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疑因老师评语“负能量”跳楼:孩子,我多想告诉你,世界和学校教的不一样

 

希望她在天堂,一切安好!...

点击上方蓝字  领取教学干货
 转自:好教师(ID:haojsh)






“学会肯定孩子的想法”

距离缪可馨坠楼身亡,过去有一段时间了。

到现在心都揪着疼,为人父母,真是听不得这样血淋淋的事实。

一个五年级浪漫无邪的小姑娘,怎么就这样潦草得结束生命?



从冲出教室到义无反顾爬上栏杆,又究竟是怎样难以企及的痛苦高过一切对生活的留恋?

要知道,她可是个俏皮开朗的小姑娘呀,平时称母亲为“王母娘娘”,喊爸爸为王子,叫爷爷为老缪。



她也学习用功,是个“沉迷于学习and作业”的好学生,前不久的期中考试,语文还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可是,就在课上写了一篇袁老师命题的“《三打白骨精》读后感”后,她的人生戛然而止。

她分析了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的角色,然后总结写道:

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本是信心满满,却猝不及防地迎来了老师一个又一个鲜红的大叉和太“负能量”的评语。

就在前几日,最新调查结果公布,更寒心的是涉事老师承认曾掌掴坠楼小学生。

缪缪家人称,去年10月,孩子告诉在课上被袁老师扇过巴掌,“感到很伤心”。

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有罪推定这漫长的两节语文课里缪缪是否又遭到了“特殊对待”,但可以笃定的是,强烈的心理落差无疑是压垮她弱小心灵的最后一根稻草。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要是时光可以倒流,要是悲剧可以挽回,孩子,我多想和你唠叨几句,世界和学校教的不一样。


1
孩子
学校的答案正确,但并不唯一
记得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最奇妙的地方,就是没有标准答案。

可现实恰恰相反。

从幼儿园,一路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考试基本都有统一标准答案。

而在这种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目标导向下,我们看到的是千校一面、万人一书。

工作关系,接触了不少学生。

有时候和孩子们头脑风暴,他们的很多观点听起来新鲜极了。

刚想夸赞几句,没想到孩子先给自己打了枪,“老师,这样写是很有趣,可是考试的话肯定不行。”

听到这番老成的话,竟然无力回辩。

前不久重温了《佐贺的超级阿嬷》,有一幕很感动。

主人公昭广对爸爸没什么印象,老师让写《我的爸爸》,昭广问阿嬷怎么写,阿嬷说“那你就写不知道。”



昭广照做了,没想到,他得了一百分。



本来嘛,就像哲人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那怎么能有完全相同的思想呢?

而尊重不同的思想,也就尊重不同的生命所孕育的所有可能。

有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记忆尤深。

儿子上小学时做了一道阅读题,问“你惹母亲生气,但是母亲依旧睡觉前给你端来一杯牛奶,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因为这道题,我被叫去了学校。

我去看了看很多孩子的回答,“母亲,我错了!”“母亲,谢谢您!”

翻到儿子的答案,老师一副生无可恋的脸,我瞟了一眼,也是差点笑出猪叫。

儿子想对母亲说的是,“牛奶真好喝!”

晚上回来,儿子战战兢兢,我把他叫过来。

我说,作业可能有标准答案,你这么写可能不得分,但是你的想法很独特,这并没有错。

我看到了,儿子眼睛里的闪烁。

我们也是第一次做人父母,也是新手上路,但是教育本身,就是包容试错的过程,就是鼓励成长的过程。

如果社会已然是标准化车间,那我们何尝不挣扎些,让孩子还有一些小小的空间,保留住这些稀奇可爱的想法?

孩子,我想和你说,学校的答案可能正确,但真的并不惟一。


2
孩子
没有人有权利否定你,包括我们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有个片段,经典而温情。

落魄的父子俩来到篮球场,5岁的儿子兴致勃勃地打球,父亲克里斯问儿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儿子不假思索,“我要长大成为一个篮球明星”。

克里斯听后苦笑道,“以你遗传的我的天赋,还有你现在的打球状态,我打赌你肯定做不到。”

儿子脸上,扫过一阵莫名的落寞。

克里斯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唐突,一转念,说了这番话:



“儿子,你知道吗,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的确,每个孩子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自有轨道,自带光环,他们可以沿着既定的路线去闪耀自己的一生。

可是,来自外界的,尤其是最亲近的人打着“为你好”的一次次否定,扼杀了她们的灵动,摧毁了她们最原始的想象。

然后你看,那希望的火苗儿一点点被浇灭,只剩一湾死水。

很多年前,浙师大儿童文化研究院彭懿教授在国际教育创新论坛上说过一句话,至今都觉得振聋发聩。

“一本图画书给一百个孩子读,能读出一百个故事来,孩子的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鼓励,而不是否定。”

就像事件中的袁老师,如果给缪缪的评语中多留几句话,哪怕只是“老师觉得你的视角很独特”,“你的批判让我看到你的思考”,寥寥几句肯定,可能就会挽回这个悲剧的发生。

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她们天真而敏感,勇敢而胆怯,她们努力伸出触角,渴望从外部世界里获得认同。

而这个时候,一句来自“权威者”的粗暴的否定、甚至谩骂,无疑是她们的灭顶之灾。

于是,有的孩子渐渐缩回了伸向外部世界的触角,从此失去了探索的自信,也有的孩子像缪缪刚烈的性格受不住强烈的心理打击,采取极端的方式与世界对抗。

无论哪种,都是为人父母,为人师表不愿看到的结局。

可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又都不由自主地以爱之名,亲手把他们柔弱的身体推倒?

孩子,我想和你说,其实没有人有权利否定你,包括我们。


3
孩子
你值得被温柔以待
这个事件之后,又刷了一遍《银河补习班》。



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给了我很多触动。



儿子马飞名次年级倒数,当儿子抱怨被王老师说“缺根弦”时,马皓文说:“记住,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儿子想去看航展,这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快期末考了,这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时刻”。



马皓文马上反驳说:“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每分每秒”。

剧中的小男孩马飞是不幸的,父亲替单位背黑锅坐了7年牢,母亲改了嫁,自己学习成绩倒数在学校受尽冷眼和嘲笑。

好在,他有一个好父亲。

每一个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想要放弃的瞬间,都有人抱持住他,牢牢托举住他的翅膀,让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展翅高翔。

是的,那是他的父亲。

这个孩子后来成绩突飞猛进,圆了自己的航天梦,他真的肆意翱翔在属于自己广袤的天空。



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邓超。

他说,他的人生,也庆幸有这样的好父母。



少年叛逆至极,老师批评邓超说:“这孩子是社会上的人。”

母亲笃定地告诉老师,“我不同意你这样说,他不是社会上的人,我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人。”

考中戏的时候,邓超自己心里没有底,觉得自己铁定考不上。

每次慌乱的时候,父亲就指着成群结队的喜鹊告诉他:“儿子,你看有戏。”

直到多年后,邓超才知道北京那个季节遍地都是喜鹊。

所有的好兆头,其实不过都是父亲善意的鼓励罢了。



电影里,马皓文和儿子说过一段话: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

为人父母,为人师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孩子懵懂却好奇的年龄,扶着他们寻找内心真实的自己,挖掘激活她们的内在能量,慢慢筑起、筑牢这座通向诗与远方的桥。

人生实苦,每个阶段都不易,哪怕是孩子。

你不是她,又可知她的苦,她的泪,她的失望与无奈?

孩子,我想静静地陪着你,陪你看世界的温柔,陪你看星河的闪耀。

然后在你耳边告诉你,这世上美好的一切,你都值得。

本文授权转自:好教师(ID:haojsh)
你可能需要这些文章
母亲陪女儿考研双双被录取: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样,而非保姆!
孩子,为师是真的带不动你啊……
谁把温柔女教师,变成了彪悍黄脸婆?
对得起天地良心就好:理智的教师,都会这样看待师生关系
安徽黄山初三班主任跳楼自杀:那些从不生病的老师,其实早已遍体鳞伤


    关注 教师枕边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