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悄然已逝的童年 心灵闲人

 

往事如烟,小心从中拾撷其中几个画面记录下来,算是对自己那悄然已逝的快乐童年的致意,也算是对自己这个在乡村长大的70后的童年生活的深情回眸。...



70er,属于你我的原创平台
心灵闲人/文


闲暇的时刻,脑海里偶然闪出这样的疑问,自己今天所有的一切,究竟有几分是和童年的设想,或者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是相符的?粗略算来,似乎相一致的部分微乎其微,今天自己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结果。不但自己,想来除极个别特例外,我们70后的那一代人,甚至是前面60 后、或者是后来的80后90后,其他不同时代的人,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也都是一些偶然因素的结果。既如此,我所经历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光,对于其他年代的人将很难复制,但对于同时代的70后而言,其中的一些事情也许就是亲身经历过、也许是旁边的朋友、同学曾经经历过。在这个窗外春雨淅漓的夜晚,泡上一杯清茶,用文字将自己悄然逝去的童年作一个追忆,兴许,能够引起我们那一代人共同的思绪。


我的童年,是在离大理古城几公里外,洱海边的一个村庄里度过的。从能记事之时起,印象中家庭生活虽不富裕,但温饱倒也不再是什么问题。只是要想吃上好的,可也不那么容易。一日三餐,早餐最常见的是妈妈自己做的烧饼,小学以前一段时间烧饼还是用玉米面做的,因为粗粮口感不佳,所以那时还曾通过往里加糖精的方式使其有些甜味,后来才知道糖精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幸好周边倒也没发生过什么大问题。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后家里都改为吃小麦面做的烧饼,可我还居然还因为没甜味而不肯吃,直到在父亲的多次鼓励下尝试了一下,后来才慢慢接受了这升级后的早餐。

不过在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们看来,城里糕点店里的面包、饼干才是最美味的。小学时的班主任家住古城,他每天带的早餐就是令我们垂诞不已的面包和饼干,而他呢,也许是吃腻了机器做的那些糕点,每天总要找个同学交换手工加土灶做的农家烧饼,被选中交换的那个同学那一天就会成为班上所有同学羡慕的对象。

因为所在的村子盛产蔬菜,所以收获的季节,午饭晚饭总是各种蔬菜轮番上阵,其他时间就总是换着做法的各种土豆菜式占领饭桌。要想吃顿好的,那就得等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回来,所在每个周六的傍晚,我都是在父亲回家必经的路上,一边和小伙伴们玩耍,一边用眼角留意是否有父亲的身影出现。


我的启蒙教育,似乎也和吃有着一定的关系。那时家里还养了几只母鸡,下的鸡蛋除了一段时间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外,其他就大都作为我学习的额外奖励了。父亲在家的时候总会给我出上几道数学题,我若能准确完成,那顿饭我就可以额外得到一个鸡蛋的奖励。在这巨大的物质激励下,我的数学水平始终遥遥领先于同年龄的小伙伴,甚至村里大人买卖什么东西需要算帐的时候经常都是我用心算就替他们解决了,想来后来中学时参加各种数学竞赛能够屡屡获奖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语文的启蒙教育则和连环画关联度更高,70后的乡村孩子,父母大都没多少文化,再加上忙于干活挣工分,没时间也没能力辅导自己的孩子,知识的获取要么靠村里老人讲的几个故事,要么就靠从那些年风行一时的连环画上获取。幸运的是,那个时候的我,除了自己攒钱买的以外,加上别人送的、还有通过玩游戏从其他小朋友那里赢来的,我拥有了一木箱子属于自己的连环画册。开始只知道看里面的图,到小学二三年级认了一些字以后,就开始看图下面的文字介绍。几大古典文学名著的知识,大抵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积累起来的,除此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隋唐英雄传》,直至今日,我仍清楚背出从李元霸开始直到秦琼的隋唐前十二条好汉的座次。后来偶然接触到第一本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从此就开始迷上了大部头的小说,很多之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也就这样连蒙带猜地慢慢学会了。自己的语文功底,包括一些历史知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现在回忆起来,童年时的快乐,大都和金钱没多大关系。苍山洱海、田野池塘、还有那一群的小伙伴,就是所有快乐的源泉。

彼时的洱海,水质好得可以直接舀起来饮用。气温稍高的夏日,每天在清澈的洱海里畅游便是最大的快乐。那样的年代,农家孩子是不大可能拥有一个游泳圈的,在还没学会游泳的日子,父亲把朋友送的汽车内胎补好后打上气,便成了可以在水上漂浮的高级装备,悠然地躺在上面四处划游,享受着周边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整个人都沉浸在那种得意的感觉之中。

如果碰上蚕豆成熟的季节,我们就会从生产队的地里摘上一堆蚕豆,或者是从家里带上几个土豆,然后就在沙滩上把晒干的蚕豆杆或麦杆烧成灰,在还有热气的时候将蚕豆和土豆埋入其中,再用沙子盖上,待游泳出来扒开沙子,大伙七手八脚地抢着那烫手的美食。即便今日,只要回想起那时的场景,我的脸上仍会不由自主地泛起快乐的笑容。


待至秋日,稻田便又成了获取各式美食的宝库。除了可以偶尔捉到的鹌鹑外,那时最令我们着迷的应该是抓螃蟹和鳝鱼。螃蟹和鳝鱼都习惯在田埂上打洞作为自己的巢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分不太清楚,但只要发现了洞口,就大胆地将手伸进去,幸运的时候会有鳝鱼,这时就用两个指头紧紧夹住其滑滑的身子将其拖出,更多的时候则是碰上螃蟹,偶尔还会被其钳子夹上那么一下两下,但是那时的我们完全不会因此而退缩,而是庆幸又有了新的收获。据说有时洞里还会有水蛇,不过因为知道水蛇没毒,因此即便内心有些担心,倒也没太在意。除了螃蟹和鳝鱼,由于那时农药还不泛滥,因此稻田里的青蛙特别多。对付青蛙的手段则一般的以蚯蚓为诱饵去钓,根本不需要专门的鱼杆,只要找根木棍系上鱼线和鱼钩,再挖上几条蚯蚓,一天的收获就完全不用担心了。无论是螃蟹、鳝鱼还是青蛙,收获后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小伙伴们一起聚餐,随便借用某一个人家里的炊具,大家再分头凑上些大米蔬菜什么的,再请家里的大人帮忙加工,然后就是每个人尽情地绽放着笑脸,一人手里捧一个碗,尽情享受劳动的果实。


虽说乡村孩子有着自己的无尽快乐,可是在内心深处,仍对城市生活有着无比的向往。究其原因,现在想来,应当还是城乡差距使然。即便是像我家这样父亲是个工人的家庭,时不时拥有的一些小玩意已经让周边的小朋友惊奇不已,就更别说城里多彩的生活对这些乡村孩子该有多大的诱惑。

记得周边的大人在聊天时,常会说起将来我应该会顶替父亲的岗位当上工人,成为一个城里人,这时在一起的小伙伴们就会流露出羡慕的目光。于我而言,每年有那么几次随父亲去厂里玩上那么一个星期,回来时就有了足够向周围小伙伴们吹嘘炫耀的资本,再加上在城里学会的流利汉语,就能促使这些乡村孩子偶尔一次进城时围绕在我的身边,让我来帮他们解答城里的各种疑问。其实那时在我们这些孩子的心中,北京上海那是遥不可及的天堂般的存在,即便是昆明也只是偶尔听去过的大人们谈起,所谓的进城,就是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的大理古城。

早些年的进城,无非是从古城东门进去沿人民路走到卫门口,然后在古城南门到北门间的复兴路上走个来回,中间或是在新华书店买上两本连环画,或是在冷饮店里买上一根冰棍,待到午饭时分,就用从家里带的几两大米、再加上好像是那么几分钱,换上一大碗香喷喷的米线。倘若是像我这样家里有人吃公粮的,则就可以不用像他们那样随身带着大米,掏出粮票的那一刻脸上总是带着一丝丝骄傲的。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次就是大约在小学二三年级时,作为乡村学校的学生代表之一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庆祝六一节活动,看到古城小学的学生们穿着整洁的校服,意气风发地随着鼓号队的节奏前行,自己幼小的心灵似乎也被这气势所震憾,暗暗立下了要考入古城上中学的决心。


现在每次回到自己成长的乡村,除了家人和最亲近的亲戚,当年一起成长的很多小伙伴都已经有些生疏,偶尔路上遇到寒喧上那么几句,但之后便往往陷入不知说些什么的囧态。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和我一样通过读书脱离了乡村,另外的虽然还居住的村里,但所从事的职业大都已与周边的土地、与童年时想像的生活没有了太大关联。只是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应当还保留着对那些成长过程的美好回忆。

往事如烟,坐在电脑前开始敲动键盘的那刻,似乎本已淡忘的一幕幕童年画面又逐一呈现眼前。小心从中拾撷其中几个画面记录下来,算是对自己那悄然已逝的快乐童年的致意,也算是对自己这个在乡村长大的70后的童年生活的深情回眸。

作者简介
 


心灵闲人:云南大理人,白族,文艺中年一枚,现居广东。



70er,聚集了一群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有深度的同行者,欢迎加入!
来稿请寄:139090189@qq.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70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