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政协日记丨现代科技,拓宽两会边界(5月25日)

 

也拓宽了社会的边界。...



今天是全国政协会议的第五天!

今天的会议议程是:上午在驻地通过视频听委员大会发言,下午去人民大会堂列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听取“两高”报告。“两高”,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今天北京天气不是很好,一天都是阵云满天。不是雾霾,因为从住房的窗户里,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北京西山的山峦起伏。没有阳光的明媚,就有一点压抑。好处是天气不那么热了,到花园里散步比较凉爽。

早上起来肚子不是很舒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昨天晚上睡前吃了点水果导致的。赶紧吃了点调理肠胃的药,结果还是上了几次厕所才感到舒服了一点。我的肠胃失调,已经经年累月了,又常常参加一些酒局,所以也是久治不愈。

由于身体不适,没敢跑步,在花园里散步一圈,去吃了点早餐。回到房间,给“政协日记”留言的朋友做了一些回复,然后又朗读了半小时英文,就到了上午开会的时间。

原来的两会,全国政协要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大概7次,这次调整成了5次。今天上午的委员大会发言,本来应该去人民大会堂开的,调整成了视频会议。这是一种新的形式,是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

委员们进入驻地的报告厅,间隔座位坐好。舞台上和墙上都有高清晰度的大屏幕电视。主会场在全国政协礼堂。发言的委员都到主会场去,其他委员坐在驻地分会场听报告。整场报告流畅无障碍,无停顿、无卡顿。
(姚明在最后一排落座,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很多委员都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以后可以沿用。实际上只要两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在人民大会堂就行,其他的都可以用这种视频分会场的方式进行。这样做,节约了委员和代表们来回奔波的时间。更加重要的是,车队不用再在北京城里来回穿梭,不用动用那么多的安保人员。而且车队来往,给北京老百姓的出行,也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今天上午,总共12个委员发言。委员们的发言,主题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如何增强中心城市动能问题;农民工就业脱贫的问题;建设书香中国的问题;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的问题;如何支持台资企业健康成长的问题;如何推进“一国两制”在澳门行稳致远的问题。都是一些需要从长计议的话题。中国是个大国,问题太多,需要一点点解决。最重要的是方向不能搞错。只要方向不错,哪怕遇到再多的艰难险阻,我们依然可以不断靠近我们心中的未来。

上午会议结束后,赶紧到餐厅吃了点东西,抓紧时间在花园走了一圈。中午下了淅淅沥沥的雨,我打着雨伞在花园小径散步,听雨声打在雨伞上滴滴答答的声音,闻空气中花草的芬芳,有一种浑身放松的舒适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我觉得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我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太满了,制造了一种自我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又反过来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后续需要好好调节一下。

回到房间后,卧床午休了半小时。1点半出发去人民大会堂。
我带上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路上可以阅读。蒋廷黻是用现代眼光写中国近代史的开山鼻祖。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38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蒋廷黻比较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近代的历史事件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该书现在读来依然毫不过时,依然对我们有警醒的作用。

蒋廷黻并不是一个老学究。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获得博士学位,并任第一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后又担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他培养了一批优秀学者,包括费正清、何炳棣等。所以,他写的这本书,尽管不到十万字,但是站在世界历史格局之上来评判中国,既痛陈了中国的积弊,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这就是我说不过时的原因。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有很多版本。我拿的这本,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插图增强版,里面有接近200幅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各种插图,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往事历历在目。
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到了人民大会堂。下车后发现大会堂周围阳光灿烂。我在阳光中踟蹰了一会儿,排队进入大会堂开会。没有想到今天还听到了栗战书委员长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本来这个报告,是专门给人大代表做的。今天把这份报告和“两高”报告放在了一起。政协委员要列席人大会,听取“两高”报告,所以就连这个报告一起听了。真是意外的收获。

听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报告的一个深刻体会,就是中国太不容易了。十四亿人,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要立法的地方也很多。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的想象,很多事情是先出现问题,后续立法和执法再跟上,滞后效应明显。但中国这几年犯罪率明显下降,处理案件的效率和准确度也在迅速提高,这是国家立法和司法进步的标志。

由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日常行为的监控变得更为方便。好处是真的让犯罪率下降了很多。但后续如何立法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成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否能够做到位,直接关系到了老百姓内心的安全感。
会议结束后回到驻地,一路上继续阅读《中国近代史》。到驻地后,我迅速到餐厅扒拉了一点晚餐。晚上6点开始,要接受人民政协报“委员会客厅”的采访,和联通的张云勇委员,以及一位藏族学生巴珍、一位六盘水中学学生张杨杨,进行远程连线,讨论5G时代如何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为农村教育助力的话题。话题主要围绕5G能否在农村学校里面布点,这样农村孩子就能够利用高速上网,享受远程高质量教学服务。
大家可能还记得上面这张照片,在疫情期间传遍了中国。照片中的女孩叫斯朗巴珍,就读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家住西藏昌都市波格村。她要上学校的网课,但网络信号很不稳定,不得不每天步行半小时上山找信号好的地方听课。后来中国移动昌都分公司连夜紧急组织人员和物资,为斯朗巴珍解决了上网课的问题。今天,巴珍用比较流畅的网速,在昌都和我们进行了连线,并用怯怯的声音表示,希望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加快速度。
结束了委员会客厅的采访后,又接受了半小时澎湃新闻的采访,主题依然是5G时代对教育的影响,以及“高考移民”的政策问题。

采访结束已经8点多,打开电脑写这篇日记。现在9点半,日记写完了。一会到花园去散步两圈。我今天计划要走满15000步,现在手机上才只有10000步。散步完毕后再在房间读一会《中国近代史》,就可以休息了。明天不用去人民大会堂,可以睡得晚一点。老俞政协日记

day1:写在报到这一天(5月20日)

day2:全国政协开幕(5月21日)

day3:留得青山、赢得未来(5月22日)

day4: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5月23日)

day5:齐聚一堂、共商国是(5月24日)


    关注 老俞闲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