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12年后,又现大头娃娃:拿宝宝赚黑心钱,良心不会痛吗?

 

别人无辜的孩子,成为利益链上的牺牲品...

历史像极复读机。

十几年前的“大头娃娃”事件,在郴州重演了一遍。

怕了那么多年,宝宝奶粉市场,最近又出事了。

近日,据湖南经视报道,郴州市永兴县多名宝宝家长发现自己孩子身体出现湿疹,



体重严重下降,头骨发育畸形,酷似“大头娃娃”,

甚至,每天用手拍头,重复一次又一次,苦不堪言。



经医院确诊,这些宝宝患上了佝偻病。

媒体调查发现,这几名患儿都食用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奶粉”。

但实际上,这款所谓的“奶粉”,并不是真正的婴儿奶粉.

它其实是一种固体饮料,并不具有特医奶粉资质。



5月12日晚,永兴县委宣传部回应媒体称,涉事母婴门店的47件“倍氨敏”固体饮料已全部售出。

目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健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已专门组成工作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同时安排人民医院儿科专家对报道中的受害孩子做全面体检,并在当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儿童食品安全全面清查整顿行动。婴儿“奶粉”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育婴市场乱象,是时候好好整一整了!
“固体饮料”or“特医奶粉”?

此次事件中,“固体饮料”这个概念,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受害家长称门店销售人员说这款产品是奶粉,误导购买。
郴州那家母婴店,但凡有人来买特医奶粉,首推倍氨敏:

“店里最好,销量最好,过敏宝宝都吃。”

出于信任,出于着急,家长们都掏了钱。

一喝就是半年起步,多则两年。

期间有家长察觉到异样,均被店员说服:

“只是量还不够。”

 

连哄带骗下,家长深信不疑。





受害家长表示,自己也曾质疑过这款“倍氨敏”包装上的“固体饮料”字样,

但是店内导购人员却表示“这是牛奶的另外一个简称”。
“固体饮料”“特医奶粉”究竟是何物?

“特医奶粉”的全称是“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

它是指针对患有特殊医学状况婴儿的营养需求而设计制成的粉状或液态配方食品。

通俗来说,就是为这种那些没办法进食普通奶粉的宝宝而设计的特殊配方食品。



根据国家《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问答说明,

“特医奶粉”可以作为婴儿的主食,但它必须符合相应的高医学标准和营养要求,而且也必须遵循严格的生产规范。

而涉事的“固体饮料”,在营养成分、生产标准等各方面,都远低于“特医奶粉”。



普通的“固体饮料”“配方粉”所含的营养成分,只能作为婴幼儿的补充营养品,而不能作为主食。

不了解这些医学知识的家长,在商家的忽悠下,

把“固体饮料”当成“特医奶粉”作为宝宝的主食,最终导致了孩子因营养不良而患病。
宝宝受害,父母痛心:

市场乱象何时休?

因两者混淆而导致婴儿患病,“倍氨敏”并不是唯一的案例。

就在不久前的3月30日,有十几位家长在“问政湖南”上发表《郴州“大头娃娃”父母们联名请求政府处理郴州假奶粉事件》的“联名信”。
“联名信”中说,2019年郴州曾经发生过的一起“大头娃娃”奶粉事件。

“全因郴州儿童医院医生向患儿推销奶粉所致”,当时的涉事产品是一款名为“舒儿呔”的固体饮料。

“联名信”中称郴州儿童医院的医生,联合药房,

将“舒儿呔固体饮料”作为“特医奶粉”销售给特殊过敏体制的孩子,使孩子长期将它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

导致了患儿营养不良,部分患儿身高、智力、行动能力明中显落后普通儿童,

严重的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损伤。

随着事件的发酵,目前该医生已被停职。
把固体饮料冒充特意奶粉出售,似乎成了某些无良商家的销售伎俩,类似的事件频见报端。

3月,宁波某食品公司的“佳呔褓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粉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

也因为未取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和生产许可,被处罚款。
2019 年 11 月,广州某大型医药科技企业旗下的总经销公司,也因为涉嫌用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被媒体曝光。

监管部门认定该企业涉嫌虚假宣传,责令召回相关的 6 款产品,并处以罚款。
事实上,在搜索相关商品信息时,包装上的“配方粉”“营养粉”“营养素”等字眼让消费者非常容易混淆。

加之在虚假宣传中夸大营养成分和产品作用,

比如“适宜为乳蛋白及多种食物蛋白过敏人群提供营养全面均衡”这样极具暗示性、打着擦边球的产品说明,模糊了产品的类别。

父母们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信息、导购员的推销、甚至是医生的推荐,极可能容易上当,防不胜防。

绝大部分的非专业人士,确实很难分辨。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仍历历在目。

当时媒体爆出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

接着查出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

后续事件发酵,因“三聚氰胺”而导致婴幼儿患上结石的病例在全国各地都有查出。

经过彻查,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

三鹿董事长田文华直接被捕,被判无期徒刑,而三鹿集团也与2009年宣告破产。

该事件对中国制造商品信誉造成重创,多个国家禁止进口中国乳制品。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奶制品的国家标准达到了严苛甚至是严厉的程度。
即便有巨头企业翻车的前车之鉴,即便国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婴幼儿奶粉、营养品市场仍事故频出。

此次郴州“大头娃娃”事件,虽然重点在于“种类混淆”,

而非产品质量本身,但是商家见利忘义的吃相,仍如出一辙。

目前市面上在售正规特医食品,零售价格普遍在数百元,且规格仅有400克左右,

涉事的“倍氨敏”固体饮料售价达300元,比不少正规特医奶粉还贵。

某些无良商家瞄准了这一片市场,利欲熏心,想尽办法钻国家监管的空子,置孩子的生命健康于不顾。

有的在质量上以次充好,有的在包装宣传广告上故意做手脚、打擦边球,

再对父母爱子心切加以利用,通过欺瞒、夸大、诱骗等种种方式,赚取父母的“智商税”。
前文提到的“舒儿呔联名信”事件中,医生的推荐是不能忽视的一点。

出售“舒儿呔”的商家门店,就位于医院的对面,而父母家长正是听信了医生的推荐,才会购买这款产品。

令人不由得产生疑问:医生与商家是否存在某些利益关系呢?

事实上,在去年的几起事件中,都曾有记者调查过医生在盈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医生每成功推荐一罐产品可拿到60元左右的提成。”
对于宁波、青岛两起事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都曾点名发布通报,

强调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举一反三,对于易与特殊医学用途相混淆的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加强监督管理。

尽管如此,通过医生推荐的“舒儿呔”假特医奶粉的事件,就在我们眼下再次发生了。

育婴市场乱象可见一斑。
人心底线何在?

从备孕,到十月怀胎,到产后护理,到养育孩子,父母总是从“为了孩子好”出发。

对于孩子,父母总想给最好的,花再多的钱也舍得。

这份殷切的父母心在商家看来,是一片广阔的盈利沃土。

市场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五花八门的虚假信息、以假乱真的所谓“资质”、来自网络专家“经验”、医生和商家的推荐……

育儿父母们每天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前不久的“婴儿趴睡致死”,到现在的“大头娃娃”事件,发生在无辜孩子身上的事故总令人尤其痛心。

这些事件同时也警醒着家长们:学会甄别信息,多留一个心眼。
在此次“大头娃娃”事件中,父母固然有责任,但黑心商家才是最应该谴责的对象。

一味苛求父母不会分辨、责怪父母不够细心,未免有避重就轻的嫌疑。

纵观整个利益链条,黑心商家千方百计挖好了一个个肉眼难见的坑。

怀着爱心、用心良苦的父母,又应该细心到什么程度,才能完美躲避?

甚至,如果连正规医院里医生的话都不可信,还要父母怎么细心才够?
细究起来,市场监管不力、婴儿食品标准不明确,让无良商家为了盈利而钻空子,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与其一次次提醒受害者小心谨慎,不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彻查严惩,才不会让更多的无辜宝宝受到伤害。

令人痛心的事件,这不是第一次。

希望这次能敲响足够响亮的警钟,不要再让无辜的宝宝成为商家挣黑心钱的牺牲品。

孩子的事无小事,仔细留心,是对孩子的负责。右下角点个“再看”,让更多父母了解。

参考资料:

1. 新京报《永兴县市监局回应大头娃事件:暂未发现医生参与》;

2. 界面新闻《郴州再现“大头娃娃”,伪“特医奶粉”生产方回应称“没有夸大宣传”》;

3. 新京报《医生易被商家公关!“大头娃娃”揭开假奶粉销售内幕》。

4.经过国家标准认证、资质齐全的特医奶粉,其实都登记在册。登录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网址http://tsspxx.gsxt.gov.cn/tyyp/tyindex.xhtml),输入产品名称便可以查询这款产品是否取得了相应资质。
- The  End -
来源 | 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
▼ 往期文章 ▼
  ▼ 你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


    关注 天桥斑马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