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严格!参与社会服务至少80个小时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硬指标

 

“至少参与社会服务80个小时”是这所大学学生毕业的“硬指标”。学校希望学生既能学习知识技能,又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至少参与社会服务80个小时”是这所大学学生毕业的“硬指标”。学校希望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习知识技能,又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如何开展?《意见》给出了明确的解读。高校可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注重指导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换句话说,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更要强调教育的“服务性”。在此方面,已有高校做出了值得借鉴的探索。

汕头大学以公益课程为抓手落实劳动教育,每门公益课程1学分、48学时,其中劳动服务环节不得少于32学时。公益课程以“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为理念,涵盖人文关怀类、环境保护类、学科专业结合类、传授知识技能类等8个模块。

浙江农林大学从1958年建校第一天开始,就将劳动课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学习使用锄头等工具,更是当时农林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课程的形式也转为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等劳动方式。学校希望这一传统的延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要求。
未进校门先做义工
海外也有这样一所高校,自建校伊始就将奉献精神融入办学基因。作为新加坡第一所将社会服务纳入本科教育必修课的高校,新加坡管理大学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他们关注的社会领域服务至少80个小时,以此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习知识技能,又能创造社会价值。每学年开学前,学校专门负责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机构——社会责任中心与高年级学生一起,鼓励500多名新生在入校前就加入到社会服务中来。

目前,学校共有多个本地和海外的社会服务项目,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是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例如“SMU仁人家园”是该校与国际非营利组织“仁人家园”共同发起的活动,于2012年8月正式启动。参与项目的学生每年至少四次探访居住在1~2人间出租公寓的老人,帮助他们打扫房间,和他们聊天。

一些社会服务项目则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开展。2018年会计学院首次举办了学院年度社会服务活动SOA Engage,由学院校友会和在校生志愿者团队共同组织。2019年的年度社会社区活动历时5天,包括两项活动。希望与老人有亲密互动的志愿者可以选择参加与社区中的老人共同完成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的服务项目。另一队志愿者则到慈善厨房(Willing Hearts Kitchen)帮厨,负责食材准备、午餐包装、厨房设备清洁。

另外,还有一类项目强调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在社会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例如2015年,学校与新加坡文化、社区与青年部合作,由会计学院的40名学生以独立评估者的身份,在2015年第三季度到2016年第一季度之间对750家慈善机构进行透明度评估。会计学院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慈善理事会秘书处对学生评估员进行培训,根据慈善组织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治理评价清单和官方网站中的信息评估慈善机构。社会责任中心负责人表示,这项公益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专业知识技能的机会,而且也让学生对慈善机构及其面临的挑战有更好的理解。希望通过参与这种活动能激发学生毕业后继续为该行业做出贡献的热情。

注:

新加坡管理大学是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设立的第三所公立大学,是亚洲乃至世界公认的顶级财经类院校。该校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和一流的教学闻名全球。

服务社会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


社会责任中心除了为学生提供多个为受益人提供支持,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机会,它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监督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参与情况。该中心指导学生参与有意义且可持续的社会服务学习项目,引导学生认识到高质量的服务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谦逊品格,帮助学生熟练使用新技能,养成为社区做贡献的习惯,以及为学生创造了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或是接触非营利机构、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工作岗位的机会。

此外,新加坡管理大学还非常关注学生参与服务后自身的成长。尤其考虑到通过社会服务进行体验式学习是学校本科经历的一个关键方面,学校还制订了“社会服务学习目标评估指标”,项目负责人可据此评估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能力提升和贡献情况。

2017年,新加坡管理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全校本科生的学习成果要求,包括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协作与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与敏感性、道德与社会责任、自我指导与元学习、顺应力和积极向上等七个方面。在对学生社会服务成效进行评价时,可将毕业生学习成果拆解成多个学习目标,再由项目负责人对参与学生的表现进行优秀、良好、一般、差、无法评价五个维度的评价。
远超毕业要求之外的服务热情


事实上,新加坡管理大学对于学生何时开始社会服务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学校建议尽早开始更好,因为这样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达成毕业要求,满足合作伙伴志愿者计划的需求,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找到他们热衷的事业。

而且虽然80个小时的社会服务是该校学生毕业的“硬指标”,但其实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远超过毕业要求。根据统计,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学生在本科四年中平均每人贡献给社会服务的时间超过135个小时。学校表示,看到自己的贡献产生影响是激励学生在毕业要求达成后仍坚持志愿服务的重要原因。学校的很多社会服务项目由高年级学生领导,对项目不断推动的期待促使他们持续投入到社会服务中来。高年级学生以身作则也成为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服务项目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彬.浙江农林大学:劳动成为“必修课”[N].中国科学报,2020-03-31(6).

[2]新加坡管理大学网站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 郭坤
本期责编 | 麦可思 谌超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