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支持孩子“发脾气”?90%的妈妈都可能做错了……

 

孩子的行为也许有错,但是行为下面的需求没有错,我们一定要去满足这个需求。...

98.9%的育儿妈妈都置顶了这个公众号
作者:木棉姐姐
来源公众号:木棉说(ID:mumianshuo)
田宏杰  著名儿童心理专家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如果你把“问题行为”当成绊脚石,老想把它踢走,这个问题行为就会越来越强,孩子就会越来越哭闹,越来越执拗。

如果你把“问题行为”当成垫脚石呢,孩子就会踩着一个一个的问题行为,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厉害。

▲点击播放视频,观看完整版演讲
《透过孩子“坏行为”,发现他的成长信号》


孩子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今天想跟你探讨一个问题:

如何透过孩子的坏行为看到他的成长信号?

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有没有为他一些坏行为、问题行为而苦恼过?

肯定有!

孩子的一个坏行为刚被你解决掉了,你想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可这口气还没喘匀的时候,另外一个坏行为又出来了,对吗?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就是一部“坏行为的连续剧”,一个坏行为接一个坏行为,层出不穷。

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我们怎么透过一个一个问题行为,去看到孩子的成长契机,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有一个妈妈跟我说,她家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每天经过超市都要去超市买东西,买小玩具小零食。

如果不给买,孩子就会抵抗,故意把路走得很慢,说她她也不听,如果你说急了,她就要哭闹。

有一天,她要买一款新的芭比娃娃。妈妈说,别买了,你这个月的玩具已经买过了,而且家里好几个,你怎么还要买啊。

话音还没落,孩子就开始哭,眼泪鼻涕挂满了脸。

妈妈很生气,就忍不住上去推了两把,结果孩子哭得更凶了。

其实妈妈很可怜,孩子为这么一点小事不满足她就哭,她也好委屈。

但是妈妈又很苦恼,如果我都去满足她了,会不会有问题?

如果是你,孩子因为要玩具而哭闹,你会怎么办?
你是让他得到,还是不让他得到?如果你让他得到,你的理念是什么?如果你不让他得到,你的理念又是什么?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个饥饿的鸽子放在笼子里,笼子里有一个按钮,饥饿的鸽子会到处乱啄。

当它发现一啄按钮时,会有一颗食丸出来,开始鸽子不懂,它就继续到处乱啄,又啄到那个按钮时,又有出来食丸,几次之后,你猜鸽子明白了什么?

它知道这个按钮和食丸之间有关系,我只要饿的时候,啄按钮就可以得到食丸了。

斯金纳把这个行为称之为强化。

强化,就是孩子将行为与结果之间建立连接,认为这个行为会得到好的结果,这个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就会持续下去。

回到刚才的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哭闹能够让他得到玩具,你猜后面会怎么样?

哭闹的行为就会形成习惯,所以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因为哭闹而得到玩具。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会敏锐地去寻找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好,另外一个问题来了,如果妈妈很坚决就是不给他,对孩子说,你哭吧,哭也不会给你的。

但是,这样会更麻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认为妈妈对我的感受不在乎,我没有办法要到我想要的玩具,我咋哭咋努力都没用,所以我还是不要算了。

这时候,孩子会很无助,他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办法。

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坏行为
更要看孩子冰山下面的大需求


小时候,这是一个玩具不要就算了,但是长大了以后,如果那个玩具升级了呢?

那个玩具,如果变成一个重要的职业升迁的机会呢?

他会想,我好想要,但是我觉得我要不到,我还是算了,他就会退缩。

如果那个玩具变成一个重要的项目,一个机会呢?

他觉得我要不到,还是不要算了。

一个从小无助的孩子,没办法的孩子,他的成长是一直没有力量的,他会一直逃避,为什么?

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弗洛伊德说,

我们整个人格就像冰山一样,冰山在水面以上的部分是我们的行为,而冰山在水面以下的部分是我们的需求。



茫茫大海上,你觉得决定冰山走向的,是水面以上我们能看到的10%,还是水面以下我们看不到的90%?

一定是我们看不到的90%!

决定一个孩子行为的,是这孩子行为本身,还是行为下的大需求呢?

当然是“水面”下的大需求,所以你告诉孩子哭也得不到玩具,没有用,你要满足他下面的大需求。

孩子的行为也许有错,但是行为下面的需求没有错,我们一定要去满足这个需求。

前面那句话说,孩子你哭也不可以得到玩具,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后面还要看他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要问孩子,你真的很想买到这个玩具吗?

孩子说,对。

那你就要说,那你跟妈妈讲讲这个玩具哪儿好。

这是在告诉孩子,你的需求很重要,妈妈很重视。

然后你认真去听,你听孩子去讲这个玩具对他的意义是什么,他好喜欢这个玩具,就会讲哪儿好。

也许孩子会说,我们班上谁也有,我也想要;也许他说,家里已经有三个芭比了,再有一个我就能组成芭比军团了。

你认真听他,尊重他的需求,然后就要用你们家的规则跟孩子讲:

孩子,妈妈懂了,真的很重要,这个月的玩具已经买了,但是妈妈觉得下个月你一定要来买,妈妈支持你,下个月第一时间我们就来买。

这是在说规则,你的需求很重要,我们要在规则下去买,这个孩子就会计划,下个月我们去买。

也许孩子还会哭,孩子说,我要现在就买。

你要怎么做呢,这时候你就安静地坐着陪他。
人类最大的苦是求之不得的苦,我们理解他,我们尊重他的需求,陪着他静静地等一会儿。

孩子的情绪转换比大人要快,有时候我们的坏情绪总是不走,但是孩子哭十多分钟之后,情绪里面如果没有掺杂别的因素,十几分钟后孩子会安静下来。

他会很平静,很有力量去跟你计划,我们到底该如何拿到这个玩具。

也许他会说,妈妈,下个月第一天我们就来买。

下个月的第一天来买,这说明什么呢。

我愿意等待,我愿意延迟满足,孩子就学会了等待。

也许孩子会说,这个娃娃跟家里那三个很相似,我觉得再买就不合适,我还不如再买一个魔法棒好,我不买了,这时候孩子就学会了理性选择。

你看孩子现在学会了等待,还可能学会理性选择。

坏行为也许是坏的,但是需求没有错,在行为不可以之后,一定要告诉他,如何用替代性的行为满足需求。
长大以后,如果再碰到职业升迁的机会,如果碰到那个重要的项目,碰到她心仪的男孩儿,她就有办法有信心去解决。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都得到了升级。

以前是好想要它,不管有还是没有,我都要,你不给我就会哭。

但是,现在这个行为变成了,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去满足需求。

所以,问题行为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你把“问题行为”当成绊脚石,老想把它踢走,这个问题行为就会越来越强,孩子就会越来越哭闹,越来越执拗。

但如果你把“问题行为”当成垫脚石呢,孩子就会踩着一个一个的问题行为,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厉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用专门培养什么延迟满足能力、坚持的能力、理性选择的能力。

我们只要抓住每一个契机,去培养他各种各样不同的能力,孩子就会成长。

所以孩子的问题行为很重要,孩子问题行为下面的需求也很重要。

说到这,你会觉得我懂了,但是实践起来很难,有时候他的需求藏得很深,不容易看到它。

有一次,我做心理咨询时,一位初二学生过来咨询,他网络成瘾,老师和妈妈都骂他。

刚到咨询室时,我就关注他,他通过上网到底想得到什么呢?

结果很有意思,那些网络成瘾常见的心理需求他全都没有,他并不觉得玩游戏特别开心,他也不觉得因为玩游戏得到了成就感。

那他为什么要去玩游戏,还要被老师骂呢?

再往深处去看,原来小时候他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冷战,孩子就发现,如果他这段时间乖一点,爸妈之间就会好一点,所以这个孩子从小就很乖很努力。
有一次他爸妈吵架很凶,孩子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刚好他和同桌吵架又被老师告到家长那了。

那天晚上他想,完了,本来爸妈就吵架,今天我又惹祸,爸妈又要冷战很久了。

回到家,果然他爸妈就开始骂他,俩人一起站在对面骂他。

刚开始骂他时,孩子很害怕也很内疚,可是骂着骂着孩子心里觉得很轻松舒坦,为什么会这样呢?

本来家庭关系是爸爸在左边,妈妈在右边,孩子使劲把两人往中间拉。

可是今天我闯了祸,他们俩竟然一块站在对面来骂我,关系那么亲近,这个孩子竟然就获得了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情感,如果闯祸能让我获得安全感,我当然就继续闯祸,所以这个孩子继续网络成瘾,爸妈果然一起来管他。

网络成瘾当然不好,但是能给他带来这么大的好处,他当然去坚持。

你如果告诉他不可以上网,没有用,满足下面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人类常常是认知的预测者,我们总希望在复杂的情况下去看到简单的事实,我们总说孩子的行为就是这个原因,就应该这样做。

但如果你眼中只有你的观点,只有你的规则的话,你的眼中就没有孩子。

就看不到真实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需求。

两个建议,找到孩子的成长信号
  • 第一个建议,看孩子成长需求时,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要看到宏观系统。
不仅要看到他自己,还要看到他周围的小系统。

你怎么跟他互动,你爱人怎么跟他互动,你们之间如何互动,还要看到周围系统,老师、同学如何作用于他。
当然你也要看到周围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竞争、教育的焦虑、传媒的观点,这些如何影响到他。

所以你要看到大的系统,这个时候你就能在整个大的系统中见到另外一个孩子。

  • 另外一个建议,不要只关注你说了什么,你要关注你是怎么说的。
你是怎么说的,你是怎么做的,格外重要。

我们的言语内容,在整个的表达中,其实占比很少,我们的语调、声音,包括我们呼吸的节奏都占据着一部分比例。

我们要透过孩子的问题行为看到他的成长契机,一定要看到问题行为下的需求,然后找到针对性办法,帮助孩子去改变。



最后跟你分享一首诗: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是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能替孩子开门的那个人只有他自己,我们家长要去做那个绝情的家长,去看到孩子问题行为下面的成长契机,去一起守护童年的力量!
福利环节之粉丝问答


Q:以前常常拒绝孩子的一些索取,孩子现在已经有些退缩了怎么办?

田宏杰:这个时候一定要稳住,不能因为自己的愧疚而对孩子进行过度的补偿。其实,“买不买”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行为下的目的。

我们要诚恳地去对孩子讲“我真的想了解到你的需求”,我们要抱着好奇心去看孩子,到底他在意的是什么,他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我们再想如何用合适的方法去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够对我们的教育行为有觉察,能够根据我们的长远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行为,尊重到孩子的成长需求。

Q:孩子做事情磨蹭有什么好的方法?

田宏杰:我们要做的是“观察”,对孩子用心地、细致地观察:当他做得快的时候,用聚焦具体行为鼓励法,看到他什么行为做得好,这个行为的结果是什么,将好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建立连接,强化这个行为;当他磨蹭的时候,用NOT YET法,看到具体在哪个环节上孩子能力暂未获得,然后帮助孩子在这一个小的环节上去突破,当孩子能够获得了方法时,他的速度就会提升。

如果是学习磨蹭,推荐家长一本书《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可以帮助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在学习信心、动力、自控力、注意力、习惯、情绪等方面帮助孩子进行全面系统的改变。
〖欢迎转发、评论和点在看
来源:木棉说(ID:mumianshuo),新女性全方位成长平台,1000w+都市女性都在关注。每晚九点,不见不散。原标题《我为什么支持孩子“发脾气”?田宏杰 木棉说第15位讲者》
关注呵护育儿
陪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关注 呵护育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