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故中挖掘德育元素,其教学创新设计中的“课程思政”做法曾获专家好评

 

关于如何挖掘德育元素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如何让教学摆脱尬讲等方面,本文将分享三所院校案例,供参考。...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校工作重点,而如何开展则是此项工作的难点。关于如何挖掘德育元素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如何让教学摆脱尬讲等方面,本文将分享三所院校案例,供参考。

专业课中如何挖掘德育元素
“我从事的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尤其在轨道交通中,我们有一个理念叫作‘故障导向安全’,它指的是设备或者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这种技术能够确保设备状态往安全方面导向。实际上轨道交通也好,道路交通也好,设计、施工都一定要保障安全。所以我们在学生培养中,始终要让学生牢固树立起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黄世泽把安全理念嵌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事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安全意识,是他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做的事情。他曾获得2018年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其教学创新设计中的“课程思政”做法得到专家一致好评。

而且对于交通学科来说,这种案例比较多。“比如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我把它叫作‘工程事故’。每当有这类负面事件出现,我们都会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专业角度对事故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教育学生注重这方面的安全,以后在做工程设计、施工时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黄世泽表示。

2017年5月,“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课程思政”在全国部署推广,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但是专业课与思政怎么结合,似乎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这让他想到,课程思政中所要求的以人为本、责任与担当等内容,与自己以往的教学内容相契合,因此就在相关的教学理论支持下提出了以工程事故为切入点,引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

从工程事故中挖掘德育元素,再引入专业课教学,这个带有鲜明交通学科特色的做法,是否也能移植到其他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

黄世泽认为,在其他学科的各种规范中,事故或异常现象也同样存在。如果把这个方法标准化,明确每个步骤需要做什么,经过一些调整或变通,同样可以供其他学科教学参考借鉴。

而且除了以负面事件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他所在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还正在尝试,从积极正面的案例中挖掘德育元素。“比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一大批科学成就,在交通建设领域包括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机场和现在正在建的川藏铁路等,都是伟大的工程成就,也都是很好的课程思政素材。通过弘扬祖国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同样是各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的一个思路。”

在推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中,除了要找到育人元素,还有一道难关要闯,那就是破解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黄世泽说,这其实就是要做好“盐溶于汤”。

“在一次论坛中,有位专家形象得用盐溶于汤来比喻课程思政,让我印象深刻。吃盐,或是把盐融在水里,学生吃不下、喝不下,怎么办?只有他正在吃肉喝汤的时候,把盐放在汤里,汤的味道更美味了,学生才能一口喝下去,这个时候思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他认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还是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升华,形成思政教育。

结合工作实践他继续谈到,要想将“课程思政”渗透式地融入专业课教学,首先,不能一味地说教,把思政课的内容强加在专业课上。第二,牵强的结合可能效果也不好。专业知识点与思政的点看起来好像有联系,但是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联在哪里,讲给学生也将很难被认同,甚至起到反效果。第三,思政点一定要找准。比如要弘扬古代伟大成就,那么教师在引用案例时要经过考证,确保案例有代表性、得到社会公认,这样学生才不会质疑思政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课程思政如何摆脱“尬讲
目前北京联合大学正在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格局。该校也曾应邀分享该校课程思政工作经验。在专业课程中生动地融入思政元素,摆脱生搬硬套,北京联合大学很有一套,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教发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给了教师一个抓手,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从教学设计的理论层面系统地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教发中心副主任杨冰表示:“真正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其实有很大难度。因为教师需要从整体教学设计的理论高度去理解。”教发中心作为为教师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机构,在课程思政方面,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是让教师学习和领会。让教师了解关于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设计思想。“教师会了解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如何落实课程思政。如果不和教师解释其中的理由,只是以制度的角度要求教师执行,效果会打折扣。”教发中心也会融入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带教师理解学校“学以致用”的校训,参观校史馆,了解北京联合大学40多年来的奋斗精神。借此帮助教师领会立德树人的内涵。

其次是让教师产生共鸣,有内化。比如去教师中寻找和挖掘典型案例,将优秀教师请到培训课堂分享切实体会、思想转变,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落实。学员也会吐露困惑和难处,让双方形成交流和共鸣。通过教发中心的在线预约系统可以看到课程思政主题的分享会,教师报名比较踊跃,参与度较高。

杨冰介绍:“目前教发中心在培养‘教学促进师’。一部分教师对教学有热情,在教学改革方面有想法有投入,并愿意将经验分享出来。他们成为教发中心重点关注群体。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先行发挥带动作用。”第一批教学促进师共有25名,覆盖全校所有学院。由于教学促进师和参会人都是一线教师,共鸣话题有很多,很容易产生亲切感,达到入脑入心的目的。

第三,通过学习后,教发中心会让教师进行交流和汇报分析。“当教师对课程思政产生共鸣、形成内化后,要如何在自己的课堂实施是汇报的主要内容。通过这种形式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让思政内容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教发中心也会指导教师运用OBE理念、教学设计理念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

对于新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培训,教发中心更强调“内化”。比如安排新教师“说大纲”,也就是让教师将对大纲的理解说出来,其中大纲就需要有课程思政元素。比如微格教学演练,让新教师写教案、现场试讲,并将思政元素贯彻其中。杨冰表示:“培养新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是靠几次磨课就能完成的,我们首先要让他们形成一种意识,逐渐形成自觉。待走上讲台时就能更好地将其融入。”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三个“强化”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张宏彬也曾就该校课程思政实践进行分享。

据他介绍,该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求教师在授业的同时注重传道和解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做法可总结为以下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设计,把握相关工作的实施重点。对此,该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系统化思维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设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明确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育人要求,重点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成才、轻成人”这一问题;在教学目标上,除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外,增加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知识、习技能的同时,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通过优化课程标准,引导教师用正确的育人观处理教材,将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放大思政工作的鲜活度;在教学评价上,坚守思政底线,考察老师是否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二是强化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注重对课程思政实施难点的化解如何把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融入课堂,教师之所以觉得很难,是因为理论不熟悉、方法不知道、融入没经验。自 2018 年起,该校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非思政课程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开展探索;学校党委还根据学习内容将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活动范围进行扩大,最大扩大到全体专兼职教师;马院积极面向全校教师开设思政理论的讲座;教务处组织课程思政的示范教学等,不断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站位,找准社会热点,将身边鲜活事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三是强化课程思政的实际应用,抓住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事情都能跟育人联系起来。因此,该校鼓励教师大胆去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育人水平。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时自然贴切最重要,出于这样的考虑,该校还请马院结合全员育人向各院(部)派驻业务联系人,强化对非思政教师的指导,以求产生更好的育人效果。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研究
本期责编 | 麦可思 谌超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