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姥姥语录》⑦ 心要简单,人要“糊涂”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江徐
昨天,我们品读到的是倪萍与父亲之间多年疏离的父女关系,直到父亲去世,她都未喊出一声“爸爸”。姥姥的小儿子在部队不幸牺牲,成为她不可抚平的丧子之痛。人生一世,总有无法预料也难以挽回的遗憾。

面对有爱也有痛的人生,姥姥是如何辩证对待的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姥姥的辩证法


有很长一段时间,倪萍生活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

那几年,她本人、先生、儿子、母亲、姥姥、公公、公公的保姆、哥哥嫂嫂、表妹妹夫……拉拉杂杂十几口人。因为需求不同,常常是爹要馄饨娘要面,阿姨恨不得一天做八顿饭。每次开饭,简直像开会。人来往往,如同赶集。

这么多人住在一个院子里,饮食起居,难免杂乱,却从未产生矛盾,脸红都不曾有过。这其中是怎样一个原委呢?

姥姥说得一针见血:“管哪儿的肉皮都好撕开,就是脸皮不好撕。撕一块儿你试试?这一辈子脸上都有块疤。”

除了忙于事业,还得管理大家庭,倪萍却很乐意。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亲爱的姥姥安享晚年,感受儿孙围绕膝下的欢快与热闹。

那时候,倪萍白天要录制栏目,晚上还有节日晚会的直播,却是她感到最快乐的日子。“工作忙,心里静,每天快乐得只剩下笑了。”
身体上的疲累能够很快恢复,心灵的倦怠才会让人丧失活力。心若安然,便不会心累。

回忆那段“赶集”岁月,倪萍又想起姥姥的教诲。穷日子,好日子,不论什么日子,到了姥姥那里,都是掺和着过,横向比较一番,既懂了做人的知足,也明白了岁月面前的无奈。

这是姥姥朴素的辩证法,她用它直面命运坎坷,抵挡洪水猛兽。

关于持家管事,姥姥有一套方法,那也是她的行事准则:一碗水端平,一把盐撒匀。

大家庭聚居的那段时间,倪萍的公公常年躺卧在床,无法自理。姥姥没事就去陪他聊天,两位

老人方言不通,谁也听不懂谁所说的内容,却常常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有时,九十高龄的姥姥还给八十多岁的爷爷倒酒,倒一杯,洒半杯,弄湿了床单,姥姥笑嗔是爷爷尿床。

旁人看着这两位返老还童又不乏善意的长辈,哑然失笑,却笑出了眼泪。

“脸皮厚、胆子大”的倪萍


在倪萍心中,姥姥是最早发现她表演天赋的伯乐。

两岁之前,倪萍在青岛和妈妈一起生活。担任团委书记的妈妈既要上班,又要带俩孩子,实在操劳不过来,就把倪萍放在长托幼儿园。

有一天,姥姥去幼儿园,看到“鸡蛋黄一样的头发只有几绺,在头顶上粘着,脑门大得吓人,眼睛不小可老是泪汪汪的,地包天的嘴像个小老太太”的外孙女,双腿用布条绑在木马上,木马边上放一个小痰盂。拆开布条的死结,站都站不住……

姥姥于心不忍,从此把倪萍接去水门口生活。

为了给外孙女增加营养,姥姥去村里借来鸡蛋,又把当年陪嫁的银镯子卖掉,换回一炕鸡蛋。

彼时,正值自然灾害期,榆树叶都被人啃光,而倪萍那里,鸡蛋从未断过。蒸炒煮炖,变着花样。
在姥姥悉心照拂下,之前的黄毛丫头“像浇了水的栀子花,噌噌地往上长,夜里静的时候她都能听到我的骨头嘎嘣嘎嘣伸展着”。

花儿开了,个儿长了,人也会笑了。四岁的倪萍什么都能吃,山上的蚂蚱、树上的知了、邻居家的馒头、田地里的甜瓜,大家勒紧裤带熬过自然灾害的年岁,她一点都没亏待自己肚子。

水门口四年,让倪萍度过一段快乐的童年。逢年过节的戏台,戏台上下的热闹气氛,给她留下深刻记忆。

下午三四点,大家早早吃过饭,全村人聚齐到一处。戏台前,村民呼朋引伴,戏台上,艺人敲锣打鼓。太阳下山,戏台上的灯点亮了,看戏的人群沸腾了。

这个时候,倪萍是孩子群中最欢快的一个。有人把她抱上戏台,她从不怯场,学着大人样子,唱上一段《王定保借当》。为此,姥姥打趣说她的脸皮比城墙上的砖还要厚。

倪萍经常跟随姥姥、舅舅往返于石岛与青岛之间。他们乘坐客船,天气好的时候,大人会将她抱上餐厅大桌子上,让她唱歌跳舞。三四岁的倪萍既不害羞,也不胆怯,直“观众”散去,她还在投入地表演。

也许有着表演的天赋、亲近舞台的秉性,又有幸从小获得自我展示的环境与机会,“脸皮厚、胆子大”的倪萍长大后考上艺术学院,走上了更大的人生舞台。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深远影响,快乐自由的童年,会让一个人受用一生,就像倪萍在书里写道:“水门口的山、水门口的水、水门口的淳朴民风养育了我,我天性中最自由的部分,最美好的基因都被开发了出来。”

跟人一起长高的脸盆架


倪萍说,上天给了她两个妈,一个是姥姥,一个是母亲。

姥姥无私又温柔的爱意,成为她生命最温暖的底色。相比之下,母亲的严厉与规矩,让倪萍感到紧张、不自在,住在自己家却有客居他乡的感觉。

六岁那年,倪萍离开姥姥家,回到青岛生活。母亲从未责打过她,可是不怒自威,让倪萍觉得害怕。那段时期,她不苟言笑,一门心思读书,唯恐母亲对自己不满意。

因为不懂世道艰难、养家辛苦,年少的倪萍觉得母亲偏心哥哥,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拿来与姥姥的宠爱一比较,母亲简直显得苛刻,以至于让倪萍怀疑自己是否属母亲亲生。



倪萍也不懂母亲为何总是对自己清冷,很多次,她向姥姥哭着数落母亲的不是,觉得自己很委屈。亲人之间,爱一旦带上刺,心就难以相偎。

爱如果被怀疑,眼里便只有不爱的行迹。事实上,爱往往藏在不容易看见的细节之中。

倪萍家里有一个脸盆架,父母结婚时所购买,红木雕刻的架子,上好的玻璃砖镜,还有修饰的水磨石花,算得上母亲最喜欢的家具。

有一天放学回家,姥姥指引给她看,随着倪萍一年一年长高,这个脸盆架四条腿被一寸一寸锯掉,只为方便倪萍照镜子。母亲比倪萍个高,这个镜子对倪萍来说正好,她自己便要驼着背梳头。

岁月流逝,倪萍继续长个,后来超过了镜子,母亲又用碎木块将脸盆架的腿一寸一寸垫高。这面镜子对倪萍而言依然正好,母亲却要踮起脚才能梳头。

脸盆架的高度,与倪萍同步成长,对她来说始终适用,对母亲而言却一直差池。

这便是无言、细致、默默牺牲的母爱!

在姥姥这番指引下,倪萍理解了母亲,明白母亲原是“给人块糖吃,也得抹上辣椒”的那种人。

从此之后,倪萍不无孩子气问姥姥,如果从此爱了妈妈,会不会担心她不再爱自己。

姥姥的回答是:“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

倪萍在书里说,她与母亲之间,从来没有拥抱过,即便到现在,耋耄之年的母亲与自己生活同一屋檐下,有着百分百的信任与万分万的亲情,母女俩依然相敬如宾,小心翼翼。

这种渴望温存又拒绝触碰的血缘至亲,明明信任却保持疏离的情感模式,小时候一旦形成,长大后再难修正。
结语
今天,我们品读到的是姥姥对待人生苦难的辩证法、小时候就表现得“脸皮厚、胆子大”的倪萍,以及倪萍与母亲之间细微却感人的情感故事。

倪萍自己做了母亲后,又会遇到怎样的生命故事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图片来源:电影《相亲相爱》剧照及网络。



《倪萍:姥姥语录》⑥ | 没叫过爸爸,是她一生的遗憾

《倪萍:姥姥语录》⑤ | 97岁的姥姥,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倪萍:姥姥语录》④ | 人生如同登山,使劲了就不后悔



    关注 十点人物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