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过是敲敲键盘打打字,又没有真的伤害他。”

 

这就不是欺凌吗?...



结尾准备了好书

记得去探索一下哦


去年,电影《少年的你》上映,导演用镜头将大众意识拉回到“校园霸凌”给少年带来的伤害,引发社会大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和深思。

随着相关政策出台,“校园霸凌”中的受害者不仅有“你保护全世界,我保护你”的信仰,更有法律的保护,霸凌者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伤害却并未终止,随着互联网发展,一些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让“网络霸凌”成为一种新的“暴力”方式
和校园霸凌或其他形式的霸凌一样,网络欺凌有受害方也必然有霸凌的一方。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一开始是出于好奇和有趣,也跟着加入了“霸凌”的行列,结果因为冲动情绪的不断被激活和强化,这种行为愈演愈烈。

“我看大家都在骂他,我也去说两句。”

“反正没人知道我是谁。”

“我只不过是敲敲键盘打打字,又没真的去伤害他。”

这些话是不是并不陌生?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在无意间成为了霸凌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当得知自己的孩子霸凌他人后,都完全不能相信:“我的孩子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

确实,最开始可能不是刻意而为,但我们都是善与恶的结合,孩子长期在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很容易被激发出“恶”的一面

那么,孩子参与网络霸凌都有哪些动机呢?如果孩子存在这些心理,家长们又该怎么办呢?


未成年的网络霸凌者都是什么心理


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

这种想法是报复心理的一种。恃强凌弱通常与孩子在生活中的社交圈有关,一些孩子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转移到网上来回击。比如:

情况一:一些在学校中经常被小明欺负的学生联合起来,在网络上匿名回击,这些匿名欺凌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小明收敛一点。

情况二:小芳有一个暗恋很久的男生,但一直没有表达心意,而小筱真诚告白了这个男生后小芳就十分嫉妒,在网上编造、散布关于小筱的谣言。

报复心理所致的霸凌行为

长期被欺凌、或者有过被霸凌经历的孩子可能一直压抑着愤怒甚至产生报复的心理,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自己从受害者变成了霸凌者。

区别于那些认为被霸凌者“罪有应得”的孩子,这类孩子将“复仇”面引申至了更广的群体。他们认为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理解他们经历过什么,于是以牙还牙,想要其他人也感受被霸凌的滋味,通过这种行为以求得慰藉。
对于以上两种可能存在的报复心理

就算是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家长们也需要敏感地捕捉孩子的情绪,并帮他们排解,告诉孩子,这些情绪对他们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例如,愤怒可以保护他们不受伤害;会委屈和不甘,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理应被公平对待。
更多关于情绪的话题
请继续锁定每周末的【家长课堂】


为了吸引他人关注

这类孩子的做法通常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往往是在集体中不被关注或是家人疏于关心照顾,而孩子内心都是渴望被重视、渴望得到家长和他人的认可的。于是他们选择在网络上宣泄,通过一些不恰当但能引人关注的网络行为来获得被关注、被讨论的存在感,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为了使自己更有趣、更具话题性,他们加入了网络霸凌的行列。
若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为了寻求关注

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需要家长们平时多给孩子一些真切的关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关心被爱的。

随波逐流

参与网络欺凌的孩子也可能存在从众心理

由于孩子对网络世界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不足,他们并不觉得跟风说两句是什么大问题。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许多人都在这么做,甚至他们的同学或身边的人也都接受了这种行为时,他们更有可能参与其中。

更危险的是,孩子一旦开始在网上欺负别人,他们就更有可能会融入一个经常在网上骚扰别人的群体,造成恶性循环。
如何防止孩子有从众心理呢?

首先家长们需要向孩子明确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给孩子建立健康的三观。避免从众心理,需要父母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根据他们所在的发展阶段培养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推荐阅读:
帮助孩子学习?还可以做这些
最后的话


总而言之,防止孩子在网上欺负别人、参与网络暴力,首先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三观,和他们谈谈在网上欺负别人的后果、网络欺凌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等等。用同理心引导他们合理释放情绪、表达不满,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减少他们参与这种恶性行为的可能性

校园欺凌可能离我们很近,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教你解决校园欺凌的思路和方法。
好书推荐丨06/20




好书推荐

有赞微商城:众成书坊

  • 《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 
  • 《社会性动物》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著
  • 一种没有失败者的学习方式
  • 提供解决校园欺凌的思路和方法
扫描小程序二维码

进店选购更多好书

有赞微商城:众成书坊
往期精彩回顾

背法条!“冷血”!戴羊毛卷头套!法学生:???

惊!你的隐私它都知道!

没看过这篇就去消费“狂欢节”?那可就亏大了!

孩子看过最可怕的恐怖片居然是……


    关注 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服务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