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埋没了1300年的超级学霸,却凭一己之力,影响世界,改变人类文明!

 

揭开宇宙万物的终极谜底,难道真的只是区区一个数学模型?...



本音频由邢台市第十五中学苑老师录制
同时代领航者一起,体会数学与应用之美
推荐阅读《数学之美》
一直关注超模君的粉丝会知道,在解决各种问题的形式上,超模君是一直推崇找相应的准确的数学模型去解决。

这不仅仅是因为,数学模型能非常清晰地描述实际问题并且给出漂亮的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如今所处的信息时代,懂数学、懂计算机科学,才是行走于时代前沿必备的核心技能。

恰好,上周在阅读了吴军老师的最新版《数学之美》这一作品时,发现在讲到数学模型的重要性这一内容时,刚好和超模君一直所秉持的观点,不谋而合。

比如,在讲到在包括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在内的所有天文学家中,吴军老师最佩服却

是完善了地心说模型的托勒密(Claude Ptolemy, 90-168) ,这大大出乎超模君意料之外。
伟大的天文学家托勒密


天文学起源于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洪水每年泛滥一次,尼罗河下游有着十分肥沃而且方便灌溉的土地,由此孕育出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

每当洪水过后,埃及人就在退洪的土地上耕作,然后便可获得很好的收成。这种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直到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修成。(埃及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产方式也因此被破坏殆尽。)

为了准确预测洪水到来和退去的时间,6000年前的埃及人发明了天文学。

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古埃及人是根据天狼星和太阳在一起的位置,来判断一年中的时间和节气。在古埃及的历法中没有闰年,它的一个“季度”也非常长:长达:
365x4+1=1461天
因为每隔这么多天,太阳和天狼星一起升起。(因此,古埃及的日历周期很长。)

事实证明,以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出现做参照系,比仅以太阳做参照系更准确些。古埃及人可以准确地判断洪水能到达的边界和时间。

(古埃及的农业文明受益于尼罗河的洪水,它直接促进了天文学的诞生)
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二个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兴起的时候,那里的古巴比伦人对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历法中有了月和四季的概念。

同时他们观测到了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肉眼看不到天王星和海王星),不是简单地围绕地球转, 而是波浪形的运动。

西方语言中行星(Planet)一词的意思就是漂移的星球。

他们还观测到行星在近日点比远日点运行得快。(图19.3所示的是在地球上看到的金星的运动轨迹,读过《达芬奇密码》一书的读者知道,金星大约每四年在天上画一个五角星。)
在地球上看到的金星的运动轨迹


但是真正创立了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天文学,并且计算出诸多天体运行轨迹的,是近两千年前古希腊时代的克劳第斯·托勒密。

虽然今天我们可能会嘲笑托勒密犯的简单错误,比如太阳是围绕地球旋转的,但是真正了解托勒密贡献的人都会对他肃然起敬。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托勒密在中国总是被作为错误理论的代表受到批判,以至于中国人基本上不知道他在人类天文学上无以伦比的贡献。

我本人也是在美国读了些科学史的书籍才了解到他的伟大之处。作为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托勒密,他有很多发明和贡献,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他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托勒密发明了球坐标(我们今天还在用),定义了包括赤道和零度经线在内的经纬线(今天的地图就是这么划的),他提出了黄道,还发明了弧度制(中学生学习的时候可能还会感觉有点抽象)

当然,他最大最有争议的贡献是对地心说模型的完善。

虽然我们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动的,但是在当时,从人们的观测出发,很容易得到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结论。

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其实就是地心说,但是张衡并未进行定量的描述。
图19.4
图19.5 张衡的浑天仪


从图19.4、图19.5中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只不过因为张衡是中国人的骄傲,在历史书中从来是正面宣传,而托勒密在中国却成了唯心主义的代表。

其实,托勒密在天文学上的地位堪比欧几里得之于几何学,牛顿之于物理学。

当然从地球上看,行星的运动轨迹是不规则的,托勒密的伟大之处是用40一60个在大圆上面套小圆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动的轨迹。

托勒密继承了毕达格拉斯的一些思想,他也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因此用圆来描述行星运行的规律。
托勒密的小圆套大圆的地心说模型
托勒密模型的精度之高,让后来所有的科学家都惊叹不已。

即使今天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我们也很难解出40个套在一起的圆的方程。每每想到这里,我都由衷地佩服托勒密。根据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凯撒制定了儒略历,即每年365天,每4年增加一个闰年,多一天。

1500年来,人们根据他的计算决定农时。

但是,经过了1500年,托勒密对太阳运动的累积误差,还是多出了10天。由于这十天的差别,欧洲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差出几乎一个节气,很影响农业。

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儒略历的基础上删除了10天,然后将每一个世纪最后一年的闰年改成平年,然后每400年再插回一个闰年,这就是我们今天用的日历,这个日历几乎没有误差。

为了纪念格里高利十三世,现在的日历也叫做格里高利日历。
梵蒂冈圣彼得堡教堂里的格里高利墓,上面的雕像中,教皇格里高利手持新的历法


虽然格里高利十三世“凑出了”准确的历法,即每400年比儒略历减去三个闰年,但是教皇并没有从理论上找出原因,因此这种“凑”的做法很难举一反三。

格里高利的历法准确地反映了地球的运动周期,但是对其他行星的运动规律起不到任何帮助。

而纠正地心说错误,不能是靠在托勒密40个圆的模型上再多套上几个圆,而是要进一步探索真理。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如果以太阳为中心来描述星体的运行,只需要8一10个圆,就能计算出一个行星的运动轨迹,他因此提出了日心说。
哥白尼


很遗憾的是,哥白尼正确的假设并没有得到比托勒密更好的结果,相比托勒密的模型,他的模型误差要大不少。哥白尼生前怕日心说惹怒教会,迟迟不敢发表自己的学说,直到临终前才发表。

而教会初期对这个新学说的革命性也认识不足,并没有禁止。但是后来当教会发现这个学说有可能挑战上帝创世记的说法时,便开始禁止它了。

而哥白尼日心说的不准确性,也是教会和当时的人们认为哥白尼的学说是邪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日心说要想让人心服口服地接受,就得更准确地描述行星运动。

完成这一使命的是约翰内斯·开普勒。
约翰内斯·开普勒


在所有一流的天文学家中,开普勒资质较差,一生中犯了无数低级的错误。但是他有两样别人没有的东西,首先是从他的老师第谷手中继承的大量的、在当时最精确的观测数据,其次是运气。

开普勒很幸运地发现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实际上是椭圆形的,这样不需要用多个小圆套大圆,而只要用一个椭圆就能将星体运动规律描述清楚了。
开普勒的行星模型


由此开普勒提出了三个定律,形式都非常简单,就是三句话。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围绕横行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恒星是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和恒星连线单位时间扫过单位面积。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他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只是开普勒的知识和水平不足以解释,为什么行星的轨迹是椭圆形的。

解释行星运动的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形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最后由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得清清楚楚。故事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是,许多年后,又起了一番小的波澜。

1821年法国天文学家布瓦尔(Alexis Bouvard) 发现, 天王星的实际轨迹与借助椭圆模型算出来的不太符合。
法国天文学家布瓦尔


当然,偷懒的办法是接着用小圆套大圆的方法修正,不少严肃的科学家却努力寻找真正的原因。

英国的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 和法国的维内尔(Urbain Le Verrier) 在1861―1862年间各自独立地发现了吸引天王星偏离轨的海王星。

以上内容,节选自当今硅谷著名人工智能专家、上海交大教授吴军,所撰写的《数学之美》。

对于《数学之美》而言,它的终极魅力在于,擅长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而简单即是美的观点,亦是贯穿全文。

讲动态规划的原理时,会以寻找从北京到广州的最短路径为例做解释。

介绍余弦定理时,就用我们能读懂新闻的能力,和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做类比。

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魅力,或许这才是这本书能畅销多年的秘密。

诚如读者所言——读了“数学之美”,才发现大学时学的数学知识,原来都如此亲切,这么有趣。

因此,这本书也相当推荐给各种程度的数学爱好者阅读,不仅仅能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破除大众多年来,对数学的畏惧心理。

点击下方,一键拥有



选购数学科普正版读物
严选“数学思维好物”
送给孩子的阅读礼物   |   办公室神器
有益孩子一生的玩具   |   居家高科技
走进数学:人物、趣谈、科技、发展史 


    关注 超级数学建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