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岁男孩,进了女厕所,活该被骂不知廉耻吗?”

 

生娃前两年,哪个妈妈吃过一顿安稳饭?...

本文作者:甘北

首发公众号:甘北



收到一则读者留言:

甘北姐,跟你讲个奇葩事。

昨天我去商场,看到一个年轻妈妈,带儿子一起进女厕所,小孩大概三岁吧,都有性别意识了,一进去眼睛就四周瞥。

我就纳闷了,这些女人当了妈,怎么就一个个不知廉耻,要么就当众哺乳喂奶,要么就带男孩进女厕,她们没有羞耻心吗?

我一看就笑了,问道:“那么,依你所见,妈妈该带孩子去哪呢?进男厕吗?”

读者可能觉得棘手,又换了一种批评方式:“那爸爸呢,为什么不让爸爸带进男厕?”

这下我更乐了,反问道:“你家每次出门逛街,都是爸爸妈妈一起吗?”

读者没有再回复。兴许这问题太难了。

妈妈带着3岁男孩去商场,在没有配备母婴卫生间的情况下,孩子尿急了,她该带孩子去哪儿呢?男厕吗?还是找个僻静的小草丛,悄咪咪尿了了事?

退一万步说,三、五岁的孩子出门能穿纸尿裤。

那妈妈呢?妈妈想上厕所了,她该把孩子放哪里,独自扔在门外吗,被坏人顺走了怎么办?还是托付到收银台,磕了碰了算谁的?

别问我爸爸去哪儿了,爸爸可能是医生,正在抢救病人,也可能是消防员,正在救火。不是所有家庭的爸爸妈妈,都有幸全程陪伴孩子成长,爸爸或者妈妈其中一方带孩子出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理解读者在介意什么。

带孩子一起进入异性卫生间,的确不是一个最优解。

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却是个唯一解。

尤其是对四、五线及以下城市而言,公共场所根本就不配备母婴间,除非孩子出生前几年,妈妈完全不带娃出门,否则进入公共卫生间就是不可避免的事。

很多事理想状态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批评固然可以张嘴就来,但事情真搁在你身上,未必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倒不是这位读者存心挑刺,我更愿意相信她是的确没有经验。对于已育人士而言的“常识”,可能在未育人士那里,就是一个“知识盲区”。

今天恰好说到这里,就索性跟大家聊聊吧。

孩子出生头两年,可能真的没法“管教”
现在网上舆论铺天盖地声讨“熊孩子”,去年看过一桩新闻,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在飞机上哭泣,评论里铺天盖地将他斥责为“熊孩子”。

这就是典型的“门外汉”思维。没带过婴孩,不知道婴孩为何物。于是便想当然地觉得,只要妈妈愿意管,婴儿就一定不会哭泣的。

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接触过婴儿的人都知道,在孩子出生前半年,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别说好声好气地劝导,你就是骂他、打他、恐吓他都不管用。

很多育儿专家会分享一些安慰婴儿的方法,比如抚触、拥抱、吸引注意力。这些方法的确可能奏效,但育儿专家不会告诉你,奏效的关键就在于两个字:运气。

运气好,遇上一个文静宝宝,哄一哄就哄住了。

运气不好,遇上一个高需求宝宝,一头撞死在他跟前都不管用。

不信你问问身边的二胎妈妈,很大一部分都会告诉你,老大很乖,老二带起来要命。又或者是老大带来起要命,老二很乖。同一套方法,同一个妈,为什么一胎乖巧,一胎闹腾?命,都是命!

真正能跟婴儿讲道理,至少要半岁以后。

半岁以后,哄他,他能回应了,教他,他能隐约听进去了。

但请注意,依旧只是“隐约”。

隐约的意思就是,听进去了,谢天谢地。听不进去,正常现象。

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依旧处于混沌状态。

成年人的很多指令,他根本理解不了。举一个恰当又不恰当的例子:一两岁的孩童,跟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差不多。

药物干预的确有效,但有效到什么程度,还真的是个未知数。

学龄前儿童,行为都可能“不可控”
一般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就会渐渐进入正轨了。这时候才真正体现家庭教育的效力,受过管教和没受过管教的孩子,面貌可能完全不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三岁孩子,就能够成为完美的行为楷模。因为小孩子这种生物,本来就意味着“突发状况”。

比如我家咕咕,他清楚地知道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一般我们外出吃饭,他还会刻意压低声音来说话。但是,如果眼前突然出现一只棒棒糖……

抱歉,他会欣喜地尖叫起来!

这一声尖叫,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避免的。至少在他现在的阶段,是无法避免的。他叫完了,我冲他“嘘”一声,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失礼,不好意思地捂住嘴巴。但下一次你把棒棒糖放到他跟前,抱歉,他还是会尖叫……

就像小孩子打预防针一定会哇哇哭一样。儿童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是很弱的,即便他知道这样不对,当情绪来临,他同样管不住自己。

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不妨想想自己夜深人静发的朋友圈。第二天早上醒来,羞耻得恨不得把自己掐死,可当天晚上就是控制不住,明知道不合适,还是忍不住宣泄。成年人都有情绪难自控的时候,又何况儿童呢?

所以当你在路上看到突然哇哇大叫,突然往水坑里一跳,甚至突然用头去撞墙的孩子,他可能真的未必是缺乏管教,而是在那个瞬间,他突然奇思妙想,就想用头去撞墙试试……

带孩子这件事,比想象中难一百倍
以前办公室有个男同事,天天给主妇妻子带饭。

那时我还没结婚,偶尔会犯嘀咕:他老婆又不上班,就不能自己做饭吗?

直到后来我自己有了娃,打脸啪啪啪:不能啊!真的不能啊!别说做饭,吃饭都不能啊!

生娃前两年,哪个妈妈吃过一顿安稳饭?

你专心扒拉碗的那十分钟,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他会去碰电线,碰热水,碰一切可以碰的东西,甚至一不留神,就吃了自己的粑粑……

当妈前几年,基本就等于宣判“剥夺人身自由”。除非他睡了,或者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天使宝宝,否则每一分,每一秒,你都休想干自己的事。未婚人士可能很难想象,当妈以后,蹲马桶时,腿上都有一个小人……

妈妈出门在外更难。很多婴儿是不吃奶瓶的,你把奶瓶凑上去,他只会哇哇大哭。所以当他在公共场合饿了,妈妈就跟上刑一样难。给他喂奶吧,会被斥责不雅。不给他喂吧,他一直哭个不停,旁人又要指责妈妈为什么不管管……

实不相瞒,我家娃戒奶以前,除了打预防针,我不敢带他去任何公众场合逗留超过一小时。我根本无法想象,当这个小家伙突然饿了,我要怎么应对!

然而我很幸运,即便带娃打预防针,丈夫的车也会一直跟随,娃儿饿了,钻进车里,怎么喂都行。但那些独自带娃的妈妈呢?她们该怎么办?

所以我很烦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带娃为什么还要去公共场合,带娃为什么还要坐高铁,带娃为什么还要挤公交。

为什么呢?

因为人家没你这么幸运,家里有人买菜,有人开车,还刚好没遇上大事,不用长途跋涉坐飞机、坐高铁。
鲁迅先生写过很多评判性文章,在他笔下的国人,大多麻木不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唯独对于孩子,鲁迅先生是极其包容的。

《狂人日记》的最终章,写的是“救救孩子”。

《孤独者》里,魏连殳抗拒一切,唯独对孩子是友善的,即便那孩童的面目同样沾染了“大人气”,主人公对他们的态度,依旧是相当包容的。

如果一个社会,对孩子尚且充满仇视,喊打喊杀,又算得什么好社会呢?

如果你觉得孩子进入异性卫生间不好,首先该考量的,不是这个妈妈知不知廉耻,这个孩子是不是熊孩子,而是我们的城市为什么不能多配备一些母婴室,让这些妈妈们出门在外,不至手足无措,受人冷眼。

谁不曾是孩子呢?谁没有过给别人添麻烦的时刻呢?

不说童年时代了,光是想想自己的青少年期吧,做过多少叛逆的、恶俗的、如今看来恨不得钻进地缝的事?

别跟我杠说自己完全没做过。

按照我这么多年的做人经验,越是那些懂事的,极少给别人添麻烦的,越是懂得反思自己的行为。

反而是那些到处给人添麻烦,说话做事跟炮仗一样,伤人而不自知的,才能挺起腰杆说:我从来没有给人添过麻烦!

你没有个鬼!

都宽容一点吧。孩子固然要教,但并不是任何情况,都该归咎于妈妈没管教好,尤其对于低幼龄儿童而言,不可控的情况实在太多了。

还记得之前看《爸爸去哪儿》,里面的娃儿个个厉害得不得了,两、三岁就懂得分享,懂得分担,拎着菜篮子跟哥哥姐姐去买菜。

然而那段时间,动不动就是把孩子骂上热搜:谁谁谁就是爱哭包,动不动就哭。谁谁谁那个眼神不对,一看就很势利。谁谁谁真是“心机婊”,这么小就会耍手段……

讲真,孩子熊不熊,我倒真没看出来。

倒是这些处处用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大人,看上去,真的还蛮巨婴的。嗯。
-甘北原创-
今日荐读
“前女友得了癌症,向我借5万块钱。”
一个叫魏红的捞女,离一次婚,赚300万。
“丈夫跳湖后,她竟被逼偿命”:一段婚外情,如何毁掉一个无辜女人?



    关注 甘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