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要来一根千年老冰棍吗?『明月几时有之夏日食话』(22)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779 】


主  播:齐  睿

过了芒种,北京就仿佛开启了高温蒸煮模式,当你躲在空调间里吃冰淇淋的时候,有没有好奇过,古人在炎炎夏日里,能不能吃上一口冷饮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中国人其实从2000多年前开始,就已经在夏季吃冰饮了。当时的人们会在寒冬之时凿取冰块,藏于阴冷之地,待盛夏取用。《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有云: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古人称冰曰“凌”,这“凌阴”就是藏冰之处了。相应的,还有个词语叫做“凌人”,就是为皇家专门掌管藏冰和供冰事务机构的官员了。《周记·天宫冢宰》记载:
凌人,掌冰。
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
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
可见这时的冷饮,还是比较简单且金贵的,通常是在祭祀或者大宴宾客时食用,吃法一般就是把冰块拿出来冰镇甜酒,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冰镇啤酒吧,虽然简单,却也爽快。



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这种冰镇吃法依然是冷饮的主流,只是人们慢慢发现“万物皆可冰”,不再仅仅满足于甜酒了。三国时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云:
弛骛北场,旅食南馆,

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可见这时,什么冰镇甜瓜,冰镇李子,都成了贵族们的消夏食品,这与今天的吃法,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

但古人的会玩程度,有时候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唐代一度流行一种冰镇小吃,有幸被杜甫的诗记载了下来: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
新鲜的槐树叶,挤出青绿的汁液,以之和面,抻成面条,煮好后过冷水,配上几样时鲜青菜,入口冰凉如雪。这在今天我们通常叫它“朝鲜冷面”,而在唐代,它叫做“槐叶冷淘”。不管这面好不好吃,就冲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我就认定了这一定是唐代最优秀的冷食。



比唐人更会玩的是富有而且擅长享受生活的宋人。在宋朝的大街上,甚至开起了专门的冷饮店。《清明河上图》中,有一个摊位上方挂着“饮子”招牌,就是一间专卖冷饮的店铺了。冷饮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按照《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史料的记载,多达几十种: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甘豆汤……



这排面,冰果汁冰茶应有尽有,甚至今天的年轻人赖以“续命”的冰奶茶也出现了,就算是放到今天,也绝对是个时髦少女们必须打卡的网红甜品店。除此之外,宋人还吃上了冰淇淋。杨万里有诗写道: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这写的是一种叫做“冰酪”的食物,是把蜜糖、牛奶等食物加入冰中制成的。

说起这冰酪,本是酷爱奶制品的元代人的发明,大约在13世纪,马可波罗将这种食品配方载入《东方见闻录》传到意大利,被一个名叫夏尔信的人使用。他在配方中加入欧洲人喜爱的果汁,制造出了“夏尔信”系列饮料,迅速风靡意大利,并很快传到法国、英国,从此开启了欧洲人的饮冰历史。所以,说冰淇淋是地地道道的“国货”甚至“文化输出”,可是一点都不夸张。只是当冰酪在欧洲发展了一千年,到了民国时期,当它再回到积贫积弱的中国,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地道的“洋玩意”。

那时穿着洋装,坐在贴着西洋画报的冷饮店里吃冰淇淋的先生小姐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手中金贵的甜点本是中国人的发明,也许即使知道也不愿承认,毕竟,在他们眼中,一切时髦光鲜的东西,都与这里无关吧。



所谓文化自信,正是如此,一旦失去了它,即使面对自家的老物件,也是对面不相识。而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灿烂文化,我们由衷地为祖先的创造力所骄傲,上至庙堂,下至庖厨,无不闪耀着属于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炎炎夏日,不如来一根冰棍吧,尝一尝那两千年前,我们的古人也曾品尝过的味道。

主播简介


齐睿,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科技学院。热爱写作、播音主持,擅长文化、音乐等类型的播音节目。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主播 | 齐   睿

编辑 | 王艳梅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 


    关注 我们的太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