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短视频创业失败,我打算去白云机场卖奶茶

 

这条路是不需要被怀疑和后悔的。...

文 | Dedee

这是ACW汽车圈采访的第三期。

记得在2015年,

我们曾做过两次采访。

分别是关于媒体和公关的生活与工作。

之后由于各种原因,

中断了。

今年我们将换一种方式,

继续讲述车圈人自己的故事。

今天的主题是:

“那些选择在短视频风口创业的后浪们”

我们采访了6位年轻人。

有些已经在圈内极有名气,

有些已将短视频做得风生水起,

有些刚刚开始发力,

有些则选择跳开熟悉的人际关系,

去新的圈层闯荡……

他们选择离职的原因,

或许各有不同。

但对自己目前的创业选择,

无怨无悔。
过去汽车媒体的舒适圈,我不需要也不怀念
@任海宁

1989年生,《跟你上车》联合创始人
我辞职创业的确有点冲动,或者说这件事情就是得靠理性和感性合力达成。而最后的临门一脚,全赖“感性”。

那是今年年初,几件事同时袭来。

第一是看了B站的跨年晚会,被短视频的用户体验冲击到了!我还看了B站其它的短视频,比如小艾大叔的10个视频,粉丝130万;还有何同学,不到40个视频,都是几百万的播放,粉丝400多万。

汽车之家在B站,6000多个视频,粉丝才19万。

碾压型的,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第二是在车云干了7年,从实习生干到总编辑,确实想自己折腾些新的事情了。想想之前自己的每一步都是典型的传统媒体思路——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本科加研究生读了7年,京华时报、央视和网易汽车,然后是车云。

突然觉得,自己的传统媒体人的思维过于强烈了。

那种所谓的精英主义,诸如没文化,没水平,不够文艺,不够有深度,不够干货,不够有思想等等之类的,我都会看不上;还会常常以说教的形式告诉读者,这个事情是这样的那样的。但在现在的年轻人话语体系中,这样的思维几乎活不下去。

第三,也是最终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初四还是初五的时候,科比去世了。初七,我爱人的父亲是武汉人,被确诊了新冠。我突然有种“人生不确定的事情太多,有想做的事情就赶紧的”墙裂冲动。

那时,我和爱人一直在北京,她爸妈一直在武汉。那阵子吓死我们了,又回不去……不过现在好了,痊愈了。

初七当晚,我提了离职。

今年3月,我正式成为短视频创业的一份子。

当时,家里人曾和我说应该再准备准备,比如疫情之后再辞职什么的。我觉得还好啦,想做就赶紧做啊!不做永远都有理由。

我也没怎么想太多诸如“做不成怎么办”之类的后路。

创业嘛,就需要一点盲目自信。此外,家人一条心,都健健康康,宝宝每天在家里瞎跑,够了。

两个月来,我发现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和梦想,经历本身就很有趣。比如在看过B站的跨年晚会之后,我就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

搁在两个月前,我会和你说,我们的短视频主打“有温度+有料”。因为我们的节目《跟你上车》,不仅关注车更关注人。我们不枯燥地说车,而是尝试把冰冷的产品与温暖的人情相结合,将汽车回归到人、场景、故事和生活。
但现在,我觉得我们的主打,或者说和其它汽车段视频的最大差异,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思考方向:

一是“年轻化”,尝试拥抱年轻人的话语系统,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二是“出圈化”,尝试覆盖更广的泛汽车用户,在他们心里播下种子。

我们曾经请BOSS直聘的广告导演,帮忙做了一句广告语。他张嘴就是:“跟你上车,没有底线。”

很好,但太炸了。最后我改成了 “跟你上车,今天上谁的车?”

至于商业化……其实现在考虑得不算特别多,用心做好内容,顺其自然就好,正向一点。

不过,最近心态的确在变,变得很微妙,毕竟没有收入还是有点慌——买菜开始问价格了,打车去的地方在马路对面,基本不让师傅掉头了,能省几块是几块。

目前花销还行,团队五个人,到现在没租办公室,大家干活在家,为了省钱,沟通就在各种咖啡馆。再加上注册公司、IP准备、团队工资等等,花了几万块差不多。

我们三个合伙人说好了,在公司有收入前暂时不拿工资——其中一个合伙人,之前他年薪也不低,估计得税后60万了。

发力应该在下半年——人力成本、办公场地、各种运营费用,包括添置设备之类的,增加会比较多,预期每月10万左右。

如今我才真实感受到之前的汽车媒体环境太轻松,日子太舒服。

不过,这种太舒服的日子,我并不需要也并不怀念。我也认为没必要为自己留什么后路,就怕自己不尽全力。
“把自己的热爱,变成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大宇宙

1989年生,《极速拍档》联合创始人
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抱着“总有一天当台长”的梦想,进入广东电视台,成为了一名汽车节目编导。经过3年的打拼摸索,练就扎实的视频制作业务能力,但还是没看到能进入编制内的希望。

业余时间,就做点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和Jacky拍一些汽车小视频自娱自乐。碰巧被玩车教授的创始人姚俊峰看到了,他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

正巧,2015年恰逢微信公众号的野蛮生长时期,被电视台压抑已久的我,二话不说就放弃了“台长梦”,和Jakcy一起跑去《玩车教授》,创立了《玩车TV》。

又过了3年,《玩车TV》在各大平台的数据和实际影响力都表现得相当不错,还拥有变现的能力。同时,我也觉着自己在新媒体视频方向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论,于是,和有着深厚“革命友谊”的Jakcy、小乔,三个人在2018年4月自立门户,成立了《极速拍档》。

我还依旧记得,两年前的4月21日——决定创业的当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创了个小业”。

马上就有三位行业里的前辈联系我,说有投资意向。

最终,我们和《车影工场》的马晓波老师一拍即合,成为了合作伙伴。在大家还一无所有的时候,能遇到这样三观吻合的合伙人,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因为除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车影工场》最让我们看中的,是对优质内容的保护。

当然,为了彻底实现自己的第二个梦想,不给自己任何的后路回头,我们三个也All in了全部积蓄。
那几年,家里人都不太懂我究竟在做什么,甚至还以为我是卖车的,但他们一直支持着我的任性与决心。

也曾有同行善意提醒,说2018年微信公众号红利期已过,赶那时创业是不明智的。

但我自己知道,自己想做的并不是传统的汽车内容——那种以一种专业姿态来教导观众更多买车用车的知识,是把汽车当作一个挑刺的对象。我们想做的是观众的朋友,一种平等而真实的关系,再一起去体验玩车的乐趣。

就如Jacky所说,车不只是一种冰冷的工具,也可以是我们的朋友、家人、避难所。

《极速拍档》一直没有什么十分固定的节目类型。

我们会应资源、选题、时机的不同,来定制当下最合适的节目。我们也不会备稿,只会做一些提纲,以保证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真情实感。

而且,我们从一开始就会对观众坦白——《极速拍档》要靠广告来创收,但我们绝对不会出卖自己的观点,为此也拒绝了不少商业合作。没想到观众对我们的这种态度不仅不反感,还很理解,所以在接商配的事情上,我们从来都不遮遮掩掩的。

而在《车影工场》的支持下,我们第一年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2019年在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下,营收也比预计的要好,为今年对抗疫情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020年上半年的表现,我看数字是还好的,比较平稳地持续了去年的节奏。

也许正是这种心态,两年过去了,“极速拍档”的数据还在持续上升。我们还在YouTube、B站、抖音等非垂直平台站住了脚。

如今,我很认同何冰老师在《后浪》中说的一句话:“把自己的热爱,变成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这条路是不需要被怀疑和后悔的,越往前走,后路自然而然地就越多。
今年争取再节约些,不要花掉一辆911 GT3就行
@宋思齐

1992年生,《LASTBUS》创始人
我是2014年正式进入新媒体的,中间换过几份工作,2018年我选择辞职——因为我难以接受每一天工作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而且我也一直都想做点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情。

5月,《LASTBUS》发布了第一个视频内容。

现在回想起来,做《LASTBUS》的契机,应该是我那段时间集中看了很多国内与国外的汽车视频。当时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些做得不怎么样的视频呢?!

所以决定自己做一个短视频试试,至少能好看点吧。

选择短视频这个形式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它可以更直接地展现我想说的故事。

我一直觉得,内容行业并不应该以形式来划分,视频也好图文也好,都只是载体。输出价值观,得到情感与认同才重要。第一期EVO与STI的视频,其实也是杂志和公众号时代老生常谈的内容,只不过换个形式,大家才感觉新鲜。

而且,我一直挺喜欢改变点什么的。虽然我也知道每个人都很难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觉得有一点点改变也是好事情,让我觉得当下活着,很有意义。

当然,选择短视频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发现从2017年开始,图文生意就很难做了,客单价也在不断下降,而视频是我认为利润率更高的表达方式。

不过,朋友普遍都不看好我这一选择——因为之前我从来没做过视频啊,而且那时候短视频也不像现在这么普及。

尤其是前同事们,都觉得我资源比较一般,可能没啥广告。

感谢我的家人,那一年给了我不只是精神上的支持,还有资金上的支持,让我在最初期不赚钱的日子里没那么焦虑。

其实我无法界定目前的《LASTBUS》的风格定位。
很多人都说我们的节目很情感向,不怎么讲车,其实是我故意的。我们在采访时会和车主聊一些汽车数据之类的话题,但剪辑时我会全部剪掉。因为我觉得这些内容太硬了,会影响到我们传递价值的表达。

但我挺讨厌“情怀”这个说法的。我们不是做情怀,我们只是记录每个人也许都会有的情感。故事类的,我们短期内不会去做。因为如果要看故事,竞争对手其实是电影电视剧网综啥的,这个领域我们太弱小了。

我们的视频内容,本质上是从广告需求出发反向推导出来的。所以相对来说,我们比那些直白的广告,在好卖与好看之间更均衡一点。当然,最理想的是好看又好卖——真的!这太难了,汽车类的就没有!

我们算是比较独特的那类吧,不然我做这件事的意义就没了,哈哈。

我也一直坚定自己选的这条路是对的!即使连续加班了100多天没有休息日,我也没后悔过!如果说原来的工作是在慢慢往前走,那现在就是每秒都在冲刺。

我挺喜欢学会一件事带来的成就感。所以目前没想过什么后路,一次都没有。

我算了一笔账。2018年比较节约,差不多花了一辆保时捷718的钱,去年成本差不多是一辆新911,今年争取再节约些,不要花掉一辆911 GT3就行。

当然,花的钱看起来不少,但《LASTBUS》2019年就开始盈利了,也开始用赚来的钱探索新的盈利点,比如我们的线下店之类的。

就在上个月的某个周五,我们还办了一场聚会,很小规模的那种,就在我们办公室。

我前一天晚上才发的海报,第二天真的有人起早坐飞机从重庆、从南京出发,有人开车从南通、从济南赶到我们这里。

那一瞬间我挺感动的,觉得我或许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我最想说的话,是对甲方爸爸们的:

你只需要看一个《LASTBUS》的视频,就会喜欢上我们!真的。因为有温度的、用心做的有血有肉还有思考的东西,是能被感知的。《LASTBUS》就是这样的内容。
离开汽车圈后,你会发现可以选择的有那么多!
@CC

1987年生,《香蕉你个笨娜娜》联合制作人
我是今年3月正式离开公司,选择短视频这个风口的。

其实算是被动离职吧,当然之前已经有约摸感觉自己在这家公司呆不长了,所以在离职前已经开始有所规划——自己创业做短视频,因为短视频不仅是目前成本最低的创业方式,也是相对而言,更方便快捷、能快速见到成果的创业尝试。

和别人不一样,他们依旧选择留在汽车,我却通过这次的疫情,感觉要么游戏直播、要么美食旅游之类的短视频,这两种的机会比较多。

我身边除了做车的,就是搞影视的。尤其是后者,他们对我离职,彻底离开汽车圈一点也不吃惊。

有个朋友知道我离开原公司后,和我说:“选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做尝试就好啦,管它是哪个领域的呢。”

目前,我的短视频定位是一个带轻剧情的美食号,叫做《香蕉你个笨娜娜》,已经在抖音、快手、B站和小红书入驻了,核心是教大家做创意西餐。
我选择了美食类,有很重要的两点原因。

第一是我有供应商资源,第二是在此基础上的美食类短视频的成本真的不高。虽然尚在起步阶段,还在各种试错尝试中摸索,但就之前几期的节目下来,四个人的人均成本还不到一千块钱。

因为有明确的食材供应商,所以某些方面,我的确比许多新兴美食博主安心很多。而且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只有短视频这一种载体,还可以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盈利,之后再引流到私域或更长远的变现,当然要先做到一定的粉丝量和热度。

当然,由于是四个朋友一起创业,所以个人感觉最大的问题在于意见难以统一。

目前我们已经遇到许多意见不合的地方,经常需要互相妥协,静下心来认真判断和吸纳对方给出的意见和建议。

幸好大家都很坦诚,一有分歧和矛盾就会摊开来明说。

虽然我一直都是习惯于两手准备,骑驴找马的那种人,但目前还没想过后路什么的……因为,离开汽车圈后,你会发现,原来世界那么大,可以选择的有那么多!
我经常会对自己说,先别考虑对不对钱不钱的
@卡蒙

1990年生
听说我是这次被采访人中唯一的女性?哈哈哈哈哈哈!

所以,能不能先不透露我的视频项目啥的?毕竟我还在职……

其实我目前是时刻准备着《离职报告.doc》的状态,搞不好哪天一根弦崩了就打上去了。

我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繁琐又反复,让人看不到尽头。我真的太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了——30岁了,总感觉女人再不浪一次,就晚了。

所以我默默地和几个朋友跑去凑短视频这个风口。

嗯……也不是因为什么风口的。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风口太多了,主要还是自己觉得做这个事儿很有趣,自己很喜欢。

而且身边的人都挺支持的,他们的态度还都是:“啊!你这么个爱折腾、闲不下来的人,才开始做啊!早干嘛去了!”

当然了,目前由于是初期筹备阶段,我只想好了视频风格定位,因为是女生的原因吧,所以我负责的板块是偏情怀类的。

商业模式什么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先做起来看看。

我们几个人想做的类型都不一样,那就每人各自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呗,看看哪个效果更好更有钱途。

反正……我经常会对自己说,先别考虑对不对钱不钱的,别后悔就行。而且没离职也算是一条后路,确保自己不至于过得狼狈不堪。

其实整个“暗戳戳”的创业过程中,我最开心的是处于某一种状态——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后,饿了,一起边吃夜宵喝酒边继续风暴。那个时间段,常常会冒出来好多新的想法和方案!

第二天,你的脑子里会非常清楚要怎么做,就这种感觉超好,完全能抵消现在工作时的不爽。

由于我是一边工作一边创业,所以资金之类的还好,主要是精力和时间都要掰成两半用,这是让目前的我真正吃不消的地方。
如果成不了,就去卖奶茶!
@李清柯

1994年生,原ACW颜值担当
离职的原因么,我真的很想说“爸爸忽然跟我说其实我是富二代,让我趁着年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之类的借口。

而事实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成功的道路,世界如此多娇,我不想尿你这一壶了……

是的,我在上个月正式离开了ACW,决定奔向短视频这个怀抱。

身边人除了决定和我一起干的李松(原先也在ACW的衣柜),大家都认为我脑子进屎了——偏偏在如此糟糕的大环境下离职创业。

我曾经和一位前同事就离职创业这事儿吹过水。她说自己是中年人了,想法已经非常前浪了,达到收支平衡就开始心理满足不再动弹。

她说自己“年轻10岁肯定也想浪!”

我说“不要自己先给自己设障碍!别忘了沉没成本,越沉没,成本越高。”——我20岁时就开自行车店,然后失败了。

那又怎样?现在还不是一直在尝试?

目前已经在微信注册了一个新公号。我想过上B站弄,为此还和厂家聊过。但是他们直接执行投放,很少会考虑B站,而且B站的汽车投放价格都不高,暂时还没啥大浪花。

做短视频我是考量过的,一来执行成本低,二来更迎合现代人的新阅读形式。

我手上有几个现成的相熟的品牌,他们都没给我任何的要求和范围,就让我们先拍,拍出来他们看,OK就谈合作,不OK就当花钱玩一场。

而且我心态特别好,真的就是“玩”,没有人在屁股后面盯着deadline,也没人要我追什么热点。

风格么是面对最主流的客户,搞一把UC风咯。

盈利之类的目前不是我考虑的,就想离职后狠狠玩一把!我的拍档曾跟我说,就想在汽车媒体的耻辱柱上,留下我们尿尿的痕迹!

成本到现在也就花了几百块而已。真的!就是两个很烂的汽车编辑,干了一个很烂的汽车视频。当然,说最烂也行!

我也想好后路了——实在不行,就在花都,也就是白云机场那里,搞一个奶茶铺。自己弄,加盟太贵了。
(点击查看前两期采访媒体和公关的报道)
↓↓↓
《中国汽车人生活质量调查 之 媒体篇》
《中国汽车人生活质量调查 之 乙方篇(一)》


    关注 autocarweekl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