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建厂,全球捐赠150万“自产”口罩,这家中国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只有全球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过去我们觉得口罩在日本很常见,很容易买到;但突然发现没有之后,用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无法找到任何口罩。没想到最后通过一家中国公司拿到了最急需的口罩。”

在一封感谢信中,日本座间市太阳之家养老院向一家中国公司表达了谢意。

近两个月来,不仅仅是这家养老院,日本的横滨、相模原、新潟等地都收到了同一家公司捐赠的口罩。而日本并不是唯一的受赠国,欧洲的丹麦、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和阿根廷等地,都纷纷收到一家名叫“远景”的中国公司的雪中送炭。

〓 丹麦,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地的居民收到”远景微笑口罩”

当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一件难求,甚至引发“抢夺战”时,这家公司第一时间向海外捐赠了150万个自产口罩。

此次突如其来且仍在不断蔓延的新冠疫情,对于本就因贸易战而受挫的全球化进程按下了“暂停键”,全球贸易、跨境投资、人口流动等进程都被迫中止,国与国之间筑起了严防死守的围墙。

然而,全球化在遭遇百年未遇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激发出了超越国界、地缘政治之上的合作能量。尤其是早已用产品、服务将全球市场联为一体的跨国企业,在这场全人类严阵以待的抗疫运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尽管面临着5G技术的“政治壁垒”,被禁止参与核心基础网络建设,但华为还是顶着“口罩外交”的“阴谋论”向欧洲数个国家的医护人员捐赠了200万个口罩。3月11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先后向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严重国家捐赠了180万个口罩和10万个病毒检测试剂盒。30日又再接再厉,再向欧洲国家的一线医院捐赠800台呼吸机,以及30万套防护服和30万个防护面罩。

这些企业之所以有能力短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调动如此多医疗物资,得益于全球联动的供应链网络,能比各国政府更快速了解紧缺物资的生产及供应情况。同时,它们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也像一根根触角,深入当地的社区组织,了解第一手的疫情趋势与物资需求。

国家层面的交流互通受挫,反而更加凸显出这些全球企业在应对人类共同危机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远景或许不如华为、阿里那样众人皆知,却也是全球化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抗疫的一个缩影。
早期预防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根本

远景在过去是以“远景能源”被大家熟知,从2007年创立开始就被央企及跨国公司环伺的新能源行业视为“黑马”,在全球风电厂商激烈的洗牌过程当中,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全球第五大风机厂商。不仅如此,专注智能风电业务的远景能源仅有1500多名员工,公司人均创造的营收是其风电同行业者的3到5倍,超越了华为和谷歌。

如今,远景的业务板块已不止于风机。2017年,远景智能成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数字化业务;2018年收购电动方程式车队维珍车队,更名为远景维珍车队;2019年完成对日产AESC动力电池业务的收购,成立远景AESC,向需求侧发力。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及业务收购,目前远景各业务线各有侧重,并聚集统一于远景科技集团。

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看来,眼前这场旷世疫情与他所关心的人类可持续命运问题不无二致:“我们的价值观很明确,就是要解决挑战”。张雷称,不管是做口罩还是做事关气候变化的新能源,面对影响人类、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非线性危机,早期预防的成本要远低于后期危机的代价。“为什么远景要做口罩而不是呼吸机,因为有效防止疫情蔓延的根本是防护而不是治疗。做口罩跟做风电、电池储能、物联网的初心是一样的,要在疫情及气候危机早期做好预防,才能避免更大的破坏发生。”

不仅如此,保证防护物资的充足供应也是对远景科技集团全球几千名员工的责任担当,这其中至少一半为国际员工。远景能源、远景AESC、远景智能以及远景维珍车队的总部与分支机构横跨了中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张集合可持续能源生产、存储、管理、消费为一体的全球业务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更多的地方尽早阻断病毒扩散,不仅仅是在协力应对人类当下的可持续危机,也是在积极自救。此前远景宣布向日本捐出100万只口罩,部分原因就在于远景AESC在日本神奈川动力电池工厂就拥有1500多名员工。

武汉封城伊始,远景在考虑如何尽可能多地帮助员工及家属共渡难关,同时向社会捐赠价值5000万的款项及物资。疫情在国内爆发时,远景考虑的是怎样把口罩、防护服从海外运到国内。当疫情开始在全球扩散,远景的应对方案也随之调整。

远景最开始口罩采购目标是10万个,随着疫情扩散增加到50万、70万,虽然可以利用供应链及合作伙伴优势进行全球采购,但风险在于不仅无法保证质量,还意味着有可能进一步拉动全球防护物资价格水涨船高。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口罩全球采购只是在鱼塘捞鱼,但如果没把鱼养起来,早晚有一天会捞空。这让远景决心从防护物资的“抢夺方”,变为不仅能够满足自用,还能够回馈社会的“供应方”。
15天,从0到1建一个口罩工厂

“如果买不到,我们就自己建。”在2月13日的内部沟通会上,张雷对被漫天要价的口罩折磨地心力交瘁的手下下达了指令,而且,要在3月1日投产。

规划设计、土建、盖厂房、购买设备、准备原材料、人员招募培训……这一切都要在2周时间完成。

“或许外人认为疯狂,但我认为这是挺理性的事情。”张雷对远景多年以来打造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及产品智造经验充满信心。

如何把资源通过一种准确、有效、有序的方式快速配置,考验着一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远景本身并不生产口罩,但在生产风机以及电池产品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供应链资源。“首先在现有的供应链中摸查,看自有供应商是否有相关的资源储备,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各自渠道的延伸,对本次口罩生产的设备、原材料采购有很大帮助。” 远景能源全球供应链高级总监邵春雷表示。

此外,由于口罩机厂商缺少钣金件、机加工件等这类“二级原材料”,远景通过调动自身和供应商资源,进行资源交换,提高优先级,成为供应方的供应方,更加速了设备到位。对于无纺布、熔喷布、鼻夹条等原材料,远景的原则是保证双供应源。当原材料的供应日益紧缺,谁的反应速度最快,谁就能够抢得先机。只要原材料合格远景保证当天打款、当天拿货,保障了材料及时供应。

依靠覆盖全球的强大供应链体系、高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远景15天内快速完成了口罩生产设备及原材料的筹备和调试工作,并备足了接下来几个月生产所需的核心原材料库存。
与风机生产车间的大而宏不同,口罩的无尘洁净车间小而美。两者的美学标准、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天差地别。“通过与设计方的通力合作,我们在36小时内完成了新建口罩厂房的设计图纸,应该也创造了口罩行业的速度记录。”邵春雷表示。

口罩工厂最终选址于远景无锡风机智造中心,在生产车间中单独隔离了600~700平米符合口罩生产标准的区域,这个工厂被命名为远景微笑制造中心,寓意制造的不仅仅是口罩,更是希望和微笑。远景AESC数字化无尘车间的建造经验,也在建设口罩生产车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产口罩的技术难度并不高,但当口罩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比拼的就是供应链管理能力。“从1个口罩到一天生产10万个口罩再到一个月生产300万个口罩,如何保证质量如一?还要保证成本和效率,像精密的齿轮一样高速传动,这时候供应链管理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远景能源运营采购总监蔡志佳表示。
在蔡志佳看来,即便远景一开始属于外行,但凭借在制造业内多年的经验以及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远景在生产口罩中也做出自己的改进和创新。

比如直接影响佩戴舒适度的耳带长度。传统的口罩行业并无严格的标准和科学的设计指导,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为了找到“最优解”,远景用互联网行业用户调研的方式,做了50个“版本”分发给男女老幼去试用,用0到1的数值将舒适度加以量化。蔡志佳说,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远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口罩质量控制体系,拥有了大概10万个口罩相关的质量大数据,包括耳带拉力、鼻梁粘合度、外观尺寸、细菌过滤效率、微生物指标含量、环境洁净度、温湿度等。

这和远景将传统的风机、风场改造为智能风机、智慧风场,将动力电池改造为具有数字化计算能力的“物联网单元”,背后是同样一套产品方法论。

之所以快速将口罩行业 “数字化”,一方面是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频次,国家标准是每1万个抽查一部分,而远景则是每100个抽检一个。另一方面是用机器测试代替手工测试。比如,传统口罩行业对于耳带拉力的测试都是手工完成,既不精确也无法实现数据积累,远景则代之以自动化测试。

这10万个口罩相关的数据,保证了远景出品的口罩质量。远景生产的第一批口罩在捐赠日本之前,就给日本相关认证机构发送样本做质量测试,结果表示:这比日本市场上出售的所有民用口罩都要好,过滤效率等质量指标均远高于日本普通口罩。
全球协作与人类共同危机

3月1日, 15天建成的“远景微笑制造中心”口罩工厂如期投产,包含N95在内的三条产线,目前日产能已经超过11万只/日,所产口罩全部捐赠社会。

当高品质的口罩终于从远景口罩工厂源源不断下线时,任务才完成了一半,因为把口罩送出去也并非易事。首先要在最短时间获得各国的认证,还要满足各地医疗规则、海关进口的各种要求,同时还要能准确获知哪些地方、哪些人最需要,所需数量、规格,如何对接等。

远超普通口罩水准的检测报告是最好的通行证,远景往日本等地的捐赠渠道迅速打通。同时,远景开始向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捐赠自产口罩,捐助总数达到150万个。从无锡生产的口罩,正源源不断地送至全球各个角落。

当邵春雷收到第一封来自受赠方的感谢信时,才觉得自己真正完成了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那是一封红色的感谢信,因为我要坐车,不敢把它折了,我就一路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直拿到工厂。我就跟同事说要好好保存起来,最好贴在墙上,你得有个纪念,后来我发现墙上满满的一片”。邵春雷还说,口罩工厂停产之后,可能会把它变成一个博物馆。“这个地方有点像你经历了一次很恢宏壮烈的战斗”。
对于这家公司来说,战斗是它的日常,是在新业务领域快速突破和跨界,是在高速奔跑时还要挑战自身认知局限。如果说生产、捐赠口罩是为了应对短期内的人类健康危机,那么远景还将持续战斗解决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挑战。这次“练兵”也证明了它具备这样的全球视野、使命感与快速反应能力。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更让CEO张雷感受到人类共同危机的紧迫。“相比冠状病毒大流行,气候变化危机更严峻。病毒导致的全球疫情最终可以通过疫苗研制来解决,然而当气候和生态危机不可逆转的爆发时,人类却拿不出疫苗。”张雷近期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气候危机没有疫苗》的署名文章上如是说。

有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并不会短期结束,而是会和人类长期共存,甚至有人宣布疫情将会是全球化的“终结者”。然而,从远景15天建成一座“直供全球”的口罩工厂,看到了中国企业被疫情激发出来的响应速度、全球供应链能力,以及因为商业纽带而连接的不同国家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

全球共同抗疫情是一场人类应对非线性长期危机的小型演习。虽然在演习的前期暴露出来各国之间“各自为战、以邻为壑”的种种问题,但后期的“经验分享、共同战疫”却让各国意识到只有全球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关注 凤凰WEEKL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