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清华教授柳冠中:“爆品”在欺骗消费者,做设计不能只想挣快钱

 

普象独家专访...









ⓒ 采访:铁佳

ⓒ 受访:柳冠中

柳冠中老师,77岁的清华美院教授。

36年前,他和一帮前辈亲手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专业。

去年,我们有幸面对面采访柳老。

事先在普象网征集了近400个问题,

挑出了一些困扰大家最多的,同柳老探讨。

破解设计迷思,柳老的话让人醍醐灌顶,

内容饱满,我们分成上下两篇发布,

这是第二篇采访文

希望能帮助你再一次认识设计。

 以下为柳冠中老师自述 

设计行业薪资


 三分之一的设计师抱怨薪资低 

 认为社会对行业不尊重?

有很多年轻设计师同我抱怨过这个问题:工资低,赚钱少,不被人尊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因为你拿出来的东西,还不够让人尊重。

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不要怪社会,埋怨没用。你工作两个月,拿出来的服务结果是什么?可能只是个造型而已。

你会说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我们现在的设计教育,应该培养能思考的人。

现在国家对设计投入的钱真不少,不比国外少。可我们拿出什么成果服务企业。
▲柳冠中教授和学生张帆

我经常会被问到:“柳老师,我要吃饭呀,老板就给我拿出这点时间,让我必须做出来。”

我说:对,那么你就必须要有想法,有想法就会有痛苦。你要浑浑噩噩过日子,下了班就刷手机,那当然过得很舒服。

但如果你多花点时间,完成老板要的方案后,再做一个你自己最理想的方案。哪怕做的不好,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给老板看。
多去和技术工人打交道,老板若说实现不了,你说可以做,早已经和技术人员摸好底。

时间长了,你也在成长,不同的方案会加深你思考问题的深度。慢慢老板也觉得你特别有想法,且能坚持下来。

两三年后,你肯定和一般打工的设计师不一样。

不管是设计公司或企业,老板想转型时,他组团队时就会想到你。

我们当时上学的时候就是这样,老师说这个作业出2张,我就出4张。总是要比别人多几张,逼着自己有想法,这就是思考。



 优秀设计师的基本素养 

我自己归纳了3条:

第一,抽象思维方法。

我设计的不是灯,是解决照明问题。我设计的不是杯子,是解决喝水问题,杯子可有可无,解渴是必要的。

明白这个道理,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思考方式在大学四年必须完成。做完第一步,你到社会后的眼光就要比别人毒,能看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第二,跟别人合作。

做设计要靠团队,不要自己一个人,有什么东西都捂得严严实实怕专利问题。

你要学会和别人合作,我们说跨界集成,这不仅解决工作需要,还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合作前,对对方的行业要有所了解,人家发现你说的是行话,才愿意与你讨论,你就有探讨、吸收知识的可能性,这在大学必须学会。



▲ 设计师脑子里的“墙”

第三,真正深入生活。

不要随便做市场调查,网站搜一下,市场上拍一些照,那没用,都是现象。

你去看了很多文化创意展的作品,那都是成果。更要思考它如何产生,寻找源头,深入到生活底层去。

做到这三点,你很快就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设计教育与评奖
大学里缺乏的设计教育 

抽象思维,跟别人合作,真正深入进生活,在生活中找根。我们大学缺这种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教的都是知识技能,没有教思维方法。

做作业,参加竞赛,表面很好,实际能力没有。

都知道教学生打猎,不是只给鸡鸭鱼肉,道理都懂,但都没这么做。

所以,做设计绝对不等于画效果图、建模,虽然大家都在乎这个。你说你只会建模,不就是一个打工仔吗?

我教会一个高中生建模,他比你快,相比之下,你当然变得不值钱。大家以为自己知道什么叫设计,其实还不够清楚,都被光鲜表面盖住了。



还有一点也是大家关心的,落地。落什么地?落地不就是为了挣钱?你想挣快钱,可不就是在做表面功夫。

要学会真正的创新,学会坐冷板凳。研究后拿出来的东西,才能真正迈一大步。

什么叫创新,“新”不是形容词的“新”,是本质的“新”。我们现在的创新只是改良,不锈钢桌子,木头桌子,塑料桌子,依然是桌子。换个材料、颜色、包装,以为是酷炫爆品。



我们可以不设计桌子吗?而是回归根源,思考如何解决工作平台的问题,这才是设计师的思考方式,不是商业、技术的思考方式。

商业和技术永远是当工具,被我们设计师整合使用的,不要被牵着鼻子走。

当你不再只专注于涂脂抹粉,企业就成长了。



 国际设计大奖的含金量 

大家急于求成,获奖是一个渠道,却不是唯一渠道。拿了奖状,发了奖金,你的真正问题没有解决,水平没有提升,只是获奖而已。

去年,我们中国设计类各种大奖赛,就有300多个。包括视觉传达、文创等等…

设计教育几乎用评奖代替,鼓动大家参赛?同一个作品,我在三五个大赛里都看到过。

评奖的作品只展示表面效果,一个3D打印模型,参赛者自己都没有动手做过,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制作、使用、流通,人机学有细分析吗?都没有。



有些人的作品很好,但他的PPT就像商业广告。人如何操作,和产品怎么互动,这个流程丝毫没有展现,我怎么知道这个设计好不好用。这是商业给我们洗脑的结果。

大家都有这个反应:政府十分认可的国际设计大赛,量产性非常低,奖项的含金量是不是也低了?

这个反映是对的,但得想办法解决。评奖只是在某一个角度被社会承认了,并不等于你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把评奖当成一种标准了,每个院校和设计公司,一进去,奖章一大堆。几十上百个红点奖、iF,什么都有。你真正解决问题了吗?
但我不会干涉人家,之前说过有些大奖是骗钱的,他们是商业机构,当然要挣钱。一个服务机构,你投稿5个,能让你中1个,这种奖已被商业异化。

有人说我们评奖是让社会和国际承认。当然可以,但你东西扎不扎实?最后能不能生产,解决问题?不一定。

我们录取一个新员工,往往看他获了多少奖。这迫使大家都去参赛,就像评三好学生,但评奖绝不是评价一个好设计师的标准。

正确地对待评奖。我不反对参加大赛,但你要清楚为社会服务,光拿出来奖没用。实实在在,能制造,能使用,能流通,能回收。这是我们评价好设计的标准。
快钱、爆品与抄袭
 畸形的“爆品” 

现在的关键词都是爆品,痛点。爆一下就完了,第二年再爆一下,那不是在骗消费者吗?我买一个东西是要天天用的。

真把我们的头脑影响坏了,谁不知道,抓痛点,挣钱快。

可是抓痛点时,真抓住人的刚需了吗?

什么才是刚需,衣食住行用是刚需,可现在被“商业”引导坏了。

换个LV包,穿名牌,变成刚需了。

我们1967年买一辆自行车,上下班接孩子,这是刚需。现在呢,你有宝马我用奔驰,你开奔驰我有路虎,这是刚需吗?

你睡着了也就占2㎡,要那么多房子干嘛,是刚需吗?

这是炫耀,已经扭曲了。



真正的刚需是解决老百姓生活难题,是性价比。

现在的刚需是“商业”,挣快钱。

抓住人们这种炫耀心理或私欲,一个劲地放大。现在的市场再这么做下去,会把我们下一代的消费观念全部毁掉。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下一代都是这样的话,什么时候能扭转过来?太难了,观念已经异化,各种带货让人不停购买,大家被商业社会影响得异形了。



 设计师辛苦做原创,没过多久就被抄袭 

社会秩序和诚信是一个大环境问题。

中国正处于这个状况,有一个专利被别人模仿了,你打不起官司,赔不起时间,付不起成本。

希望你别灰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慢慢会有保护。你可以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他抄不了你的想法和理念,注定走不长。

你能做的就是不断创新,如果光埋怨就不做了,那就傻了。除非你有办法和别人合作,想办法告他。



这个阶段每个国家都经历过,每个设计师都应对过,你要有健康的心态,不要因此颓废。

日本、德国曾经都是抄袭大国。上个世纪末,德国的made in Germany 曾是一个耻辱。英国人强制说,你的东西要流通到社会上,必须打上“德国制造”。不是说明你好,是说明你模仿我的。

但德国用20年转变过来了。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所有的设计博物馆小院子都有一个小怪人,像小妖怪。问他是什么,回答是日本人—“设计小偷”,现在不是也改过来了。
          


 走出自己的路,凭什么跟着国外?

我们也是一样,一开始实在不行,可以跟,跟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明白一个道理:设计是解决需求的。

需求是什么?人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有5000年的文化积淀,我们凭什么想不到。非要等外国人有了,我们再有?

建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凡是能引进的都引进了,引进之后,我们这个技术水平基本停留在引进水平上了,没有大长进。



凡是不给引进的,我们不都走出来了?而且能在世界上比一比。不能说第一,但都进入先进行业了,比如高铁。

这说明两个问题:中国人不笨,而且很聪明。可是一引进我们就犯懒,谁也不去动那个引进的技术,没想过提升。为什么这样?因为GDP,要卖钱、要成果。

得出的教训是,我们中国不是不行,而是观念里出现问题。

这就是我们设计师的任务了,我们的系统没有建立起来。有相当大一部分做底层,满足市场的设计师。但做顶层,搞研究的几乎没有,都在挣快钱。

中国设计未来的道路



 一天做几个方案?设计公司的转机来了 

我觉得现在中国已经有希望了,最近我们经常碰一些上海、杭州的设计公司,有些设计公司已经走出打游击的模式了,会主动服务甲方了。

甲方给他一个单子,说:半年,我给你30万。

这个设计公司拿到单,自己消化后,整合平台资源,跟他们沟通,提一个反建议:你给我一年,给我一百万。



企业会觉得,你确实花费更长时间,要价还高,但你的想法比我好很多,接受了。

这种合作模式开始增长,在北上广深,相继出现了。

设计公司不再是接单之后赶紧画图,而是开始思考做研究分析了,这才是设计公司呀。虽然少,但趋势非常强,非常猛。
 抄袭40年,是时候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这就是我觉得中国设计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设计师必须清醒,要开始静下心来研究了。

研究背后的东西,中国的设计和企业制造就能逐渐跟上国际,甚至超越他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根本任务,换道超越。

不要按照过去的设计模式,换一种思考方式。现在的设计公司一年接一两千单,每个人一天做几个方案,他能解决什么问题,只能是表面。

不要追求量,而是追求质,做基础研究,但大家对这还很陌生。
▲ 柳冠中教授、石振宇教授、汤重嘉教授

打个比方,马桶。为什么马桶是陶瓷的?因为过去人利用陶瓷表面的釉防污染,脏东西一冲就走了。可是陶土越来越少,都要进口了。

陶瓷盆笨重,运输过程中损害率很大,最后人人都要买个马桶刷,说明用陶瓷也不能保证它的清洁。

这就是设计师要去思考的,抽象思维方法,马桶用陶瓷是表面光滑,不藏垢纳污。难道只有陶瓷有这种效果吗?我们如果做的话,能不能用纳米材料呢?

这样的创新就是基础研究。
我们中国设计师有能力开发一个全新的产品,而不是外国有了,我做的更多、更便宜。中国人应该培养自己的抽象思考能力,才能超出前人。

急功近利的思想要解决掉,中国的传统本不是这样的。我们没学到精神,继承的都是表面。都说学习工匠精神,结果只是去追求工匠项目,是为了赚钱。

工匠精神的重点不是工匠,是做什么事都要精益求精。

这是我们教育和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为了获多少奖,赚多少钱。




 中国哪一个院校或企业,更接近预期?

华为更接近我的预期,没有跟着外国人的思路走,有自己的脑子。

1995年我们给华为做设计,有次在饭桌上任老板踌躇满志说:我们招来了全国90%通信专业的硕士、博士,还引进了美英法国的技术和人才。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说:任老板,既然华为连工人都是大学生,你抽出10个工人,再加上一两个博士硕士,成为小组。



这个小组做最基本的事情:想一想什么类型的人?都要怎样地通讯?这个应该不难,再设想这样的人要达到这种通讯目的的话,收到何种限制或制约?

我们都是人,都能思考这最简单的逻辑!

然后建立一个三座标,每个座标分别由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再有一个“外因”限制构成,再从每个坐标轴上任选一个点组成一个三个要素的“定位”,这样排列组合后起码有上千种“定位”。



去掉一些不合逻辑的,剩下的你对照一下引进的外国技术,肯定80%解决不了这些定位。然后再结合华为的资金、市场制定研究开发计划。

结合你的未来规划,看看5年做什么,10年做什么,20年做什么。你引进的美国技术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就这些定位来讲,我敢说80%做不到,这不就是华为应该做的事吗?

我第二天就把图表寄给他了。我敢说,华为受了这个影响。
 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 

5G是什么,是技术。

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高科技全能做到,那人去哪了?技术发达了,人没了。什么都不用动,有大脑和手指头就够了,那还是人吗?我们在做什么梦?如今,把科技当做目标,错了。科技不是目的,永远是工具。

我不反对高科技,但如何驾驭技术,设计师应该拿出自己的观点。设计要在人和技术中间做润滑,把关,甚至要制定法规。

我们现在以技术为本,以商业为本,以挣钱为本…

可不要忘了,你是设计师,最本质的是以人为本,不要被花花世界冲昏头脑。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你若喜欢,给象君点个在看 


    关注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