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大多来自这几种家庭

 

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几种家庭。...

大家好,我是可乐麻麻。

吴昕在一档节目中自曝:“我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

这个看起来一脸阳光、笑容灿烂的姑娘,瞬间让人十分心疼。

她在节目中说道,人不自信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总是会下意识地去讨好别人,

但一旦有这样心理的开始,无论做什么你都是输了。
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


“渴望别人的认可却因为不自信而又不自觉地去讨好别人,于是就一直处于与负面情绪对抗的状态。”

因为自卑,吴昕现在主持时偶尔还会有盯着地板的习惯,“如果有人夸我,我能拎出来记半辈子。”

吴昕说这话时,眼含泪水让人心酸。
为什么自卑能让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好,自愿卑微到尘埃里?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

一般来说,像吴昕这种有自卑倾向的人,往往很难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总是习惯性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样的人会活得很累。

那么自卑是怎么形成的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加深远。

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几种家庭。
01
经常打击孩子的家庭


有一个词叫“优秀的自卑者”,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无疑是优秀且成功的,可是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自卑,经常自我否定。

姜文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自卑者”。

姜文,著名导演兼演员,金鸡、百花双料影帝,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家庭幸福,功成名就。

在外人看来,算得上“人生赢家”的姜文,在一次访谈中却说自己是一个很不自信的人。

而这种不自信,跟他的母亲有着莫大的关系。
姜文说了两件小事,一件是他考上中戏,兴冲冲地告诉母亲,母亲随手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让他去洗衣服。

后来他出名了,赚了钱,给母亲买了房子,可是母亲一次都没有住过。
从小到大,姜文一直努力讨好母亲,希望得到她的认可。

可是直到母亲去世,两人都没有机会得到和解,这也成了姜文一生的遗憾。

打击式教育就像一枚钉子钉在孩子的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口会慢慢愈合,但是钉子上的锈迹却永远存在。

如果连父母都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只会打击他,否定他,那孩子还能去哪里树立自信心呢?

曾经有一个叫人心疼的话题上过热搜——#被父母骂过最伤自尊的话#。

有个7岁的小男孩在节目里说出自己心酸的经历。

因为成绩差,他经常被妈妈讥诮说:“你不行!”“你没戏!”“你就是个二百五!”



当他难过地泪流满面时,但仍会抱着希望,小心翼翼地请求道:

“我会努力的,但是请妈妈不要再叫我二百五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

这份依赖和信任,会让他们对爸妈的话自然而然地全盘接受。

当你揪着他的不足,用语言反复攻击时,等于是对着一个尚未愈合的伤口来回撕扯。

没有谁生来怯懦。

所有的自卑和失望都是一步步累积而成,从当下投射将来。

我们的引导,最终会决定把孩子带往何处。
02
父母不和睦的家庭
一位知乎网友说:

从记事起,爸妈就时常吵架,严重时,感觉家里的盘子在飞。

直到长大,都不恋家,想到回家,心里就莫名的恐惧和紧张。

工作以后,在单位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比较孤僻自闭,我不敢过多与人交往。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常常争吵,或是对孩子家庭暴力,更容易养出自卑的孩子。

孩子童年时期的经历,会成为孩子一生都抹不去的伤痛,它会形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可能让孩子一直活在自卑和不自信当中。
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认为:

在婴儿时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而这一切都是在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密互动中所实现的。

当孩子对父母有了信任,自信,和爱的基础,才能让孩子更有勇气探索外面的世界。

而父母之间,总是争吵,会造成孩子心里的创伤,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一步一步让孩子在缺爱的环境中变得自卑。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人更重要的老师,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恩爱。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如果父母相爱,孩子会充满幸福感。
03


去年,一则“昆明失联女大学生确认死亡”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据悉,该女孩是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大二学生,失踪多日后遗体在一公园内找到,仅给家人留下一封遗书。
失联女大学生


女孩在遗书中这样写道:

 “从小我就特别羡慕有钱人家的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也不用担心不用考虑,我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在别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

 

“每次和你们要生活费我都很难开口。还经常因为钱和你们吵架,现在我都不怎么敢和你们打电话了,我怕我听到你们的声音我就会哭。”

 

“我好像都抑郁了,不愿和别人交流,想一个人呆着……”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卑微、孤独和无助令人心痛,有的网友说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真可怜。

也有人说女孩是因为攀比导致了抑郁,太不体谅父母了。

可认真读完女孩的遗书,却会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知道父母把她养大不容易。

但由于家庭贫困,再加上经常因为钱与父母争吵,让她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遗书中,她还希望父母能够好好教育自己的妹妹,不要让妹妹像自己一样。

贫穷曾给她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我没法想象,但值得思考的是:

父母对待贫穷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很多家长不知道,一个总是告诉孩子“我们很穷”的家庭,毁掉孩子是轻而易举的。

它就像是无孔不入的慢性毒药,时时给孩子洗脑,最终让孩子无处可逃。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曾说,如果孩子从小就被灌输成一个“穷人”,那她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

这里的穷,绝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匮乏,还包括生活中的压力感和不确定性。

还有一种父母,不一定真的穷,“哭穷”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出发点是想用穷养来锻炼孩子。

可是,当父母经常对孩子抱怨“钱不够花”,把“我们家穷,这个没必要买”挂在嘴边时,只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有的是因为内心的匮乏而变得抠门、小气,不愿付出;

有的是在读书时,通过和同学间的比较,产生了自卑心理,长大后成为讨好性人格;

更有甚者,是想要的东西总得不到,以致成年后产生畸形的金钱观而过度追求物质……
经常对孩子“哭穷”的父母,会让孩子对生活中的困难反应过度,无法考虑长远打算,甚至很容易走极端。
04
看过一句感触特别深的话:

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有了扎实的根基,才有安全感,才有展翅的勇气和魄力。

而拥有强而有力的翅膀,才让飞翔成为可能。

才能带他去更高更远的地方,探索人生的未知和精彩。
父母的一举一动,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被那个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的孩子,接收并内化为认知,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伏笔。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灌输,而是灵魂之间平等的唤醒与陶染。

无论是根或是翅膀,这一份力量最终都将根植于内心。

为孩子积蓄和储备这个能力,便是我们身为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关注 妈妈儿童营养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