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创新是怎么诞生的?

 

一个描述高技术产生与发展过程的模型​!​...



导 读 ( 文/ 蝈蝈创新随笔 郭朝晖老师 )

一个描述高技术产生与发展过程的模型!

我已远离中国科技界的江湖、享天伦之乐了。但看到砖家胡说八道,还是忍不住像愤青一样骂人。在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相关问题上,看到一些空洞无物的论述就生气。很多抽象的论述,说了等于没说,是浪费读者的时间。

我生气的时候,脑子往往特别活跃。今天就想到一个形象的“模型”,来描述某些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能用来解释创新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比如:技术创新为什么是需求驱动?脱离一线的人为什么不容易做出好技术的战略?为什么有战略价值的点子不容易得到重视......用这个逻辑模型,可以套上很多现实的创新故事。



我的想法比较粗糙。但我多年的习惯之一,是有了想法就简单记下来,以免忘掉。

在这个发展模型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工具”。人类技术的发展往往就是围绕着工具的产生、产品化、不断发展、不断应用展开的。而问题的起源是某项工作。这项工作可以是砍柴、也可以是编程序、做产品设计.....

创新的过程是这么开始的↓

1、一项工作要重复做,劳累、枯燥、无聊。

2、干活的人希望提高这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3、开发一个提高效率的工具,为自己服务。

4、把工具完善,用于其他工作场景、服务于别人,逐渐成为产品。

5、用这个工具产品获利,促进工具的持续发展。

6、原来的工作已经离不开这个工具,否则效率就不足以应对竞争。

7、工具产品化,让工具的成本大大降低、质量逐渐升高。

8、越来越多的工作采用这种工具,并依靠这个工具提高技术水平。

9、生产力大范围提高,工具变成核心技术。

10、做工具的工作开始分工,形成庞大而细化的产业链。

11、工具本身成了了不起的高技术、后来者难以超越。

12、某国可以用这样的工具去卡别国的脖子了。

事情的起源是某个人干自己的活。众所周知,干活的人往往地位不高。他的事情可能不会引起人的重视,往往没有人关注他。所以,开始的时候很不起眼。

他做工具的动力,很可能是为了自己省力。比如,做一个计算软件,简化一下自己的计算。厂里的人经常会做这种事。但做工具是要花时间的、也是有成本的。如果这个活的重复性不高或节省的时间有限,他就会懒得去做工具。如果重复劳动比较多,他可能就有兴趣了,才有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果别人也觉得他的工具好,就可能激发他优化工具的热情。但他很可能会听到一些风言风语。比如:领导批评他“不务正业”。这个时候,他就有了能不做了。

如果他做的东西确实好,并有人支持他专心来做,他就可以尝试着做成产品了。那就开始有点牛了。做成产品以后,市场推进又是一件令技术人员头痛的事情。

如果他很幸运,市场是有的,并能闯过市场这一关、产品卖的好,可以养活一个团队。那就可以进入持续改进的路子了。前途就可能开始光明了....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的步骤就不多写了。总之,技术开始越搞越大、越来越牛了。

现在的很多高技术就是这么来的,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我和多位朋友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可惜没有坚持下来就中断掉了。现在想来,还是有些可惜。但中断一些工作,很多是无奈之举,条件和环境不允许。干活的人应该都有体会。

这种事情,开始是小人物的小事,大专家和领导是看不上的、市场也不了解。所以,这样的工作就受不到重视,只能作为个人的乐趣。如果市场不大时,技术的发展路径也容易中断,后面的故事也就没有了。

总之,很多伟大的事情都是从小事开始的,所谓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大人物根本不重视。成为大事后回头追溯,只是见到芝麻粒大的小事。后来能成为了不起的技术,是因为可以持续发展下去,而幸运地没有中断。

中国要发展高科技,迫切需要的就是这种可以鼓励不断发展的环境。为此,一线的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些干活的人要有话语权。听砖家说废话,很可能是浪费时间。
今日重磅推荐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免费获取好书


    关注 数字化企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