是兵马俑;提到成都,就是大熊猫……《这里是中国》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还原了真实的人文中国:

看甘肃,并非荒凉肃杀的黄土高坡,而是一个多元美丽的历史文化交汇地。

看成都,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升斗小民,探索了它的真正魅力所在,那是延绵了3000年的烟火人间。
写四姑娘山,“元素如果独立出来,并不特别出众,但是当它们相互交融、共生共存时,奇迹便会出现。”

写西安,“它历经无数次城毁人失,却总有一种力量,让它焕然一新。”

图书选择了探索中国自然规律的《中国从哪里来》和阐述人类文明的《什么是中国》这两篇重量级的文章作为开篇和结尾,为全书定下基调。
16篇精选文章以“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方式进行描写,其中可可西里和江南,分别是中国大地上荒野与人间的代表。

为了呈现三级阶梯,目录设计上将不同章节分别印制在不同的页面上,直接做出物理层面上的隔离。
字里行间里穿插的遥感图像和摄影作品在美得让人震撼的同时,带领着读者一起探索雪山、江河和城市人间,共享知识盛宴,过眼皆景致,处处有故事。
《这里是中国》科普着你不知道的中国,我想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会为之着迷!
所谓“国民地理书”,它需要兼具科学性与阅读性,同时是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赏心悦目。





除了美,作为一本科普图书,它的核心之处还在于科学的力量。
除了学术文献,这些科学知识也离不开无数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跨越了高山、峡谷、草原、沙漠和雪山,测量、分析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最终架起了一座连通科学与大众的桥梁。
为保证图书的专业性,《这里是中国》联合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共同创作,同时也得到了科学家、学者、媒体、探险家的倾力推荐。

1本书=3年日夜对内容的精心打磨

1本书=365处极致风光的瞬间捕捉

1本书=519页充满温情的中国故事

1本书=1000小时绘制的53张专业地图

1本书=累计2500万次阅读的严苛考验

1本书=191位风光摄影师的经典作品

1本书=10位中科院科学家审阅认可
冰川雪山,草原荒漠,江川湖泊,人间烟火,《这里是中国》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

以震撼的照片、专业的地图、充满张力的文字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满足了许多地理、摄影爱好者、背包客、学生以及上班族对祖国未知秘密的好奇心。
让我们一起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本文为广告*


    关注 半月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