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时代,“专业群建设”这盘大棋如何下?首批入选“双高计划”的这所高校认为……

 

“双高计划”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研究发现,首批入选“双高计划”的专业(高水平专业)与未入选的同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社会服务方面存在差异。...



专业群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高职院校该如何把准专业建设方向?在专业的优化调整、全员的有效调动上,学校又该如何着手?


“双高计划”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双高计划”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研究发现,首批入选“双高计划”的专业(高水平专业)与未入选的同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社会服务方面存在差异。

从数据来看,高水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果更为明显,课程与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更强,且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服务贡献程度更高,体现了遴选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了让更多高职院校了解首批入选的“双高”校在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我们特别设立了《“育”见双高》栏目,邀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名单的高职院校,与我们分享其建设经验。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高校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公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197所成功入选的高职院校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东轻工职院”)赫然在列。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体现。研究发现,“双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且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更强。人才贡献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首要方式,服务区域发展是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2015~2019届毕业生数据来看,高水平专业对区域的服务贡献相对更为突出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是“双高”建设的重要任务。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能反映毕业生服务对口产业的情况,是梳理和明确专业群服务面向、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从2015~2019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来看,高水平专业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在68%~70%之间,比其他专业毕业生(57%~60%)普遍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高水平专业毕业生的服务对口产业的比例更高,反映了高水平专业服务产业的实力。

广东轻工职院作为省属唯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一直在专业群建设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并在服务产业的过程中在专业的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环节积累不少相关经验,也因为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项举措并举,促使该校培养成果斐然。鉴于此,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邀请该校教务处副处长范智军教授进行了分享,看该校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是如何下好“专业群建设”这盘棋的。


麦:2019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出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学校需“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在您看来,立足学校实际,从专业群与产业协同的视角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范智军:从宏观层面上讲,高职院校需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构建高水平专业群,所以在专业群的组建和优化过程中,高职院校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专业群的定位问题。即学校的专业群能否服务国家的战略或区域支柱产业,定位一定要找准。二是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问题。也就是说专业群是如何组建起来的,是否依据产业逻辑构建专业群,其对接的产业链是否清晰明确。三是专业群的未来发展问题。即专业群将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应对举措是什么等。所以专业群的建设若想顺利推进,学校首先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群里的相关专业。而且在组建专业群的过程中,学校要发挥专业群资源共享的优势,按照专业群大类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以进一步促成专业群长久发展的生命力。

以此反观广东轻工职院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很好地坚持了“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行业、产业背景,能与当地的产业深度对接,开展产教融合”的原则。首先是明确学校的专业建设目标。广东轻工职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和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在有效控制专业总体规模和增量的基础上,将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新专业目录对应的职业类别,在原专业范畴内的相近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通过专业置换方式不断优化我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同时学校在以产业群发展为依托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划分轻工业的产业链条,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营销”等环节,在聚焦广东省的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本省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找准轻工专业群的建设定位。其次是根据产业逻辑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学校围绕整个区域的轻工产业链,积极探索对应专业群的建设。比如产业链前端,有“设计轻工”相关的“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产业链中端,有“制造轻工”相关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产业链后端,有“服务轻工”相关的类似园林工程、汽车智能、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群。学校力图通过这种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形式推动学校加快形成国家级专业群的引领,有效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完成专业群建设的梯队搭建。

另外,专业的动态调整及其绩效评价是学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专业动态分类的评价体系,其主要目标是指导学校在专业群的建设上能与地方重点发展产业实行精准对接,发挥专业群整体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从而实现本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轻工产业需求侧的有效融合。


麦:广东轻工职院在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方面的具体举措,您能否简要介绍下?
范智军:广东轻工职院一直都把专业和专业群的优化调整、动态预警作为一个重点突破的工作来推进,特别是近两年来学校为加快落实《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与专业优化方案》,多次组织专家研讨并修订完善《专业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建设办法》,明确相关评价规则、奖惩措施等。

具体来看,学校为加强本校专业办学质量检查和诊断,更好地了解专业现状、优势与不足,不断对现有的专业体系进行筛选调整优化,将专业评估作为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价常态机制,每四年开展一次专业评估工作,并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组织专家对每个专业的整体情况(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库)、专业特色建设情况和专业适应产业发展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寻找标杆,分析差距,提升内涵。

比如,在专业的持续动态调整及一些专业群内卫星专业的优化调整上,学校引入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开展毕业生跟踪评价等项目,着重分析报告中本校在招生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情况、专业相关度、学生满意度等不同维度的评价数据,并将其结果作为学校设立专业动态调整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以及红、黄、绿牌专业逐年评定的主要参考。不仅如此,学校会对专业群内各个专业进行综合评价,其平均值将作为该专业群是否需要优化调整的依据之一。


麦:能否以此次入选“双高计划”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为例,请您介绍下学校在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开展“以研促教、以研育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范智军:近年来,学校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在“以研促教、以研育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大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成效显著,并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其中在“以研促教”方面,该专业群的授课教师会将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专业课程配套的教学教材、参考案例等,切实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比如,国家级资源共享课“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工艺”,其配套教材中所涉及的产品方案、教学案例均由相关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而来。此外,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参与相关教学案例、方案的讨论与改进环节,以此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同时,授课教师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也能及时地转化为实训项目,进而开展以学生创新为中心的综合实训教学。比如,该专业群内有关日用化学品的综合实训、涂料的综合实训等实训项目的选题,大部分是由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企业实际需求转化而来,力图通过这样以真实选题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教学营造良好氛围,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优秀的实训项目成果可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

另外,科研成果还能及时转化为科研讲座,提升成果的覆盖面。比如该专业群内的“新领域精细化工”这门课,授课形式采取讲座制,每个授课教师至少负责两次讲座,介绍个人的科研成果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以此帮助学生拓展个人创新视野。

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还积极实践了“以研育创”的课外育人模式。该专业群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入校后就会选定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创新的“七大计划”创新活动,其中包括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计划、“挑战杯”课外创新计划、寒暑假专业实践计划、实验室的开放计划、技能竞赛计划、互联网+计划、行业大咖讲学计划,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以此为重要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要学校、老师等多方协同,为此,学校在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配合度方面,都提供了哪些支持?
范智军:专业群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是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协同推进机制,推动全校范围内的专业群建设工作。

不仅如此,专业群建设还需要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学校以机制体制创新为手段,构建了“三大一强”(大教学、大管理、大保障、强督查)院校治理模式,并在管理机制方面,通过明确权责,规范运行,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多元共治”的“1152”现代治理结构制度体系。同时学校还优化整合内部机构职能,改革“岗位设置、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考评、薪酬分配”等人事管理和绩效分配六大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建立了常态化绩效考核评价管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竞争性配置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与督查,完善各类岗位人员约束和激励并行的机制,以进一步释放全校员工的工作活力和潜能。
图  学校“1152”多元共治制度体系


另外,要优化二级学院放管服的改革环境。学校进一步下发和落实二级学院绩效、工资分配等8项办学自主权,努力完善校院二级治理和各项激励制度,激发基层的工作活力。同时,建立健全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学校干部队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资源环境方面的优化也必不可少。现在学校主动建设“轻工教育在线”等教育资源平台,构建了极具轻工特色的智慧云校园、“智能+职业教育”的新生态,旨在全面提升学校专业群建设方面的资源环境支撑力。
//////////
“育”见双高,敬请关注我们下期推荐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 张静
本期责编 | 麦可思 张静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