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内4位媒体人逝世…当职业倦怠遭遇技术焦虑,能否有尊严地活下去  全媒观

 

黑色五月!多位媒体人逝世,除了悲痛还能做什么?...



四、五月交替之际,媒体业不仅因舆情事件波澜乍起,几位正值“不惑之年”的媒体人因病逝世,也为行业笼罩上一重抹不去的阴霾。

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不知疲惫地工作,常年无休地运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体力透支严重,最后不堪重负倒下,留下了无尽的唏嘘与叹惋。在扼腕叹惜的同时,全媒派(qq_qmp)试图观照个案背后媒体从业者的生存焦虑与现实,同时分析行业压力指数与可能缓解的策略。

多位媒体人逝世让行业扼腕
2016年5月4日,《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享年45岁。解放军报法人微博“军报记者”这样写道:“昨天青年节,马越舟老师以生命向青春献礼致敬!解放军报社又多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我们向丰碑致敬! 昨天青春,今日立夏。马越舟老师以青春来回报青春,以青春来纪念青春。他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如夏花般绚烂!”

5月3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微博发布消息,年仅41岁的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介绍称,江俊豁达豪爽,风趣幽默,乐于帮助同事。他热爱工作,尽职尽责,2014年获公司年度优秀员工奖励。

同一天,《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女士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4月26日,中国著名调查记者、东南亚问题研究专家尹鸿伟先生于云南昆明市去世,年仅43岁。有报道称:尹鸿伟最后的一段时光,因为经济困难,怕女儿今后没钱上学,他曾一度拒绝治疗。后来病情恶化,被亲友送至昆明一所二甲级医院,一天只有几十块钱。



尹鸿伟(中)

而在去年的四、五月交替之际,同样是短短十天时间,有4位媒体人选择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生命:

4月28日,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宋斌自缢身亡;

5月4日,都市快报副总编徐行自杀,年仅35岁;

5月6日,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在办公室楼梯间上吊自杀;

5月8日,深圳报业发行物流公司总经理张敬武自杀。

细数下来,不禁让人悲从中来。微博上有网友表示:“媒体人的过劳已是家常便饭,不惑之年就这么忽然已逝……”



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尽的哀思和伤感:“一直报道别人的人最后却以这种方式上了新闻。”



“媒体人亚健康”再一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一些媒体人自嘲道:“我有病。”



有的媒体人联想到自己的职业现状,无奈地发声:“你知道每天累得头晕想吐手抖是什么感觉吗?”



还有传媒专业的学子表达了对行业的疑问:“究竟是怎么了?我们也是学新闻的”。



一则则钻心的新闻,让媒体人的健康和压力问题再次引发关注。这一群体因为特殊的职业属性,究竟面对着怎样的高压环境?“感同身受”其实并不容易。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压力来源,但媒体人的压力临界点则更为特殊。

“西方心理学家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新闻记者与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并列第三,为7.15级,仅次于8.13级的矿工和7.17级的警卫人员。”

而这种紧张隐没在经年累月的奔波中,如果无法正确排解,就无异于随身携带定时炸弹。

媒体人压力大是矫情吗?众多报告揭示媒体人健康危机
其实,媒体人压力大导致健康问题历来就受到普遍关注,各大机构与组织也针对这个问题做过许多调查,一系列报告都指向媒体人面临着巨大压力,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97.5%的媒体人是亚健康
在一份关于中国媒体人健康状况的《2014中国媒体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23640名媒体从业体检者中亚健康检出率为97.5%。此外,超九成的媒体人健康状况存在问题,其中视力下降、皮肤粗糙、神经衰弱、肠胃疾病等为多发疾病。



此外,接近八成媒体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疲惫、全身乏力的感觉。

具体而言,有53%的媒体人存在腰颈疼痛等“亚健康”症状;32%的媒体人有过长期情绪失控的经历;23%的媒体人陷入长期抑郁,甚至有超过5%的人有轻生念头。



报告指出,媒体从业者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饮食不规律以及缺乏运动,这些都导致媒体人亚健康状态频发。

媒体人睡眠质量最差
继“2014全国睡眠指数报告”发布后,中国医师协会等单位向社会公布了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核心城市的“2015全国睡眠指数报告”。这两份报告显示,媒体人连续两年睡眠指数得分都是排名垫底。



睡眠指数报告再度给媒体人的健康状态按响了警报,连续不规律的作息使媒体人经常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障碍,而睡眠质量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

2016年压力最大的十大职业之一
不仅是国内的数据,在CareerCast. Com发布的“2016年压力最大的十大职业”中,媒体行业的播音员与报社记者都名列上榜。因为媒体人不仅会随时身处危险的境况,还要面临deadline的“催命符”与工作的不稳定性,这些都加剧了媒体人的压力指数。
媒体人压力来源测评
不健康、睡眠差、压力大...从职业属性看来,媒体人具体的压力来源于哪些方面呢?

从传统职业特征分析,媒体人所面临的焦虑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采写新闻报道使媒体人要面对大量的社会黑暗事物,容易导致消极情绪与负面能量爆棚;

2、连续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媒体人饮食、睡眠不规律,缺乏足够的运动;

3、媒体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每天都在追踪时事热点,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竞争十分激烈,相应地,媒体人也会感到与日俱增的压迫感;

4、媒体行业工资普遍不高,导致媒体人面临生活中的现实焦虑。

然而,随着媒体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升级,媒体人又面临着众多新焦虑的轮番轰炸。

直播态焦虑
随着媒体形态的日新月异,新闻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现场感越来越强,受众对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人所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随着视频形态的兴起,直播成为了时下最主流的资讯传播手段。基于新媒体的移动直播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新闻移动直播也意味着媒体人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移动直播要求媒体人拥有更加快捷的反应速度、高效的临场播报能力与即时的逻辑分析能力。简而言之,更快更好。这对媒体人而言将是新一轮的专业素能之战,也将产生更多的职业压力。以前还是团队作业,现在给你一台手机就让你出去直播了,在技术带来的门槛降低之外,挑战也与日俱增。
技术焦虑
如今,媒体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层出不穷。H5新闻、VR新闻、移动直播新闻、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作……让人眼花缭乱。

随着各大媒体不断追逐并强化技术阵容,媒体人也将面临新闻技能的不断转变与更新。“全能型记者”向媒体人提出了更加全面多样的技能要求。如今,只做一个会写字的媒体人已经远远不够了,你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魏艳华在《传统媒体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一文中指出:新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下,一名合格的媒体人必须是个“全才”,不仅要会采访、能写稿子,会摄影、摄像,会录视频并剪辑编辑,有图片处理能力,最好还要精通一两门外语,颜值高更是锦上添花。当一个行业对人才要求如此之高,薪酬又“矮人三分”时,能不“门前冷落鞍马稀”吗?
身份认同焦虑


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转型升级,许多媒体人从传统媒体跳转到新媒体,但是,“位置”的转变与角色的变化为媒体人带来了转型后的身份认同焦虑。

一方面,他们由于失去了传统媒体的“主流身份”,一些媒体人会产生失落感与自我怀疑;另一方面也由于新媒体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流程的差异与变化,媒体人需要一个适应与转变周期。
而对于坚守在传统媒体的媒体人来说,“新闻理想”的没落与行业的危机感也会让他们产生职业转型与新闻伦理的身份认同危机。
新媒体鄙视链焦虑
即使转型到新媒体,媒体人的压力也没有相应减少。处于仍在磨合的平台期,媒体人更容易产生“鄙视链焦虑”。许多人认为新媒体岗位简单而肤浅,门槛很低,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

而在许多媒体平台中,新媒体并不是核心部门,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并且没有直接的晋升路径。这一切使得新媒体从业人员面临内外双重压力。

但是,新媒体的小编们却面对着更快速更庞大的信息系统,每天都要完成超负荷工作量,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发。2015年11月,新榜曾发起一次《自媒体人生存状态调查》,调查发现,自媒体人的加班强度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水平,约37%的自媒体人日均工作时间超过了11小时,近80%的被访者表示加班是工作常态,甚至有32%的人经常需要在双休日加班工作。

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缺乏认同感与职业成就感,无疑让压力再加码。
所有的现实指向,都让媒体人与整个行业陷入“焦虑”之间。“你幸福么?”似乎成了一个只能换回苦笑的尴尬命题。那么,除了“早发财早移民”之外,对于媒体人来说,是否有减压的办法;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否有打开压力排气阀的通道?

焦虑可有出口?行业规范+减压技能
压力常有,但一味焦虑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全媒派从海外行业规范和建议出发,试图找到一些应对之道。
NUJ记者保卫大法
NUJ英国全国记者协会明确规定了记者的健康安全权利,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对记者健康安全权作出各种明文规定,捍卫记者应有的权利。

此外,NUJ也强调,记者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学会舒缓压力,此外还特别提到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它认为媒体人首先需要意识到工作中存在哪些压力,例如高频率的生病请假、过长的工作时间、设定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具有侵略性的工作氛围等。



NUJ记者安全健康权力维护委员会会根据英国卫生与安全管理局(HSE)研发的监测工作压力指数的工具判定媒体的工作压力指数,一旦监测超标,将告知媒体相关负责人。



NUJ还介绍了其他机构出台的减压方法,例如心理健康机构出台了一份详细的《焦虑指导手册》,里面详细的解释了压力是什么,包括可能的原因,以及你可以如何克服,放松的技巧等。workSMART网站也有丰富的关于工作压力的资料,里面同样提供了减压的方法。

波因特减压五大法则
除了海外记者协会为媒体人健康出台行业规范,学院派同样在为媒体人减压出谋划策。

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波因特媒体研究学院曾经刊文《五种方式让记者减压》。这“五大减压法则”分别是建立媒体人互助联盟、警惕焦虑前兆、平衡冲撞的世界观、记录自己的经历、保持生活的幸福感。

1)媒体人互助联盟

在众多自然灾害面前,媒体人是报道者,他们需要告诉人们正在发生什么,这要求媒体人随时深入最危险的地方。

在如此高危高压的工作中,记者Hanschuh说:“最大的挑战是我想要寻求帮助,我希望告诉人们我并不是超级英雄。”而他认为,在这个时候,同行的帮助是最好的支持。

孤独是最大的敌人,如果可以建立媒体人互助联盟,在重要时刻彼此互援,在巨大压力面前,互相倾诉安慰,是媒体人减压的好方法。

2)警惕焦虑前兆

有时候,人们往往活在自我的世界却不自知。

媒体人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很容易沉浸于工作而忽视自己的身体精神状况。因此,媒体人需要警惕一些焦虑症状,发现了就要及时排解,不能让压力累积,否则后果将会不可收拾。

3)平衡冲撞的世界观

由于媒体行业的自身属性,媒体人每天都在和世界的各个角落打交道,每天都要面临世上千千万万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和事会对媒体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撕裂感。

因此,媒体人需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能被互相冲撞的世界观影响自身认知,否则也会导致身心问题。

4)记录自己的经历

一旦媒体人发现自己面临工作或生活的压力,可以将它发泄出来,记录这些压力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这是一种“自我治愈”法。记录这些焦虑也是和自我交流的过程。

5)保持生活的幸福感

压力会导致许多严重的后果,对于媒体人来说,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重要。

事业不是全部,对于一个人来说,如何保持生活的幸福感才是最主要的。我们不要总想着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两个月甚至两年要如何度过,我们应该着眼于眼前的生活,抓住眼前的幸福。

保持生活的幸福感是远离压力的永久法则。

在这个撕裂的时代,媒体人陷入了更加焦灼的行业现状,面对不断冲击碰撞的世界观、同行的白热化竞争、媒体行业自身的不易与艰辛,媒体人或许时感“心力交瘁”。面对生存现实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共同关注、行业规范、自我调试...愿“10天内多位媒体人逝世”这种新闻再也不出现。










    关注 全媒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