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北医等医院近 200 名医生选择全职加入这家诊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看看卓正医疗支撑医生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





前序:

2012 年 11 月,卓正在深圳福田区开办了第一家诊所。

去年,在新建武汉天地诊所、重庆恒大中渝广场诊所等 6 家诊所,全国诊所总数达到达 25 家。

应患者的需求,他们正在筹建自己的医院,预计将在 2021 年开业。

创立至今,共吸引 200 多名全职医生加入,均毕业于国内顶尖医学院校,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所有医生均有知名三甲医院从业经历。

然而他们一直坚持的,都是「回归医疗本原」的做法。

卓正医疗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朱岩医生说:「回归医疗本原,从创立第一天开始直到现在,团队的这一信念就没有变过。」

做到「让医生做纯粹的医疗」是很难的,当问到朱岩医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时,他说:

医生执业本就具有独立性,所以反而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很多事,都应该由医生自我做决策,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撑。」

卓正医疗联合创始人:朱岩医生


以患者为中心?

还是以医生为中心?

针对公立医疗体系「看病难」、「看病体验差」的痛点,民营医疗机构举起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旗帜,打造既有医疗质量,又有服务体验的医疗生态。

作为公立医疗体系的补充,民营机构生机勃勃。

在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医生在门诊半天看 40~50 个患者是家常便饭。

回到病房,查看结果,修改医嘱,准备谈话,还需要抠着医保限额,紧巴巴地计算费用。

也许,下班回家还要为下周的带教准备讲课 PPT,也可能为下一篇「国自」无数次在深夜伏案、徘徊。

没有人关心过,他们是不是真的不愿意「以患者为中心」去做些什么。

但又能怎么办呢?他们能决定什么呢?

「以医生为中心,其实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很重要的一部分,医生才是整个医疗服务的核心,把医生的工作做好,才能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

朱岩医生告诉我们,相较于患者的就医痛点,卓正作为一家民营私立医疗机构,首先解决的,是医生「从业体验差,且无掌控感」的痛点。
卓正医疗内部环境


医生在医院,有很多不愿意做的事。此处「不愿意做的事」可以省略两万字。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生从大医院走出来,进入私立医疗机构执业,为的就是能更加独立且自由的,做好医疗服务。

「我们认为医生的医疗决策是第一位的,包括药物的准入,医生的准入,处方的质控,都是由医生组建的医事委员会决定。这种机制保障能让整个医疗的运营,拥有一个健康的状态,不会走偏,不会对我们的品牌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开业第一年,现任医事委员会执委会主任的李陶医生,提出部分药物缺乏循证证据,不应该使用。

结果是,内部没有保留这些「长期被常规使用、砍掉会影响收入」的药物。

只因为这个建议是围绕循证医学,做「纯粹的医疗」而决定的。

朱岩医生还向我们透露,「整个运营和行政,不会介入到医疗学术及专业事务的管理里,专业的东西要维持在医疗的模块里」。

与此相对应的,如果医生不遵循循证医学,不符合我们的诊疗规范,卓正前期也不会让对方加入。

这些,就是对医生的「不做什么」。

那他们做了什么呢?

卓正为医生做的事,有医疗和非医疗两个维度。

在医疗纬度层面,卓正认为私立医疗实际上对医生知识的广度有要求,同时,对诊疗规范要求得更精细,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事委员会制定适用于高品质医疗的诊疗规范,并且随着业务的扩大,在不断更新迭代。

朱岩医生告诉我们,「卓正大部分医生的年龄,在 32 到 45 岁之间,整体结构比较扁平,不像在公立医院有年资很高的大教授带着。医生们组建的学习型团队,更适合他们自己,这样也更有活力。」
医生们的学习型团队


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要的是知识体系足够精细,并能对患者提供「科普」式的输出。

这需要完全不一样的「学术氛围」。

除此之外,为医生提供更好的继续教育平台,能满足医生不断求知的天性。

今年年初,卓正医疗与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达成合作协议,成为这家国际知名医疗机构成立 140 多年来达成进修合作的第一家中国私立医疗机构。
 卓正医疗与多伦多病童医院签署协议


多伦多病童医院将接收来自卓正儿科及成人科室医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计划。

而对于国内机构,则根据医生需求进行支持。

「三个月的进修,基本上可以满足医生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技能的需求。比如我们有医生对儿童呼吸感兴趣、口腔科医生想进修种植、皮肤科医生想去进修更复杂的操作,我们会去联系一些业内专科领域的公立三甲医院,去做培训。」

在非医疗维度,他们可能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每个入职的医生,都需要进行「通识教育」,对医生们来说是让他们更了解真实世界。

从十七八岁进入医学院,医学生深钻于医学知识当中,缺乏对人文社科类认知的培训,要学习这些也只能依赖自我修炼。

有多少医学生深入研究过医学伦理知识呢?

即使倡导要「了解患者的需求」,但缺乏认知体会,仅靠提高医患沟通技巧不足以弥补全部。

在发达国家倡导的「医疗精英教育」里,高中生无法直接报考医学院校,需要先取得其他学科的学士学位。

这个过程,可以让医生有更广的知识面,更了解社会和人文关系。

「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在弥补这个缺陷,提高医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医生在面对患者时更能关注「人」,而不只是「病」。

医生以患者为中心,我们以医生为中心

在卓正,行政管理人员也需要进行「通识教育」。

对他们来说,这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医疗,特别是循证医学概念。

「入职的行政员工,在一个月内会进行『通识教育』考试,80 分及格。内容由医生出,在进行修改后,成为适合非医疗人员掌握的知识。」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诊所运营,涉及医疗、运营、市场品宣、行政,还有支撑的采购和财务等部门。六架马车要和谐运转离不开相互的沟通。但医疗是核心,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医疗逻辑,沟通是低效的。」

当行政管理部门和支撑部门的人员,在内部培训体系的培育下对医疗有深入的理解后,协作起来就会降低很多沟通成本,结果质量也会完全不同。

「我们的行政工作人员,有能力写一篇医学伦理的科普文章,也经常会去跟医生沟通,搭建好医疗通往非医疗的桥梁。这是一整套体系运作才能做出的结果。」

做好「纯粹的医疗」是医生的事。

 

支撑医生做好「纯粹的医疗」,是专业行政支撑人员的工作。

煮沸一壶水,是不需要教火如何燃烧的,往里加柴就行了。

「医生以患者为中心,我们以医生为中心」,就是卓正的模式。

我们做得还不够,仍然要克制前行

医疗是一门需要沉淀和经验累积的学科。医疗行业也是如此。

越来越多的医生走出体制促使私立医疗机构不断发展,这是好事,但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成熟的。

「讲我们有了『护城河』还太早了,我们在行业里面只是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品牌,有一些特点和优势,但要做到医生和患者都满意,其实路还很长。」

朱岩医生说得实在,卓正虽走过 8 年,放在医疗行业的长河里,仍然是年轻的。

但我也知道这样的故事:

一位三甲医院 ICU 的主治医师,博士学历,在路上走着感慨到:

「要我说,当下的情况下,当医生我认为最理想的平台,就是卓正了」。

题图及文中图片均来源于卓正医疗

责任编辑:周天翊

卓正能跨区域吸引这么多三甲医院优质的医生,除了理念之外,具体是如何做到的?

卓正医疗又是如何打造医生标准化培训体系的?

卓正医疗运营培训鲜有报道,想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做的吗?

今年的诊所大会上,我们将有幸邀请到卓正医疗副总裁、医事委员会执委会主任——李陶医生,为广大同仁现场分享《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生培训模式》

这是一次面对面交流、取经的机会,期望大家能够抓住这次宝贵的机会,努力寻找差异、不断提升自我,与优秀的医疗机构不断靠拢。
▽ 扫码加入诊所大会,与李陶医生面对面


▼ 报名即可领取价值 200 元「诊所惊喜礼包


    关注 丁香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