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江东之战(上)

 

中央之国的形成 [第21回]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21回   小霸王三战秣陵 太史慈孤胆神亭




吴景是在刘繇入江东后不久退入淮南的。退入淮南并不代表放弃江东,最起码袁术不会愿意,所以吴景和孙贲在过江之后驻扎在了扬州原来的州治历阳。位于长江之滨的历阳对应的是现在的安徽省和县县城,往北十余公里即是当年项羽拒绝渡江自刎当场的乌江亭渡。东南斜对岸则为江东方向渡江的主渡口——牛渚矶。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由南北向的长江渡江即为横渡,历阳东南与采石矶相对的渡口遂被命名为“横江津”或“横江浦”。牛渚矶在后来的历史中还有一个名字“采石矶”,所以不管你在史书看到:历阳、横江、采石、牛渚字样,他们所指的都是一个渡江位置。
想在地图上定位渡口的位置,偷懒的话找到马鞍山市或者和县就可以了。所有的标签里,爆发过无数大战的“采石矶”算是最知名的。讽刺的是近来却有马鞍山本地人觉得这个名字太土,看着像是采石场,希望将采石“采”字改为彩云之“彩”。对于这种想法只能用无语二字来形容了。

采石矶属于著名的“长江三矶”这一,另两矶为南京的“燕子矶”和岳阳的“城陵矶”。“矶”字意指的突出水岸中的石头。无论是沿海还是内河之侧,石质岸壁都更有利于形成天然港口和渡口,既能保证足够水深又能躲避风浪,于军事上来说更是价值巨大。事实上,在长江沿岸还有很多类似的渡口,只不过地缘位置关键上述三矶较为知名罢了。

在吴景、孙贲退至历阳后,刘繇派出了樊能、于麋、张英三员部将以牛渚为依托封堵位于历阳境内的渡口,其中樊能、于麋驻军于横江津(和县东南13公里处),张英驻军于历阳城东的当利口(和县金口村)。
奉袁术之命驻守于此吴景、孙贲,与对手在此从公元194年打到195年,却一直没能有所进展。这看起来多少有点不正常,因为刘繇方面不仅控制了长江东岸的渡口,也占住了长江西岸的渡口。如果说渡口拿下牛渚有困难的话,那么拿下归属历阳的横江津、当利口困难应该没那么大问题。

吴景撤回历阳的时候只带走了自己的姐姐吴太夫人,包括孙权兄弟以及演义中在甘露寺招刘备为婿的“吴国太”(孙策、孙权兄弟的庶母)还留在曲阿。在不得不接受袁术命令与刘繇作战的情况下,投鼠忌器的吴景未必尽了全力。

考虑到吴景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与这位朝廷正式任命的扬州刺史为敌,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此外在袁、刘之争中,朝廷明显是站在刘繇一边,甚至还派人将他的刺史升级为了州牧,于公于私吴景在进攻时都会有所顾忌。

即便是单拼实力,刘繇现下拥兵数万又重兵防御袁术,想再取丹阳的确是很困难。与此同时袁绍的战略重心转移,亦有利于吴景维持相持局面。陶谦之事以及曹操对徐州的重创,让袁术萌生了拿下徐州的想法。若能如愿加上他原本就有基础的豫州,建立一个以淮河为轴心横跨豫、徐、扬三州的统治区,比隔着长江经营江东要更据可操作性。更为重要的是,袁术一直有取代汉室之心,从这个需求来说亦需要向中原方向扩张。

真正一心想取江东的是孙策。袁术虽然看起来很器重孙策,却始终不愿意让他拥有自己的地盘。此前袁术曾答应过孙策任九江太守,后来又说攻下庐江后让他做庐江太守,但都没有兑现。这种情况下孙策并不想跟着袁术图霸中原,而是想前往历阳前线,和舅舅一起打回江东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孙策是用了父亲留下来的传国玉玺为质,才从袁术那里借得兵将回到江东。玉玺换兵一事更是小说家言,真实的情况是袁术准备僭越称帝时,打听到孙坚将传国玉玺藏在了吴夫人处,派人把吴夫人软禁强夺了去。

真正让袁术同意孙策这样做的原因是,孙策提出自己的家族对江东人有恩,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收服江东,协助袁术“匡济汉室”。这个理由实在是挑不出毛病,袁术心中纵然没有为汉家做中兴之臣的想法,但孙策如能帮自己缓解后顾之忧总不是坏事。更重要的是,孙策开辟第二战场可以不用袁术自有的资源。

离开袁术之时,孙策只要了一千多父亲的旧部和几十匹马,除此之外便是此前慕名而来投奔的数百门客。孙策请夸下海口,凭着孙家对江东人的恩情,只要能进入江东便可就地募兵三万。

从结果来说,这还真不是海口。听说孙策要出征江东,沿途前来投奔的人已是络绎不绝,等抵达历阳之时队伍已经壮大到了五、六千人。照现在这个情况,即便孙策不打江东只是在历阳把招兵的大旗一坚,用不了多久就能够聚兵三万了。

孙策的加入彻底改变了历阳前线的战局,如果说吴景、孙贲之前是在为袁术打江山,那么现在大家心里都清楚是在为自己家族争取利益。此前为了免除后顾之忧,孙策已将自己的母亲从历阳转移到后方的阜陵城;同时暗中知会丹阳都尉朱治,将留在曲阿的族人接到钱塘保护了起来。

万事俱备之后,孙策策率军于当利口渡江。接下来的进攻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一年多无法突破的长江防线瞬间便土崩瓦解。樊能、于麋等将率军逃离战场,将牛渚矶和储备在那里的军资都丢给了孙策。

现在问题来了之此前吴景渡江攻打周昕,后者还有可能准备不足,更只是以一郡之力对抗。这次已得江东三郡的刘繇,在牛渚一带的布防可以说是准备得相当充分了,西岸控制的两个渡口更是与牛渚互成犄角。即便攻击方的决心和兵力都有质的提升,但再怎么说防御上占尽地利优势,有足够重视的一方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快。纵然横江津、当利口这两个在长江西岸的突出部被攻破,亦可以据牛渚以自守,与对手拉锯一段时日。否则长江天险倒真是有点浪得虚名了。

胜负手还是在孙策的那位知己周郎身上。吴景退入淮南之后,接任丹阳郡太守的正是周瑜的堂叔周尚,更巧的是此刻周瑜还在丹阳城探望他的叔父。孙策抵达历阳之后便去信周瑜告诉他自己的计划,后者接信后当即率兵前往与之会和。周瑜是前去探亲的,自然不可能带兵前往。换句话说,周瑜带的兵是他叔父周尚在宛陵城的守军。
周瑜的选择并不是他个人的选择,而是整个庐江周氏的选择。在孙策破陆康、攻江东之前,无论是周氏家族所在的庐江还是此刻的丹阳郡都不是袁术的势力范围,这意味着庐江周氏在袁术与刘繇的争斗中,最起码有不选择袁术的底气。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孙策已经帮袁术拿下了庐江,仅从家族利益来说也不能与袁术为敌,更不用说孙策一直被周瑜和大家看好。因此周瑜此刻说服周尚转投袁术并非难事。

这一变故无疑完全左右了战局的走向。基于应对孙策的需要,刘繇主力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横江、当利一线,谁能想到周瑜能从后面把牛渚给袭击了。孙策在前面急攻、周瑜在后方抄底,樊能、于麋他们再不跑就真被包饺子了。

丢了牛渚、降了宛陵,刘繇还能不能在丹阳阻击孙策,希望只能寄托在笮融、薛礼以及两位前徐州国相所驻军的秣陵城。从牛渚矶向东北方向推进不到百里则为秣陵城,渡江后的孙策在留下人看守牛渚的物资后,紧接着便向秣陵城发起进攻。驻守于城南的笮融最先受了攻击,甫一交战便被孙策斩了500多级,就此退入营中闭门不出。薛礼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去,被打败后被迫弃城而逃。

正在孙策准备拿下秣陵城的时候,原本已为孙策大后方的牛渚却出了状况。由于江东双璧的里应外合,渡江时并没有引发一场恶战,原本布防于横江的樊能、于麋部见势不妙脱离战场保存实力。

在看到孙策大军兵锋指向秣陵之后,樊、于二将乘机回军攻打牛渚,试图重新夺回这个要塞。牛渚若有失孙策的后路便断了。为此孙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秣陵而回救牛渚。好在两地相隔甚近,兵锋正盛的孙策很快解了牛渚之围,仅俘虏就抓了一万多。

只能说如果牛渚防线不破,刘繇的部下还能据险与孙策一战,野战的话几乎没有机会。取得牛渚大捷的孙策转身再攻还在秣陵城外驻扎的笮融部,可以说只要再啃下这块硬骨头,丹阳郡就将是孙策的天下。

意外还是发生了,说是意外其实也不意外。无论是孙策还是他的父亲孙坚,都喜欢披坚执锐冲锋在前。这固然能极大振奋军心,却也为自己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与二战秣陵之时,孙坚的大腿不幸为流矢所中,不得不坐车暂回牛渚军营。收到消息误以为孙策中箭身亡的笮融认为机会来了,派出部将于兹主动出击牛渚大营。孙策见状索性将计就计,先派出几百步骑前去迎战,后面再以重兵设伏。

丹阳北部的地形是丘陵与平原相杂,这片丘陵我们称之为“江东丘陵”。从牛渚到沫陵之间都是这些海拔不过百米的丘陵,虽不至于成为天险但却的确是做口袋阵的好地方。戏剧性的是这些诱饵的演技着实有点差,还没等短兵相接就往回跑。好在对手以为这些兵在孙策死后已被吓破了胆,并不疑有他,顺利的把自己装进了伏圈。
这个口袋阵让笮融损失了一千多人,这还不算完,乘胜领军三攻秣陵的孙策,让左右军士对着笮融的军营大喊“孙朗到底怎么样!”(孙郎竟云何),以至笮融的很多部下被吓得连夜逃走。至于笮融本人倒是没有逃,自知没有可能在野战中取胜的他,采取了高筑墙、深挖壕固守待援的做法。

好在江东丘陵不光能帮孙策设伏,也能帮笮融增加防御力。孙策一时倒也难以攻破对手的大营,遂转而拿下了刘繇又遣别将驻守的秣陵城(《江表传》误记为海陵),然后再往北攻取湖熟、江乘、句容等丹阳北部城邑。

拿下丹阳郡,更准确说是拿下丹阳郡北部的低地区后,身在曲阿城的刘繇已全面暴露在了孙策的兵锋之下。单从位置来说,位于吴郡西北端的曲阿亦必是孙策攻取吴郡的首要目标。

正在这一危急时刻,刘繇迎来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就是曾在青州帮孔融请援刘备,救北海于危难的太史慈。太史慈与刘繇同为青州人,在帮孔融解困之后不久,听闻这位同乡在东海避难便准备前去拜会,可巧刘繇已经前往扬州赴任。为此太史慈便南下曲阿拜访,结果还没等离去孙策便兵临城下。

鉴于太史慈的智勇与此前的经历,刘繇手下有人建议任用太史慈领兵以拒孙策。可惜的是刘繇并没有这么做,在他看来太史慈只是个孤胆英雄或者说是一个侠士。如果用之做统兵之将的话,会让以识人而闻名于世的许劭笑话。正因为如此,刘繇只是让太史慈帮他出城去刺探孙策的军情。考虑到许劭此刻就在刘繇账下,这个意见应该就是许劭给出的。不管是谁的决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都看走了眼。

其实看走眼的不光是刘繇还包括孔融。上次孤身入城,太史慈的本意就是帮孔融领兵杀出重围去。然而孔融不相信他能做到这点,太史慈遂退而求其次帮他往刘备处送信。说起来也不能全怪刘繇和许劭不识人,无论最初帮太守智取刺史之信,还是后来帮孔融送信,太史慈展现的都是一位孤胆英雄形象。这就好像一位演员几次饰演某一类型角色并大获成功后,难免会在导演心目中定型。

不管怎么样,太史慈算是又得到了一次让世人见识他胆识的机会。区别只在于,上次是一个人做信使,这次做斥候倒还配了个负责传信的小兵(汉时将负责侦察的军士称之为“斥候”)。

戏剧性的是,孙策也在做斥候。和他的父亲一样,孙策同样喜欢在战前亲身前往探察敌阵和地形。比起太史慈只有个骑兵在侧,孙策阵营倒是显得豪华不少,身边带了包括黄盖、韩当等猛将在内的十三骑亲随。考虑到上次孙坚孤身上岘山为黄祖所伏杀,就算孙策还跟他父亲一样不在乎危机,部下位也绝对不会再让他孤身犯险了。

问题是孙策的马快,不管是探查地形、出战还是打猎,总是一马当先冲在前面,后面的人紧赶慢赶才能追上。结果两个“斥候”在吴郡与丹阳郡交界处的神亭相遇。一马当先的孙策遇到孤胆英雄太史慈,火星撞地球般的“神亭之战”就此精彩登场。
两个人从马上打到地下,打得是难分难解。可以肯定孙策一定喝住了随后赶到的众将,即便如此想全身而退也是困难的。好在太史慈还带了个骑兵,见势不妙赶紧回去报信,而孙策的亲随们担心出问题,同样回去调兵将前来。及至双方军队都到场,这场街头霸王式的决斗方告收场。

战斗的结果是双方打平,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孙策也拔了太史兹颈后插的手戟。虽说二人后来成了君臣,但这两件战利品却可以成为两位当世英雄胆识和勇力的证明。后来孙策还用手戟当席斩杀了一员猛将,八成就是太史慈的这杆。

神亭的大略位置是在今丹阳与句容两市之间的交界处。至于说这两座城市谁能弄个“神亭之战”遗址拉动旅游经济,就要看哪家下手快了,弄个汉代的头盔和手戟放在那让人参观却是不难的。

神亭之战除了为太史慈再增添一抹传奇色彩之外,于刘繇扭转战局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更加增添了刘繇的恐惧。如果主帅都那么不要命,这支军队又怎么能挡得住。考虑到吴郡全境几乎都是一马平川,刘繇准备放弃吴郡退往会稽。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个选择并不算错误。与环太湖平原属性的吴郡不同,会稽郡几乎全境为浙闽丘陵所覆盖。在防御上要有利得多,后来孙策在攻取会稽时亦的确受制于此,几番进攻都被打退。

然而从地缘政治角度说,这一选择却是不可取的。首先会稽郡虽没有太湖平原这样的大平原,山地边缘、内部却有着诸如宁绍平原、金衢平原这样的中体量平原存在,人口和粮食产量并不低。以公元140年的户籍人口数据来说,会稽郡的人口为48万,虽比不上吴郡的70万,但比42万多的丹阳郡还要多些。就算为了这些钱粮孙策也绝不可能不取会稽的;其次会稽郡东临大海,西、北两面完全为扬州的其它郡国所包围,这样一个位置无异于死地。

最终用上述理由劝说刘繇放弃南下决定的是许劭,虽然在太史慈的问题上有看走眼的嫌疑,但在这个问题上的建议却是颇有见地的。至于许劭给刘繇的建议是什么,后面的章节会有答案。可以提前预告的是这个决定还跟诸葛亮的命运有关。
-  END  -
赠+

领取地图礼包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


    关注 地缘看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