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2020央美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设计与生成、中国传统文字、传统纹样与城市视觉、传统设计的当代应用)

 




文章转自: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ID:gh_de4cfc90dc45)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始终强调专业的深化研究和项目课题实践,重视设计的中国传统学科和交叉新型学科的比较研究,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实践。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我们认识到设计将日益成长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而价值创新一直是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核心。

设计与生成
在针对传统文字设计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强调现代设计语言生成的可能性研究。“生成”既有强调设计思维的作用,同时借鉴姊妹学科如计算机技术强调在技术可能性的扶植下新的设计语言的创作。由文字研究进而扩展到视觉语言的创作从而扩大了基础研究的实践实用范围。强调生成语境下的视觉语言的创新将发扬我院传统学术学科的优势,并能为传统研究的现代转化开辟发展途径。

01.园冶

作者姓名/赵发迪

导师组/王子源教授(责任导师),AHN SANG-SOO 教授(韩国) ,Thomas Castro 教授(荷兰)


明代计成所著《园冶》是中国首部园林建筑专著。其中图式看似规律、重复的机械感却有着细微变化,形成了装饰并克制的明代文人审美话语。通过对《园冶》文本与图式的研究与归纳,进而以图式作为结构来源进行形态实验,其中用到了立体化、参数化的设计方法,有些形态利用grasshopper控制参数直接生成。最终,将所生成的结构与园林意象结合,试图在公共空间中进行一系列“造园实验”。
园林在今天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与视野?

园林是传统文人的理想居住空间,如今却成为一种幻境。但园林所包含的空间、纹饰、生态、消费、文化活动都是今天的设计议题。

在毕业创作中所关注的设计问题是什么?

传统语言的设计转化与生成。

如何理解设计中“生成”概念?

生成设计更关注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它也作为一种工具,通过研究、迭代、生成、传播,从而形成一个所参考的系统。


导师评语
赋予纹饰以体积,赋予空间以诗意。将原本内向性的园林意境应用到公共空间中,熟悉而又未竟。

——王子源教授

中国传统文字设计文化研究
文字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媒介。文字设计(在所有媒介中包括字体设计及文字的设计应用,西方称之为“Typography”)领域也是作为设计教育的重要部分,关于文字的设计与应用被普遍认为是设计基础学科同时也被认为是设计重要的方法论。文字设计既被认为是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现代传播的重要媒介和符号,其广泛运用在标志、书籍、空间和新媒体媒介中。文字设计也被称为设计中的“脊梁”——决定了设计的基本面貌、风格和态度,成为衡量视觉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

传统汉字也包括与汉字相关的图案或图样,从设计教育的角度看,对汉字的设计研究需要纳入方法论和系统论,可以从造型技巧到叙事方法上都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国内的设计教育在造型学习和审美文化发源上往往偏向于以德国“包豪斯”设计为起点,而汉字从造型意念到形象包含了设计最重要的原理和方法之一,以汉字研究可以补充或修正前面那些观点。

01.共生

作者姓名/杨柳青

导师组/王子源教授(责任导师),安尚秀教授AHN SANG-SOO(韩国),金日龙教授,Thomas Castro (荷兰)


《道德经》第二章、第四十二章、第五十八章

材料:画布、PVC

尺寸:1500x1500mm 、800x1500mm、600x1800mm

作品类型:汉字装置
《道德经》

材料:纸本

装帧:线装

尺寸:210x297mm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材质:灰石膏

尺寸:500x700x30mm

作品类型:三维模型
《生生不息》

材料:纸本

装帧:骑马钉

尺寸:420x325mm



利用汉字冗余与容错的特点,并结合道家符箓的结构特征,在二维与三维的空间中重新构建彼此相连依靠但却又无法识读的合体文字与模型结构。用强烈的视觉张力消解了文字的可读性,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图腾般的特征。巨型的文字装置给观者的感受正如人类面对生态危机时感到的敬畏、恐惧、不可知等复杂的情绪。通过“合体字”与“共生图形”的创作,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当我们心无旁骛,顺着作品的构形逻辑来阅读时,或许会发现原来这是一段传递美好愿景的文本,就如同大自然从没有想要伤害人类一样。借此传达我对共生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为什么选择“共生”作为设计主题?

近年来的一系列的危系事件都在提醒着人类,我们仍对整个生态系统以及这个世界的其它要素知之甚少。在中国传统文字和图形里,古人已经认识到世界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等。在此通过 “合体字”与“共生图形”的新创作,来传达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你的作品所书写的文本是来源于哪里?如何理解它们的“独特性“?

是以道德经中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内容以及新冠救援物资上的共勉古诗作为合体字创作的书写材料并进行陌生化处理,以赋予汉字其神秘感与事件的纪念性。

第二个部分为什么要使用立体模型或者雕塑的形式来展现?

我想通过立体模型让汉字成为了一种雕塑,在三维空间中展示汉字结构的共生关系,如同世间万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导师评语
作品对汉字和图像的共生结构形式进行了多种探索与重构,让文字的身份从二维的信息符号转变成多维的纪念性载体,成为了承载社会事件与人类信念的作品。

——王子源教授

传统纹样与城市视觉研究
设计不仅是一种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方向以传统纹样研究为切入点,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尤其是城市视觉设计领域应用的再思考,通过对传统造物思想的学习,研究在当代设计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城市形象设计的影响与意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设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融合关系,从传统设计思想与实践中汲取营养,为设计当代中国城市视觉形象提供理论依据与系统研究方法。

01.活着的节奏

作者姓名/孟洁

导师组/杭海教授(责任导师),王川教授,林存真教授
六十四密码——折痕图

将正方形纸等分为六(六爻),其中“—”“- -”折痕以二进制在数学中以2为基数的记数系统原则进行设计。
六十四密码——平折态

依照折痕图,折叠的动作过程隐喻“螺旋结构的信息转录”,从而产生六十四个平折态。
六十四密码——展开态

“展开”隐喻“生”“象”。通过六十四卦与六十四遗传基因密码之间信息码的转译,艺术化的演绎生命的“六十四密码”。
《活着的节奏》封面及内页

内容:研究报告

尺寸:176x273mm

页数:共116页

字体:汉仪中等线、方正宋刻本秀楷_GBK、Myriad Pro_Regular
《六十四密码》封面及内页

内容:六十四个折叠过程图片合集

尺寸:176x273mm

页数:共1930页

字体:汉仪中等线、方正宋刻本秀楷_GBK、Myriad Pro_Regular



通过对生命的思考与观察,探索并构建以折叠为创作框架模式,运用双螺旋可展结构和折纸几何学的运算方法,结合易卦的符号语言、基因序列、二进制算法三者“数”的关系之上的设计创作—— “六十四密码”折叠模件。以“相生”“共生”为概念切入点,将研究报告和过程图片分别集合成册:《活着的节奏》和《六十四密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的尝试创作以生物基因序列为母本的艺术作品,借一系列的研究和创作在感受“活着的节奏”同时探析生命的“六十四密码”。
为什么选择“活着的节奏”为主题?

开题时已确定了创作缘起,“生命是由两部分褶子组成的——生物性的褶子和思想性的褶子,每一个个体都是在折叠的过程中被不经意或刻意产生出的生命”。疫情期间,关于基因、命运、相生、共生等话题强化了我对活着的节奏感受。

疫情给你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没有很好的工作条件,很多负面消息让我感到焦虑、烦躁、抑郁,后来在导师的帮助下渐渐恢复状态,将对生命无常的感受赋予作品。

基于云展览的模式,为什么仍旧选择折叠的实物作品进行创作?

我的主题是“活着的节奏”。折纸作为古老的东方艺术,源于手工却带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折叠展开的过程中,每一点方向性的改变都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


导师评语
卦象、基因、折纸,看似如此不相干的事物,孟洁却能感受到其中的联系与生命的涵义,并以聪慧质朴的手法完成了作品,作品理念奇妙而深刻,处理得却平静淡然,绝不故作姿态、哗众取宠,一如她本人,是这个喧嚣不安的世界里小小的一股清流。

——杭海教授

02.镜 / 我

作者姓名/王扬

导师组/杭海教授(责任导师),王川教授,林存真教授

《 镜 / 我 》书籍对页展示(部分)
黑白摄影作品(部分)
白、红、紫、黑 四组主题摄影(部分)
《 镜 / 我 》内页展示

通过对文字设计“图像化”的发展脉络和文学作品中“镜意象”的调研、梳理与研究,探索“自我认知”和“镜意象”之间的关系。以镜、景、光、影、月、花、海等为主题,拍摄了数百幅黑白意象的摄影作品,以国内外有关镜意象的文学作品作为文本,进行编排和设计。整本书籍的文本部分,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可读性文本。而是根据主题内容、图片形式、情感表达等因素进行图像化呈现,尝试图像文本在自我认知和情绪表达上的可能性。
为什么要做镜子与自我认知相关的毕业创作?

由于全球突发疫情,在居家隔离中我开始不停地反思。关于自我、关于认知、关于价值、关于存在。所以想要结合自己当下的状态去完成能跟观者产生共鸣的作品。

创作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在前期调研的梳理和提炼过程中,我感受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同时,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面也经历了反复修改。

毕业创作期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杭海教授,多次在我创作陷入困境的时候,给予我鼓励和帮助。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不要被虚无的念头牵绊,秉持初心,永远精进。


导师评语
镜像一直是有趣的心理学话题,王扬的作品“镜/我”以中文文学中相关论述作为文本,以摄影作品为图像,进行对话,作品优雅安静,富有诗意与张力,完成了一次有关自我成长的镜像关照。

——杭海教授

传统设计的当代应用研究
本方向基于对中国传统设计及其造物思想的梳理与研究,帮助学生学习传统设计基本概念与系统研究方法,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研究传统设计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实践,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展开对中国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全面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设计的理解能力,习得中国传统设计及造物思想在当代设计实践中的运用方法。

01.九十九天纪疫

作者姓名/刘明路

导师组/林存真教授(责任导师),杭海教授,王川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围绕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冠疫情展开,以记录疫情为切入点,以白族甲马艺术语言为手段进行设计呈现。新冠疫情作为一件全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件,作品以疫情进入人们视野到有所平息的99天时间为背景,记录了99个感动我们的大事小事,并汇聚成册,在此基础上,描刻了36个让我们记忆深刻的画面,并以警戒的方式诠释观者与事件之间的距离,使观者能够更切身的体会到疫情环境的严峻和画面背后的无畏精神。使用传统视觉系统中的方式方法,我意在用传统的设计手段,描绘时下发生的事迹,促进传统艺术语言的生长,进而丰富当代的视觉设计环境。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设计的方式?

新冠疫情作为一件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安全事件,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录其中的精神。在设计过程中,作品需要保持记录对象的独立性和关联性,所以我想到了早期研究白族甲马中的叙事方式,它是具有现代开放意义的叙事方式;而甲马本身也是带有祈福避祸的传统视觉艺术语言。

画面中的故事是如何选择的?

作品在记录疫情事件的基础上,梳理归类,抽象概念,凝练符号,从医护、保障、生活、祸源四个角度进行了描绘。

为什么会在画面中出现封锁线?

封锁线是把观者拉到疫情现场环境中的方法,也是白族甲马叙事关系中合乎情理的方式。


导师评语
该作品从对少数民族文化及传统视觉艺术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并寻找新的设计方法,利用叠加、共振等方法拓展叙事空间。创造性的利用白族甲马的特殊叙事结构特点,构建了一种新的符号构成模式,体现了视觉、环境、功能的统一。

——林存真教授
     
更多设计学院研究生作品请扫描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2020中央美院毕业季
线上美术馆设计学院专区...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仅供交流学习, 如侵删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关注 设计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