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用力,久久用功,层层设防---论新冠防疫工作新常态

 

我们应该绵绵用力,久久用功,层层设防,采取精细化的,设计严密的,可以长期执行的防疫措施。...



这两天,很多北京人的心情,大概是这样的:



两天时间内,北京出现7例本土病例,另有46人核酸检测阳性,所有病例均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关,北京56天无新增病例的记录宣告结束。

目前,北京4个街道,已经升级为中风险地区。北京市从快对5月30日以后到过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人员,全面开展流调、溯源、检测、排查。

6月12日下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暂停原定6月15日(下周一)小学一、二、三年级返校复课,暂停校外培训机构恢复线下课程和集体活动。

丰台区更是启动战时机制,全力以赴,竭尽全力避免疫情再度复燃。

在过去几个月里,全国人民包括北京人民已经为防疫工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并取得了巨大胜利。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无数人的积极努力,北京市已经连续56天无新增病例。北京市防控级别也逐渐从一级降到二级,从二级降到三级,市民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

可以想象,这次突然出现的疫情反复,肯定会对老百姓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和北京市民,我对这次疫情的反复,有这样一些意见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新冠疫情的反复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正常现象,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给有关部门过高的压力。

中国的防疫工作,取得了傲视全球的巨大成就。疫情从总体上已经扑灭,现在进入了零星散发的阶段。

由于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中国这种“总体控制,偶尔散发”的状态,注定会持续很长时间。在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并大规模接种之前,这种状态是无法结束的。只要病毒还在地球上传播,只要我们无法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实现群体免疫,中国就注定长期面对这种“总体控制,偶尔散发”的状态。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地方发现病例,就武断的认为防疫工作有问题,就怨天尤人抱怨政府甚至要求追究责任,这是不公正的。

其次,对新发病例的出现要高度重视,但不必过于恐慌。

有人担心疫情控制不住,再次出现武汉那种大规模传播的局面。对此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种可能性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现在的北京和年初的武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的北京,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病房防控系统,人人戴口罩,店店测体温,家家扫绿码,处处手消毒。医院、学校、政府单位、食堂、餐厅、商场、交通工具等等地方,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疫情防控措施。

比如医院,现在医院发热病人全部在发热门诊进行核酸检测,所有住院患者和手术患者全面普及核酸和CT检查,住院病人全部封闭式管理,等等。

可以说,北京几乎所有的单位和部门,都针对自己的行业特点制定和执行了类似的防控措施。

可以说,北京早已经布下了针对新冠的天罗地网。新冠病毒再也不可能和年初在武汉一样,形成大规模传播。

从这次北京发生的疫情看:患者出现症状去医院就诊后,立即被核酸检测发现确诊。患者确诊后,针对其密切接触者和传播途径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展开。不到两天时间,病毒传播链条基本查清,所有密切接触者全面筛查,阳性患者科学处置。同时,针对5月30日以后到过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人员,全面开展流调、溯源、检测、排查。

如果说,这次疫情复发是一次考验和测试的话,北京市这次的测试成绩是非常优秀的。

平时有防控检测的天罗地网,事发时有科学高效的快速应对。新冠顶多掀起一些小风波,却已经无法形成大风大浪。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冠防控工作的新常态?

由于疫情在全世界已经广泛传播,我们已经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国今后,将长时间面对现在这种“整体控制,偶尔散发”的局面,类似北京这种长时间太平无事,但时不时冒出来一波的情况,将是以后的一个常态。

应对新常态,我们的防控思路和措施,有必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在疫情大范围爆发的时候,我们采取了一些特别严厉的措施和手段,这些措施和手段,在应对疫情大规模爆发的时候毫无疑问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些措施是否适合应对现在这种局面,则值得商榷。

要想做到“常”态,防疫措施必须有可持续性,一些不可持续的防疫措施,可以作为临时的应急手段,但不能作为长期的措施。

大规模停工停学、大规模封闭社区这种防疫措施,固然简单有效,但却无法长久和持续。

现在,北京一些孩子已经停课半年了,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很可能这个学期开不了学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长时间停课造成的后果,短时间内或许不明显,但从长远角度,一定会对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和未来发展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企业不复工,学校不复课,民众不恢复基本的生活秩序,这种状态不可能长时间持续,也就不可能形成防疫工作的“新常态”。

有一种奶酪叫瑞士奶酪。瑞士奶酪由于生产工艺的关系,内部会产生很多气泡,如果把奶酪切成薄片,会有很多的大窟窿。
但是,只要这个奶酪足够厚,那奶酪就不会形成能够穿透整个奶酪的孔洞。

事实证明,中国防疫工作的奶酪,厚度是足够的。

今年3月份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郑州市民,从欧洲疫区游荡一圈回来,在没有申报的情况下,经北京回郑州。事情发生后,引起了网民的极度愤怒和恐慌。

但是,事后调查发现,他除了感染了自己几名家人外,并没有造成大规模传播。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中国已经在病毒传播的各个环节采取了全面科学的防控措施,所有人出门都戴口罩,到处都给你手上喷消毒剂,各种交通均严格消毒,所有人均自觉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隔离感染者,只是防疫措施的重要一环。这名患者就像一个奶酪中的气泡,虽然他突破了其中部分奶酪,但由于奶酪足够厚,它最终还是被严密的封在了奶酪里面。

本次北京的几名患者,也没有造成大规模传播,这也是因为北京防控的奶酪足够厚。无论是平时防控工作还是紧急事件应对,都有科学完善系统的措施和预案。

通过全民戴口罩,洗手,测体温,大数据管理,保持社交距离,提高市民防范意识,大范围核酸筛查,全面普及发热门诊,设计完备应急预案等复合措施,北京把奶酪做到了足够厚,即使一个环节出了意外,这个疫情气泡仍然被牢牢封闭在了奶酪中,不至于被穿透。

在防疫工作中,我们不能简单的依赖某一种单独的措施,尤其不宜再不惜代价的采用过度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可能粗暴有效,但不能持久,不能构建我们防疫工作的“新常态”。

我们应该绵绵用力,久久用功,层层设防,采取精细化的,设计严密的,可以长期执行的防疫措施。

我们不应该无休止的把停课作为防控手段,而应该设计实施科学的学校管理和防控手段,在切掉“停课”这一块奶酪的情况下,把开学后管控工作的奶酪增厚,确保奶酪不被穿透。

同样,对于电影院等娱乐生活健康设施,我们也不能无休止的禁止下去。我们应该设计和实施科学的管理防控手段,在切掉“禁用”这块奶酪的情况下,把开放后的管控奶酪增厚,确保不被穿透。

只有让大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尽量最大限度的恢复“常态”,防控工作的“新常态”才能够长期坚持。任何不能“常态”的手段,都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临时使用,不能无休止的持续下去,否则我们早晚被压垮。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关注 烧伤超人阿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疫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