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儿眼中的阿格里奇 阿姐生日快乐!

 

天才的内心永远有一个黑洞,无法填满。只有飞翔才是最舒适的方式。...

阿格里奇带着女儿丽达·陈(Lyda Chen),斯蒂芬妮·阿格里奇(Stephanie Argerich)和安妮·卡特琳·迪图瓦(Anne Cahterine Dutoit)参加2016年12月4日在华盛顿特区肯尼迪中心举行的第39届肯尼迪中心荣誉奖。

玛塔·阿格里奇,79年前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55年,阿根廷总统胡安·贝隆为小阿格里奇开启了一扇通往奥地利维也纳之门。从此,14岁的阿格里奇告别家乡,从南美坐船、火车一路辗转来到欧洲,拜师著名钢琴家古尔达。接着,无论是布索尼国际钢琴大赛、日内瓦大赛,还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阿格里奇的折桂都显得轻松自然,无懈可击。万众瞩目的非凡天才从此屹立在古典音乐圈。如今,她依然像女神一样存在。





熟悉阿格里奇的乐迷,都喜欢叫她“阿姐”。阿姐有三个女儿。
左侧Lyda Chen (陈丽达)是与陈亮声的大女儿,中间的Stephanie Argerich是与钢琴家斯蒂芬·科瓦塞维奇的三女儿,最右边Annie Dutoit是与指挥家迪图瓦的二女儿。
三女儿Stephanie Argerich曾在2012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Bloody Daughter》(阿格里奇的琴与爱),真实而自然,几乎毫无保留地呈现了玛塔·阿格里奇在音乐、在生活里的模样。从三个女儿眼中挖掘阿格里奇的内心世界:什么是爱情?一生最重要的人?哪里是阿格里奇的家?日内瓦时期的第一任老公陈亮声kidnap事件的看法?



让我们选几个片段,走进这个从未长大过的玛塔·阿格里奇。也许天才是从来不会长大的。
雌雄同体的魅力
初到维也纳的阿格里奇,短短的头发,自然的羞怯,好像一只刚从鸟巢里掉下来的小鸟。她那并不那么严肃的神态,跟年龄无关的成熟,有一种雌雄同体的魅力。

斯蒂芬·科瓦塞维奇说:“玛塔·阿格里奇身上有一个五岁小女孩和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

在纪录片《Bloody Daughter》中,Stephanie Argerich问:“小时候,你会意识到年纪吗?你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女性,是吗?”

阿格里奇:“事实上,是的”。

Stephanie Argerich笑着说:“雌雄同体吗?”

阿格里奇:“哈哈,是的。”

Stephanie Argerich:“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女性?”

二女儿Annie Dutoit抢着回答:“从不。”

阿格里奇:“哈哈,是的。事实确是如此。”

Stephanie Argerich:“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妈妈就是不喜欢被定义。也许那样就不神秘了。”

二女儿Annie Dutoit:“也许,最好的方式就是两者都存在。”

阿格里奇:“人总是同时具有双面特性的,或许三面,又或许更多。”

阿格里奇确实不喜欢被定义,还表现在,她不喜欢用称呼,女儿、未婚夫、男朋友、女朋友……。她总是喜欢用:“嗨,这是我亲戚”。她说:”我好像就喜欢制造麻烦。”
不落脚的鸟儿


我想,不喜欢被定义的阿格里奇,也许是因为她是不能被束缚的。迪图瓦说:玛塔·阿格里奇的大脑构造跟我们不一样。

“妈妈,你喜欢哪里?你现在的家在哪里?” Stephanie Argerich问。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很难。”阿格里奇皱着眉头。

“那有没有一个地方或者人,对你来说很重要?” Stephanie Argerich接着问。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让我很难过。也许因为一些原因。”很显然,阿格里奇对于这个问题非常难受。

“但是,你经常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是吗?” Stephanie Argerich很想知道答案:“也许想要逃离?”

阿格里奇自己也不知道,她要飞向哪里:“是的,这个问题会让我焦虑。”

“妈妈,你就像一只在空中流浪的鸟。我的意思是,你为什么非要选择一个地方呢?你可以呆在任何你觉得舒服的地方。” Stephanie Argerich说。

“也许。”阿格里奇并不肯定。
天才的内心永远有一个黑洞,无法填满。只有飞翔才是最舒适的方式。人生没有答案,才是他们最好的答案。
重要的事、重要的人


阿格里奇说:“我一直觉得,对任何人来说,我都不会是重要的。”

在生活里,阿格里奇总是在建立一段关系,又打破一段关系。在音乐上,不想重复,也不能重复。就像弹奏同样一段音乐,绝不模仿自己,也不模仿任何人。

她说:“就像你们是我的女儿,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我对你们来说就不再重要了。所有的关系都一样。”

阿格里奇承认,她爱过斯蒂芬·科瓦切维奇。从她的眼神中,我们看到日内瓦是她永远的伤痛,对于陈亮声还是怀着无法释怀的惆怅。还有,与她交往过的古尔达、傅聪、阿巴多……你说,他们是不是玛塔·阿格里奇重要的人?也许不,她不会想要给他们留一个位置的。

因为,音乐才是最可靠、最安稳,最值得托付终身的爱。
玛塔,上帝是为了艺术而让她降临人世的
——古尔达曾经如此评价
她曾经拒绝了维也纳交响乐团的邀请,取消了柏林的音乐会,对芝加哥摆出架子,忘记了纽约的演出……可是大家总是重新邀请她。她过去的一个经纪人曾经说:“玛塔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毁掉她的艺术生涯,可是没有成功。”

是的,玛塔·阿格里奇总是在上台前状况频出。她会说:“我是不是发烧了。我很困。我觉得我弹不了。我太紧张了。”

Stephanie Argerich说:”这样的场景,我见到太多了。每次我都正襟危坐,屏息敛气,双手紧握,祈祷结束。音乐会结束的时候,我常常精疲力竭。而她,却年轻了10岁的样子。”



阿格里奇对待音乐,就像爱情。永远小心翼翼,永远患得患失。音乐使她忧郁,音乐也使她永远像个孩子。

阿格里奇喜欢舒曼。尤其是舒曼的《童年情景》,这是历史留下的影子,因“长大了的人”的回忆而失去了某种张力。对阿格里奇来说,这是找回天真无暇时光的一种方式。她虽然很早就此隔离,可是又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趁这个机会,她忘记自己是一个天才艺术家,就像舒曼对克拉拉建议的那样,用这个小时候学的曲子来体验艺术家的生活。在巴黎演奏《童年情景》的时候,她热泪盈眶。她就像一个孩子那样弹琴。2006年,在克拉雷的陪同下,满头白发的阿格里奇在普莱耶尔音乐厅演奏了舒曼的这一组《童年情景》。



“你最爱谁的音乐?”

“舒曼。也许贝多芬、莫扎特,他们都带给人感动。可是舒曼不同,他的音乐会让我感觉到一种非常直接的,直接到通往灵魂深处的东西。”

“肖邦的音乐呢?”

“不,我害怕他的音乐。演绎他的音乐会让我紧张,那种爱是无法触及的。太变幻莫测,太痛苦不安,他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无所适从。”

迪图瓦曾说:“希望死前再听她弹一次肖邦的《降D大调夜曲》(作品第27号,第二首)。阿格里奇对音乐有着世界上最美妙的直觉,可是她没有能力整理这些直觉。”
或许有一天,阿姐会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个填满内心的人。或许并没有,那又有什么关系。她是个孩子,在音乐里睁着倔强眼睛,好奇的、温柔的孩子;坐在钢琴前,高兴的玛塔·阿格里奇。
生日快乐,阿姐!


    关注 古典音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