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厦大硕士跳楼:银行工作压力真的很大吗?

 

死去的员工,厦大本硕连读,是我的校友...



死去的员工,厦大本硕连读,是我的校友,我看了下他是2015年毕业的,推算过去其实我跟他至少在同一个校园里相处了4年。

所以,很惋惜。

抑郁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压力带给他的焦虑,自身无法化解。

我疑惑地在于,是什么让他一个有着还没断奶的漂亮宝宝和媳妇的中年人,毅然从楼上坠下,留下唏嘘和痛苦。

金融从业者的范围太广,我更倾向于说他是银行从业者,刚好我认识几位银行从业者,从柜员到客户经理都有

他们跟我讲述在银行工作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

银行分为柜员,客户经理,后台的一些行政部门。柜员相对轻松,接触到的客户资源固定,但是可发挥的余地不多,工作内容死板。

当985、211学校毕业的一些学生在进入银行(特别是五大行)的时候,从柜员干起就会觉得很憋屈

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专业知识,结果来做柜员,一干就至少是1-3年。

银行从业者对工作的认知,本质上柜员就是服务员,和麦当劳肯德基的服务员没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手中的东西不是炸鸡而是钞票。

同理,客户经理虽然穿着西装革履,出入商业写字楼,但本质上其实就是销售,分为对公和对私。

2008年以后,国企银行开始扩招员工,学历的优势就慢慢降低了,以前可能本科生不得了,老一辈的从业者大多是大专。

但是扩招后,如果大家都是本科生研究生,也真的没什么特殊对待可言了。

具体到业务,对公在2015年之前是很好做的,许多坏账的出现,也就是金融监管漏洞,导致从事对公的人往往能从中分一杯羹,但是2015年政策收紧之后,更多的漏洞被填上。

于是对公这块业务在各个银行内部就变得比较严苛,房贷标准提升许多。银行纷纷转行“零售型业务”,把理财这个业务量做上去。

根据我身边银行从业者的描述,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似乎从来没有一个行业,会如此榨干一个员工的额外时间,还定出许多奇奇怪怪的指标来考核“后浪们”。

先说时间,银行从业者除开每天上班的白天时间,往往在扒拉两口晚饭之后,是烦闷枯燥的培训,讲话术,了解新出的哪些理财产品,还有复盘最近的数据。

我一个朋友小G,她跟我说过一个最夸张的事,新来的领导居然让大家下班谁也不许走,全部围在一起看当天的录像,谁微笑了,谁没有笑,谁的服务态度不好,操作不麻利——把人当作机器人来看待。

还有周末甚至要给社区老人发鸡蛋,刺激他们来办卡。
接着说考核,一半企业的指标,都会倾向于定在员工和老板互相商量的指标,当然,大多数会偏向于老板那端,逼着员工把业绩做上去。

但是许多银行的业绩订得特别奇怪,员工永远也达不到,每个月都会感叹“指标嘛,就是说说而已。

”大点的银行可以吃“大锅饭”,大家对于考核没那么上心,反正钱不少拿,但是更多的商业银行里的员工,对于人脉关系的依仗非常大,达不到指标,如果不是保护期(名校毕业生和新人一般都有一年到一年半的保护期,业绩考核比重小),就比较难堪了。

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是我自己的经历:

一次,看到一个小姑娘怯生生地走进公司,躲过前台小妹的目光,来到一百多人面前,鼓起勇气在一百多个工位上“扫位”,一个一个说,半蹲着甚至是半跪着,求人办信用卡。

不理睬者有之,拒绝者有之,实在没办法了,小姑娘带着哭腔说“我们今天有指标,需要办十张,可以帮帮忙吗?”

另一次,一个客户经理为了能让我在她那里办理财产品,从另一个区坐公交来到我的所在地附近,接近40度的高温,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给我介绍业务,单程花费接近快两小时,来回四小时。

刚开始我不知情,以为她就是从附近网点过来,后来见到她实在是于心不忍。

银行这份工作,真的不容易。

其实,每份工作都可以“异化”人,人在没出社会之前,想法普遍都比较单纯,考虑得不会太多。

走出社会后,接触的工作会给一个人打上烙印,比如老师当久了,会下意识去在看任何人的时候带有“评价标准”,这个人在心里可以打多少分,他有哪里做错了我得给他纠正过来。

银行从业者也一样,特别是客户经理做久了,上头的指标下来,需要你办多少张卡,拉多少存款,刚开始肯定是从夫妻,孩子,父母办起,接着是朋友,朋友的朋友

不信你问问身边的客户经理,月底的时候是不是要拜托朋友把闲钱存进来。

长此以往,一次两次身边人可以帮忙,等指标更高了,满足不了你的业绩了,那就需要拓展更多的人脉,身边的人脉不断被消耗殆尽。

“客户经理其实是非常消耗人脉的一个职业,我做久了觉得人情淡薄。”另一个朋友,4年前退出这个行业的小黑这样跟我说。

除此之外,抢单是这个行业里经常会发生的事,平常同事之间都是很和气,一旦有业务分下来了,很容易出现“截胡”的情况,在业绩面前,只要心够绝,许多关系是可以舍弃的。

人们常说,要带着兴趣去工作,我听过有人说喜欢篮球,于是去做了体育媒体,喜欢和孩子相处,于是去做了老师,坚持正义惩治坏人,于是做了警察。

我还从来没听说某个人是“喜欢去从事银行相关工作的。”更多是“我要去银行工作,因为收入高。”

银行的收入相信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高于千百种职业的标准,在职业里面算是中上收入。但这个行业确实很“耗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你可以不是这个专业,有大量的下班培训在等着你,但你必须要有人脉,有跟人交流的“天分”,跟许多客户混成朋友,然后顶住业绩的压力,人情的淡漠,往上走。

要不然,只能往下掉,一直掉下去。

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银行工作的人工资高,社会地位也高,绝对是理想的工作。

但是随着时代变化,像余额宝这样的产品冲击,传统银行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逼着人求人,社会地位其实并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说白了,柜员+客户经理+办公室的行业架构,如果我直说成“服务员+理财销售+办公人员”,就并没显得特别高大上。

抛开本质看问题,都是扯淡。

每年银行的离职率居高不下,是有原因的。

不知道大家最近还有没有去网点办理业务,我自己反正都是手机银行操作,方便又快捷。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依赖手机端操作,其实未来是可以预见的:网点需要的工作人员将越来越少,我偶尔路过网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大堂经理换成机器人引导,办理柜台从10个变成4个,不需要人工办理的简单业务,几台大型机器在10分钟之内就能帮你把业务办好。

这行其实跟许多行业一样,矛盾在于:高校金融相关的毕业生数万人,但是投行和证券的需求其实没那么多,所以许多人还是要去银行工作,从柜员做起。

但是细想一下,如果柜员的需求降低,客户经理的压力太大,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该怎么办?
所以,压力大,业绩指标重,夕阳产业,额外时间无条件占用,构成了现在传统银行的员工工作画像。

后浪如何奔涌?

这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注 诚言说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