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学!药源性胃肠黏膜损伤的4种保护方案

 

警惕,药源性胃肠黏膜损伤!...

在药店工作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顾客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出现了一些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反应,我们称这些反应为药物的副作用,如药疹、胃肠道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内容,就是药物副作用中最常见的一类——药源性胃肠黏膜损伤。向大家介绍易导致相关胃肠黏膜损伤的药物及相关的预防和改善对策,供大家参考。

4类易致药源性胃肠黏膜损伤的药物一览
糖皮质激素

代表药物:地塞米松、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对胃肠损伤机制:此类药物可刺激胃酸或胃蛋白酶的分泌,降低胃肠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发生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常见长期应用人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等。

非甾体抗炎药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吡罗昔康等。

对胃肠损伤机制:非甾体抗炎药物能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继而导致前列腺素(PGs)(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合成减少,最终导致胃黏膜受损,引起消化道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疾病。此外,非甾体抗炎药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引起血栓素A2合成减少、血小板凝聚功能障碍,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常见长期应用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等。

酒剂类药物

代表药物:三七药酒、国公酒、中华跌打酒等。

对胃肠损伤机制:此类药物均含有较高浓度的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伤作用,可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损害、消化道黏膜血管损害、促进黏膜损伤的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胃酸分泌增加,最终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消化性溃疡、糜烂、出血等。

常见长期应用人群:风湿骨关节疾病患者。

抗菌药物

代表药物:甲硝唑、诺氟沙星、四环素、头孢菌素、利福平等。

对胃肠损伤机制:多数抗菌药物对消化道具有直接刺激作用(化学性刺激),引起胃黏膜的损伤,诱发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

常见长期应用人群:感染性疾病患者,如肺结核患者等。

除了上述4类常见药物以外,其他可引起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药物种类还有很多,如抗肿瘤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凝药物、部分降血压药物(如利血平)等,但因病情原因,又必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因此在服用此类药物期间,同时服用一些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或保健食品,对预防和改善药源性胃黏膜损伤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预防胃肠黏膜损伤的药物或保健品推荐
拉唑类药物(PPI)



代表药物: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

对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代表)人群,预防性应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能有效起到预防或改善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胃黏膜保护药物

代表药物:铝碳酸镁、胶体果胶铋等。

此类药物能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层,抵抗其他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并能促进已经损伤黏膜的愈合和恢复。

中成药

代表药物:参梅养胃颗粒、养胃颗粒、参苓健脾胃颗粒等。

对于长期服用损伤胃肠黏膜药物的人群来说,除了黏膜保护的预防和治疗外,脾胃功能的调理也十分重要,这些中成药中不仅有直接保护胃肠黏膜的组分,还能够通过健脾和胃的功效,促进胃肠功能的自我调节、改善胃肠的营养吸收、促进已损伤部位的修复。

保健食品



代表商品:螺旋藻片。

螺旋藻是天然的碱性食品,可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同时,其所含的丰富蛋白质、叶绿素、β-胡萝卜素等,对胃肠道粘膜修复再生和正常分泌功能有良好的作用。因此,螺旋藻也适用于预防和改善药物性的胃肠黏膜损伤。

通过上述内容的说明,其实我们也可以得出总结,对于因治疗其他疾病而不得不长期应用损伤胃肠道黏膜药物的这类顾客,我们除了正常的用药嘱咐外,还可以适当的给他们推荐一些相关的胃肠黏膜保护药物或保健食品,用于预防或改善药物副作用带来的胃肠黏膜损伤,如阿司匹林+螺旋藻的搭配推荐,以达到治疗+预防副作用两不误的目的。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这么好看一定要点个在看



    关注 药店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