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留学生的重大求学记:风雪里做科研,收获成长与友爱

 

越千山万水寻心中梦想
独在他乡追中华文化之博渊
踏千里路走遍大江南北
克气候差异求科学真理
这位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
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故事和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呢?

雪峰山上的科研“探险”


今年1月,在蒋兴良教授的引荐下,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巴基斯坦籍留学生阿萨德跟随胡琴教授,登上了雪峰山。

雪峰山上,耸立着由蒋兴良教授及其团队建设的世界上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阿萨德将作为团队的一员,参与关于输变电设备的自然覆冰试验。
阳光照耀下的雪峰山覆冰试验基地
如一片冰雪世界  郑华龙/摄
上山之前,阿萨德在网上查找了雪峰山的照片,也仔细翻阅了老师分享的资料,他对这个壮观、美丽、冰雪皑皑的地方几乎是一见钟情。

可是上山之后实验的困难程度却远远超过阿萨德的想象。在覆冰的大雾、大风里行动都尚且不易,更别提是做精细的实验了,再加上外绝缘实验的体力消耗巨大,一天下来,常常是全身筋疲力尽而且四肢被冻得僵硬发麻。

除此之外,恶劣的天气条件导致的实验设备损坏更是加大了实验难度, “我们在做直流和交流电实验的时候,直流变压器突然坏了,可是因为天气太过恶劣和受疫情影响,维修工没办法立即进山,所以实验也被迫临时中断。”
雪峰山上的日子并没有他想象中的丰富多彩,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实验。由于实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天气环境,所以根据天气变化,有时晚上会工作到很晚,或是很早就起床做实验。但是阿萨德对这样枯燥艰辛的生活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一种“探险”,他在这场“探险”中见到了很多没有见到过的东西,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与收获。
“最明显的是我收获了耐心。因为做覆冰实验,我们必须耐心地等待冷风,等待下雪结冰。但是常常太阳刚出来一会儿,之前结的冰就消融了,于是我们只能等待重新结冰然后重复之前的步骤。”

阿萨德的家乡很少下雪,在雪峰山上,他却几乎每天都与风雪相伴。时间就像雪花般飘过,阿萨德和老师以及师兄们在雪峰山上度过了今年的春节。老师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大家坐在饭桌上谈天说地,说实验,说文化,说梦想,说妈妈。“实验室就像一家人一样,胡老师还像家长一样给大家发了红包,尽管有点思念家乡的妈妈,但是大家给了我像家一样的慰藉。”
一次覆冰耐压试验中产生的闪络放电

团队将其作为庆祝新年的烟花


这是阿萨德在雪峰山的日子,这也是重大科研人在雪峰山的日子。他们在风雪中实验,在风雪中迎接新年,会在寒夜持续工作,会被碎雪划破脸。也正是因为他们,覆冰的电网得以成功地照亮大地,让许许多多家庭,不必再因寒冷与黑暗,无法入眠。
从只会说“泥嚎”到爱上中国
阿萨德之所以来到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或许要追溯到他的高中时期。

“高中时,我认识了一个来巴基斯坦交流的中国同学,他给我介绍了中国的环境,中国的发展,这一切让我决定要去中国留学,”他回忆到,“当然,巴基斯坦和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关系都很甜蜜,我们巴基斯坦人也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国家。”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电气专业,“那是因为我的偶像,”阿萨德笑了笑,“我的偶像不是特别有名的人,就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但是我很喜欢他讲的电气相关内容,他讲得很详细,是我学术道路上最初的引导者。”

带着对中国的好奇,带着对电气专业的向往,他来到了中国,开始了留学生涯。
“201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留学生需要通过汉语水平考试,我开始学中文。大家都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我当时也觉得中文真的很难,但是开始学习后,就慢慢喜欢上中文了。”

八年前刚刚来到中国的阿萨德,中文水平仅限于磕磕绊绊地说出“泥嚎”。他第一次从北京坐火车去长春,连“长春”两个字都不认识。好不容易拜托了懂英文的乘客在到达长春站时提醒他,可最后还是恍恍惚惚地坐过了站。当他反应过来时,车子已经到了哈尔滨……他只好疲惫地提着沉重的行李重新订票。
而现在,阿萨德的中文已经很流利,甚至还会一点重庆方言,“我学习语言的秘诀就是把自己放到一个语言环境里去,然后和别人多交流,就可以学到很多词汇。”

当被问到“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雪峰山的生活,会选择什么”时,学到很多词汇的阿萨德沉思许久后回答:“非常好,非常棒!”

不知不觉,阿萨德来到中国已有八个年头。八年里,阿萨德适应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差异。“学习上,巴基斯坦可能更重视理论,而中国会有很多实践的机会。而且巴基斯坦高等教育的费用很高,可能不是每个家庭都承担得起的。”生活上的差异就更多了,“巴基斯坦的宗教观念非常强,中国这方面的约束要少一些,菜品方面的不同也很多……”

文化上的差异并没有削减他对中国的热情:“中国给外国朋友提供了很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中国人很友好,刚来中国时,很多中国人都想和我做朋友,帮助我,我很感动。”
染上重庆味道的“巴铁”
从北京到东北,从东北到西南……在走过许许多多的中国城市之后,阿萨德还是最喜欢重庆。
“重庆是山城嘛,总是需要爬坡,刚开始很累,后来渐渐就习惯了。”阿萨德坦言,自己已经爱上了重庆。

阿萨德最喜欢重庆的夜景。在渐渐静默下来的江边漫步,凝视灯火辉煌的重庆,总能让他平静下来。重庆的夜晚,重庆的灯,重庆的菜系,哪怕是重庆冬天的湿冷,都让他喜欢。阿萨德现在的口音也带上了一点重庆味道,可以熟练地让小摊老板点上一碗重庆小面。

现在的阿萨德比起八年前更加自信,他适应了新的环境,遇到了新的人,听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有了很多新的感受。不再会因为不知道在哪里买票而局促不安,不再会因为不了解餐桌礼仪而忐忑。

他已经习惯了重庆的“8D魔幻”城市风格,习惯了重庆便利的交通,习惯了重庆大学的校园环境与教学节奏,习惯了与中国同学说说笑笑,以及食堂的火锅和烤鱼,习惯了在下课后看一看民主湖……

这就是阿萨德在重大的日子。

这也是以阿萨德为代表的广大留学生的日子。他们努力地融入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努力地学习——用真诚去回馈中国给予他们的友善,也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回报中国。他们在中国成长,在中国收获。

文字:崔秀瑛 毛梦菲 裴佳艺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受访者

动图:郑华龙

编辑:方嘉怡

指导:罗璇
 推荐阅读 
一切已就绪,重大在等你!
一图读懂重庆大学强基计划!
重磅!重庆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热爱汉舞和演讲、学生工作身兼数职……

重大姑娘用青春演绎多元大学生活


    关注 重庆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