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被嘲讽没儿女:当反智脑残和贫穷困苦交织在一起

 

保持愤怒,心怀悲悯,遗憾 “岁月静好婊”摆不脱“黄泛区心态”。...



文丨将爷


中国没有不被推倒的偶像,中国没有不受攻击的名人。这是无知和狂妄正在制造的时代景像。

随时都能拧出例子。今天,杨丽萍就上了热搜。原因是,这个舞蹈女神前两天发布了一条生活视频,招致这样的评论: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让你再年轻30年,到了100岁,你的容颜难道还能保护30岁样子,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是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到了90岁,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这个评论很快收获数万点赞,各种世俗、低俗、庸俗、滥俗的评议,挟带着强大的腐臭味,漫天席卷而来。

演员戚薇这样力挺杨丽萍:
价值观有高低贵贱,而低贱者永远无法识别高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价值撕裂的年代,不论你表达怎样的观念思维,表现怎样的生活方式,都难以逃脱被批驳和污名的命运。

那种长期被低级人生观和价值观喂投的人生,又怎么可能理解和敬畏艺术滋养的人格高贵呢?又怎么可能明白价值次序和思维逻辑的理性选择呢?

面对杨丽萍这样的艺术家,那些张开的俗口,喷出的注定也只会是粪水。

在老将心中,像杨丽萍这样艺术家的高贵,早就不止于她在舞蹈上抵达的艺术境界,她那如诗如仙的艺术人生,同样是生命最为高贵的极致体验。

作为一个职业的文艺批评人,我对这样的艺术人物心中只是充盈着敬畏。

当然,也不指望一个生活在文化狭窄空间,那些心理长期卑微流俗的人,能够去欣赏艺术思想的高度。



这样的群体,穷尽一生,往往也很难摆脱“黄泛区心态”。

这绝对不是一个有任何区域歧视社会学的概念,讲得其实是长期经历流离失所、逃命他乡的灾民,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阴影。

这种心理行为习惯表现,是对权力阶层采取疏远或者回避的姿态,甚至充满畏惧,随时寻求谋生通道,随时准备自我保护;对比他们精神文化和社会地位更高层级的群体,却往往充满敌视、轻蔑和嘲讽。

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心态,决定着这个群体难以接受更为高贵的思想文化,也难以融入更加文明的主流社会。

事实上,到今天,这样的心态也早就不属于某个特定区域人群,而是属于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了。

这次疫情撕裂社会,同时出现这样两个群体,一是反智脑残,二是贫困穷苦。都令人心悸心痛,成为当前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群体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不仅是社会阶层的交织,更多是内心结构的重叠。而且,这样心理还会像病毒一样在不断发生着变异。

还得举例来说。在人格志昨天那篇《有人不知因何而死,有人不知为何而生》中,我提到导致贫穷很多时候是因为接受信息渠道受限,给人生制造很多小错误,迭加起来,就会制约着一些贫困阶层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其中举的例子有,不愿花钱给孩子注射疫苗,导致孩子陷入疾病。而把女人当作生育工具的思维,觉得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同样是这种人格矮化者的思维死结。

那些笑话杨丽萍没有子女的,可能属于岁月静好派。问题是,这类人又不甘于一个人的岁月静好,偏偏还要跳将出来化为“岁月静好婊”,就如同武汉那个敲锣女一样,招致更高层级文明的抵制。其实,这个群体展示的,不过就是自己“猪栏里的岁月”。

他们永远不服!

前些天,老将写过一篇《奥运冠军劳丽诗炸出了一个粪坑》,这个女孩仅因为转发一条方方转发的微博,就遭到漫天辱骂,从此过上了大战蛆虫的人生。

于是,一句真话都随时能炸出一个粪坑,蹦跳出大量反智蛆虫。面对内外交困之下的民生之难,甚至大国总理一句“6亿人月收千元”都会招致各式质疑。

(图片摘自网上评论劳丽诗大战蛆块链。
在此鸣谢)
从艺术家杨丽萍,到写日记呼唤两句问责的女作家,到一个奥运冠军的日常文化行为,再到老将每一篇常识观点的日常表达,都逃不开随时猛扑过来的精神反噬。这时候,你又能如何表达愤怒,你又能如何体现悲悯?也就是说,任何思想启蒙和悲悯援助,在今天都会陷入两难境地,都会遭遇扭曲异解抵制打压。更何怕的是,人们越来越不习惯于理性深刻的分析剖解,就连面对大国外交这样的话题,很多人的思维喜好也都停留在“骂出一个新中国”的低维层级之上。

不论是对公号的后台留言,还是在一些朋友群,老将以前常用“不争”两个字来回复极端争议,现在更是多选择沉默。我能做的,也就是如此单向度的传播了。但始终坚持批评、理性、负责、建设。

这些天,我也渐渐丢掉了愤怒,在选择悲悯,特别是围绕那月收1千的6亿人,围绕给穷人一条生路的地摊经济,我真的觉得,只要良知未泯,都不应该去恶炒、质疑、消费、异解、抨击。

我当然没有资格勇气像鲁迅一样对其中一些人去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我只能这样呼唤,这个社会不要对穷苦人群连摆摊资源和权利都要去争抢和剥夺了,那样是畜生不如之举。

在我内心,时常回荡着帕斯卡尔这段话:

我们必须懂得在必要的地方怀疑,在必要的地方肯定,在必要的地方顺从。不这样做的人,就不理解理智的力量。有些人是反对这三项原则的;或者由于未能认识证明,而肯定一切都是可以证明的;后者由于不懂得在什么地方必须服从,而怀疑一切;或者由于不懂得在什么地方下判断,而对一切都顺从。



当反智脑残和贫穷困苦交织于一起,愤怒和悲悯的态度正在失去平衡表达的空间,启蒙和援助也随之失去正当存在的机会,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写作者没有,歌者失去态度,舞者失去人生,听者失去真实,无数人都只能活在一本正经的彼此欺骗和敷衍中。

当一个社会庞大的群体永远走不出“黄泛区心态”,反智和穷苦带来的艰难时世,最终会交由所有人来承担。



今天重点推荐文章

有人不知因何而死,有人不知为何而活

我的生命已经难以承受的挫败和绝望

李文亮之妻一天两发“声明”:活着之上的价值底线是悲悯

“6亿人月入1千”:为何连总理也唤不醒他们的良知
交流转载,添加微信:rengezhi2020
感谢关注人格志公号
以下为小号“老将醉里挑灯”二维码,即将推出老将随笔


    关注 人格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