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藏着哪些新机会?

 

新基建之所以“新”,不仅是为了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区别,而是更加突出“信智联”。...

导读:新基建之所以“新”,不仅是为了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区别,而是更加突出“信智联”。
“新基建”究竟“新”在哪里?这个“新”究竟为中国企业带来怎样的新机遇?


第一个新机遇:新制造
就制造业企业而言,这次超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是一个最直接的产业新风口。新基建涉及的7大领域都需要设备及相关硬件制造。

更重要的是,新基建之于制造业的“新”,不在于这是全新的制造业,而在于是传统制造业的新发展,因为上述设备及硬件几乎都将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工厂里制造出来,但又不可能在传统的制造格局里,通过传统制造方式而产生。所以,这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正因如此,新基建带来的所谓“新制造”,主要体现两大新特点:

一是制造方式新。以人工智能与产业互联网应用技术为基础的新制造将成为现在及未来中国制造的主流趋势,这不仅仅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加剧了制造业通过产业互联网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的迫切性,还由于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因5G技术广泛应用导致的产业互联网新基建大规模展开,就连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光纤生产,也由原来极少数大型光纤企业垄断的格局变成了遍地开花的大中小企业并存局面,这些都使得人工智能与产业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快捷而低成本的应用成为现实和趋势。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扩散,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供应链面临更加不确定的格局,运用人工智能及产业互联网相关技术重构产业链将是制造业的新举措。这不仅仅是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必由之路,也将是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大批中小企业必选之途。

调查显示,此次疫情之中,因企业数字化程度不够、自动化程度低、智能化偏弱而导致的企业开工不足已经成为当下大批中小制造业的痛点,而高度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制造业受到的影响相对小得多。

笔者在山东一地的现场调研表明,高度智能化的制造业开工率可以达到100%,而严重依赖于人工的传统制造企业开工率仅仅达到50%,这种影响也迅速传导到整个产业链中。随着新基建工程的展开,传统制造业通过人工智能及产业互联网获得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

二是国产化要求新。长期以来,清单管理制度是我国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2013年斯诺登事件引起全球对于网络安全乃至信息安全的强烈关注,我国政府因此也在硬件采购方面加强了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出台了相应的采购要求。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财政部及相关部委关于政府及事业单位办公设备软硬件采购的相关规定,这些单位办公信息化系统软硬件必须按照国家安全以及可控要求建立新的采购清单制度。

近两年,我国政府采购清单中剔除了近1/3的国外科技品牌,增加了上千个本土品牌,国家各部委的国产操作系统替换国外大品牌操作系统超过了15%。国产化替代是大势所趋,新一轮装备制造业的新国货化正在悄然来临。

不过,考虑到过渡期及各种要素,人们普遍认为,2019年是政府采购国产化元年,是中国宣布信息产品国产化的执行年。这一年,政府采购占办公设备的采购比例在发达城市达到20%,欠发达地区甚至达到70%。政府采购由原来极少数商家甚至是某一家国际大品牌独享走向大量供应商分享。
此次新基建的核心就是信息化装备。因此,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面发力使得中国本土的高端装备企业、信息化软硬件企业以及其他办公设备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风口。


第二个新机遇:新建造


新基建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产业设施,但是传统的建造行业(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及商业建筑建设、相关建材生产等)其实也是此次新机遇的重要受益者,因为信息技术产业设施的制造很大程度上应用于或者是基于传统基础设施,或者本身就是传统基础设施的升级版。

但是,上述领域的企业未必都能感受到这一历史机遇,只有具备相应能力的建造企业才能成为“幸运儿”。

笔者在北方一个城市考察建材装备企业时就发现:一些传统的建材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机会,但是产能已经饱和,因为制造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人手不够、工艺落后限制了他们抓住市场机会的能力,而只能将市场机会留给那些创新力度高、反应敏捷、智能化程度更高、供应链管理更加柔性化的竞争对手。
2019年4月12日,国网江苏电科院运用自主研制的“电网神器”——特高压互感器移动试验车,顺利完成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电压互感器计量交接试验

新基建之所以“新”,不仅是为了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区别,而是更加突出“信智联”,这意味着新建造行业的诞生,也就是建造行业本身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和精益化已经成为趋势。

同时,建造对象也是新的基础设施,即使是传统的住宅、交通设施及其他城市传统基础设施,也都是更加智能化的住宅、办公、交通、安防和其他智能化基础设施以及更加智慧化的城市应急管理设施。

为此,工信部于2月28日发布了《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征求意见稿),重点强调了建材行业(含无机非金属材料)对于新基建7大领域的基础支撑作用,着力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建材工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促进建材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截至3月15日,有19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列入2020年重点工作,其中有6个省市明确规划了2020年新建5G基站的数量,合计超过17.8万个。中国移动计划到2020年年底完成30万座5G基站的建设目标。

新冠疫情蔓延及其防控给以往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传统的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城市人口日常行为的管控,强调社区及楼宇的智能化服务,重点是交通领域的智能化管控和城市商业设施的智能化服务等,但是当一个城市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与流行性疾病相关的“黑天鹅”事件不期而遇,城市管控就显得非常脆弱。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限制也影响了智慧城市功能的方便性和体验感。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电网3月15日宣布:2020年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将达到1811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5411亿元。与之相关的装备制造领域、电建领域及相关建造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武汉市是中国第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是国内公认的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跟据《2017-2018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评估结果通报》,2017-201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智慧城市中武汉市榜上有名,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排头兵。

但遇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城市难以提供智能化、系统化的应对方式,而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商业设施、城市服务、社区服务全部“停摆”。

这样的教训绝不仅仅是武汉一个城市的问题,全国其他城市也都是完全依靠行政命令而不是智能化方式进行疫情应对。直到2月底,依靠手机为主要载体的定位管理和以行为移动“健康码”为主要标志的应对方式才成为主要的智能化疫情管控措施。

这些都说明,一二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智慧安防能力的升级、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空间、智慧化现代服务的升级与重构等,都是智慧城市建设下一步需要重点考虑的新方向。同时,提升智慧城市的智能化体验也是新基建的重要拉动力。


第三个新机遇:新服务
新冠疫情事件给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大型店铺零售(商超除外)、线下培训教育等传统服务业造成了重大打击。尽管政府出台了很多免租降费措施,但是扶持政策的真正落实也需要条件和时日。所以,大批传统服务型中小企业消失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与此同时,以线上交付为特征的新服务业出现了井喷现象,其中典型的有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以小鹅通为典型的视频直播、以腾讯会议为代表的远程会议,等等。

当然,更具颠覆性的是网上医疗或互联网医院成为医疗变革的主角,而以视频直播为主要特征的线上教育行业也火爆异常。

如果说目前在线零售、在线游戏、物流快递的爆发式增长将在疫情过去之后有回调的可能,那么互联网医院、线上教育培训将不仅仅是疫情防控时期的临时性替代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黑天鹅”带给它们一个新的拐点。

就互联网医院的发展而言,它主要源于新冠疫情对于人们就医方式的长期化影响。病毒对人们的影响极端不确定,而且因为社会的一体化运营使其影响范围动辄波及全球。

有机构预测,疫情过后,互联网医疗将占到人们就医方式的10%,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比例,要知道2019年实物电商总额尚且只占社会零售总额的20%多一点。人们一旦选择互联网医疗,感受到它的便利,享受到它的好处,这将会成为一种几乎不可逆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医疗预计将进入快车道。笔者接触的一家互联网医疗机构“网医联盟”,目前就有众多地方医院纷纷加盟,投资机构明显增加了访问频率。

就在线教育培训行业而言,新冠疫情导致全国开学延迟和培训行业“停摆”,市场对在线教育的需求在短时间内暴增。“企查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从事网络教育相关企业新增4238家。

截至3月5 日,中国共有近 23 万家企业从事网络教育的相关业务。一家在线教育负责人介绍说,“在我们目前所有的付费客户中,有将近一半是在疫情期间加入进来的,这些客户大多是第一次参与线上教育。”这样的趋势,在疫情过去后可能会有变化,但是,非接触性的教育培训势必成为一种长期性的趋势。

上述两个行业的变化本来是由于新冠疫情引发的,为什么会成为新基建的新机遇呢?因为无论是互联网医疗的体验,还是在线教育的现场效果都非常依赖于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

可以说,如果没有新基建的超大规模投入,这种极具5G时代特征的服务业可能会伴随着5G时代的逐渐扩展而缓慢进化。新基建时代的到来,则将这种因新冠疫情催化而快速爆发的新服务业推入了快车道。

当然,机会是一个主观词,而不是一个客观词:如果你抓住了,这就是最好的机会;如果你抓不住,这就是别人的机会。同时,即使你看到了这个机会,也未必能够抓住,因为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既需要充分的条件准备,也需要具备对风险的承受力。抓住机会往往需要代价,而这样的代价,有的企业能够承担,有的企业则可能没有能力承担。

作者系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强国战略研究所所长,国装智库秘书长

微信制作:奔奔
包·恩和巴图  品牌小课堂
向小罐茶学习什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

      点 击 “ 在 看 ”     推 荐 到 “ 看 一 看 ”


    关注 企业管理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