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了个爱哭的男孩儿,我该怎么办?

 

爱是如他所是,不是如我所愿。...



不幸的,我就养了这样没出息的爱哭小孩。
童书妈妈写在前面:

哭啥哭,再哭我打你了!

哭什么哭,再哭我走了!

你看看别人,谁像你这么爱哭!

哭有什么用?

就知道哭,看你那没出息的样!

……

当孩子哭泣时,你跟他们说过类似的话吗?你自己有没有痛哭的时候,是否也在流泪时被丢过来这样的话语。哭就是没有价值的吗?

就算哭没有任何功能价值,我们的人生就只需要那些存在功能价值的产品吗?

威胁吓唬确实会带给成人耳边片刻的清净,但背后是以什么为代价呢?忍回去的眼泪,也许牺牲的是孩子那宝贵的安全感和感受力。

童书妈妈幸福教师读书会五月主题是“美学”与“非暴力沟通”,本文是书友阿香在共读了《谈美》、《非暴力沟通》等四本主题书目后,对“自己的孩子很爱哭”这件事情引发的思考。
爱哭的小孩没“出息”
持续的哭声总能把我体内的炸弹引爆


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孩子?很显然,动不动就哭的孩子往往不在大家公认的“有出息的”范围内。不幸的,我就养了这样没出息的爱哭小孩。
▲动不动就流泪是很多人心中没出息的标志,尤其是男孩子

我家的哥哥已经11岁了,还是遇到点事就哭。

有一天,哥哥哭着跑过来说被妹妹挠伤了,我一看,有两条红道子,追问原因,哥哥说妹妹先打他,妹妹也哭着跑过来,说哥哥说她坏话。

两人当着我的面又大哭起来,这时满腔怒火瞬间升腾,堵在我的胸口——哥哥都11岁了,怎么还哭赖赖的?!有问题不能好好解决吗?道理讲过多少次了?特别是男孩子这样太没出息了。

如果说平时还能做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孩子这种情况下一哭,我就立马原形毕露了。孩子持续的哭声像是一支火苗,能把家长体内不耐烦的炸弹瞬间引爆——“哭什么哭,多大点事啊,不能说话啊!”特别不耐烦时还会疾言厉色一声“闭嘴”。

我以为,即便是孩子也是可以听懂道理的,不论大事小事动不动就哭,这是明显的无理取闹!
▲从小就爱哭的哥哥,在眼泪中成长
在我痛哭的时候训斥我、讲道理?
我只想把这样的老公掐死


我给孩子的哭下定义、不耐烦、怒斥,直到有一天自己也在痛哭时遭受了同样的待遇。

有一次,老公指责我教育孩子有问题,我一听就炸毛了。我们常年聚少离多,经常是我独自带两个孩子,多少艰难的时刻,他都不在身边。

现在竟然这样突然跳出来指责,他的不满和挑剔,瞬间被我捕捉到,我哭了,眼泪止不住地流……委屈、难过、气愤都涌上心头。可是,他不仅无动于衷继续讲他的所谓道理,还生气的甩过来一句“哭什么哭,我给你什么委屈了吗!?”

那一刻,我只想冲过去掐死他。

我终于体会到了情绪激动哭的时候,被人无视眼泪、不被理解还遭训斥的滋味。他眼中不值得一哭的“小事”,是我心中的大事。

在痛哭伤心落泪时,根本轮不到谁来义正言辞的讲所谓他的“道理”。

从此,我终于开始理解孩子的痛苦,转变了对孩子哭的看法。
▲只有看见亲人鲜活真实的情感流动才能让感情越来越亲密。
到底什么是“有出息”?
对比之下,我发现作为家长和孩子是不同的视角:像我这样的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动不动就哭的行为评判为是没出息的,非真正男孩所为的,是无理取闹,是讲不通道理,不可理喻的。

而这个“无理”只是站在了大人的角度,大人觉得这是小事,为此流泪不值得,不应该,不对。然而作为孩子,他们为此流泪痛哭的事就是他们心中天大的事,需要他们强烈的情绪表达。

我站在“正确行为裁判”的位置,就是以成年人行为为标尺来评判孩子的行为。

所谓的“出息”到底是什么意思?应该是指有责任、有担当、勇敢、独立、坚强吧。眼泪只是情绪表象,并不与这些内在品质画等号。
哭是本能的情绪表达
元气满满的小孩是有笑也有哭的


哭是一种本能的情绪表达。

作为孩子,当时心理可能有很多情绪:着急、委屈、生气或者愤怒等等。

孩子内心希望得到帮助、理解或是倾听,哭泣是他们表达强烈情绪感受的一种方式;甚至孩子年龄小时,生理心理没有发展成熟,大哭可能是他们表达这种强烈情感的唯一方式。

当遭遇家长拒绝或否定评判之后,更无以言说,可能哭的更凶。当家长的所站的位置和孩子是分裂的,不能理解和接受对方,都很难受。

我尝试去理解孩子哭意味着什么:微笑和哭闹都是孩子的情感表达,一个元气满满的孩子就是有哭有笑的,这就是真实的孩子。

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孩子有丰沛的感情,意味着有生命力,有元气。

乖乖听话,不哭不闹的状态就像放了几天的气球,想飞也飞不高,因为压抑的情感让她/他能量不足,不够鲜活。

一些能量十足、情绪感受力强烈的孩子,确实更爱哭,需要家长放下不耐烦尝试理解倾听。
▲情绪感受力强烈的孩子确实更爱哭,训斥、不耐烦往往会让他们哭的更厉害,不能专注解决问题。
允许孩子用哭表达负面情绪
才能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上


比如孩子有时候自己玩乐高,有个零件找不到了,立马就哭喊着“找不到了,我找不到零件了。”就见他冲过来,又哭又喊,也不管大人在干什么。

对他而言是十万火急的事情——找到零件,组装好乐高,这件大事需要他表达强烈情绪,嘴里喊着话、眼里留着泪跑过来。

当我着急训斥,他只会越哭越凶,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而我尝试着先去接纳、安抚孩子的负面情绪时,他才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
▲兄妹俩一起拼乐高,哥哥很紧张,总害怕妹妹把他的成果破坏了。

还有一次,兄妹又在争执不休时哭着打起来了,这次我没有像炸弹一样被他们的哭声引爆。而是先平静的问:“你们俩现在都在哭,心情一定很难受,可以告诉妈妈争执前都有什么需要吗?看看妈妈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这时兄妹俩都平复了一些。哥哥说要给手机充电;妹妹说要拿回自己的充电线;我对哥哥说:“妈妈理解你为啥生气了,因为你需要一个充电线,不然手机就用不了,对吧?妈妈帮你再找另一条充电线,你愿意吗?”

哥哥平静下来表示同意。我和妹妹说:“妈妈看到你现在还在流泪,很委屈,对吗?不过,你是希望和哥哥好好相处的,对吗?”

妹妹点头,说带绿色标志的电线是爸爸给她买的,不想给哥哥用。

我说:“妈妈理解你,你很在乎爸爸给你的礼物,那这条充电线你保管好。”后来我又让兄妹俩就电线使用上进行了约定,大家的情绪都好起来了。

试想,如果我还像之前那样下定义然后怒斥,这一场鸡飞狗跳、家庭大战就无可避免了。
▲兄妹俩人往往上一秒还手足情深,下一秒可能就双双嚎啕大哭。
亲密的情感的经营
需要看见对方真实的喜怒哀乐


同样的,不理解这样的情感表达,斥责对方的眼泪,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中年夫妻关系。

执子之手,却体会不到亲密关系的快乐,老公说我太矫情,指出点问题就炸毛,你怎么那么爱哭?!我也感受不到他对我的好,索性压抑所有的感受再也不和他表达,冷漠以对。

他不回应,我不理,我们成了一个屋檐下的两个聋哑人。那段时间我们似乎到了婚姻的瓶颈。

直到有一天他痛苦的表达出来:我们之间到底怎么了?我也不再封闭,告诉他我的理解:缺乏感情的流动,需要互相感受对方的情绪,喜怒哀乐都是真实的、正常情绪的一部分,起码要尝试接纳和理解。

“哭啥哭,再哭我打你了!”、“哭什么哭,再哭我走了!”“你看看别人,谁像你这么爱哭!”“哭有什么用。”……

当我们愤怒或者冷漠地甩出这些话,是因为没看见一个真实的流着泪的表达强烈情绪的鲜活的人站在我眼前。看见,才能有爱,关系就越来越亲密。看不见,就感受不到爱,关系就越来越疏远。夫妻关系是这样,亲子关系也是这样。
忍回去的眼泪
牺牲的是孩子宝贵的安全感和感受力


孩子哭声触发了我的焦虑,我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道理告诉我,孩子动不动就哭不好,得赶紧拉出来好好教育。

我的行为一直在教育孩子按照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式去生活,认为这是有道理的,为他好的。我用我一贯以为的所谓“正确”去伤害别人。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大发雷霆,把天上地下的道理都说遍,教训得孩子泪流满面,最后还得憋回眼泪作出深刻承诺。那一刻,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是什么感受和心情?——我自己没考好,本来就难受,老妈还训我,还不允许我哭,人生未免太艰难了。

长期下去孩子会怎么理解家长的爱呢?只会认为妈妈不喜欢我这样爱哭的孩子,没人相信我,都说我没出息。

可能会发展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变得很乖,很听话,依大人喜好做事,内心可能越来越压抑,不再自由表达情绪,不敢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威胁吓唬确实会带给成人耳边片刻的清净,但背后是以什么为代价呢?忍回去的眼泪,牺牲的是孩子那宝贵的安全感和感受力。

另一个可能就是谁也别管我,我就这样,脾气暴躁,但轻易不哭,真的不再相信眼泪能解决什么问题,大人烦什么样子我就活成什么样子。
▲11岁的男孩,有时候也会装哭
人生不仅需要大量的道德与理性
也需要大量的感性


哭真的没有功能价值吗?眼泪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任何?就算哭没有任何功能价值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难道生命中只需要功能性的产品?

从人生的审美境界来讲,一个人如果只讲道德和理性,没有情感,是丑的。从现实来讲,一个人要拿来只讲功能价值,是会活在恐惧中的。

像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里讲到的,幼儿园时恐惧“不听话就惨了”,上学时恐惧“成绩不好就一辈子没有希望了”……

会一直恐惧如果自己不具备什么功能价值,会发生什么?我们和孩子都是真实真情存在的人,都需要自己真实存在的力量就是被人全心全意的看见并接纳过。
让家庭情感自由流动
怎么做?

我理解第一步就是选择如何站位:是选择站在“局外人”的位置看见孩子哭所表达的情感,还是选择站在“当局者”的位置去评判孩子;是选择站在爱的位置还是选择站在分裂的位置。

第二步是真正去理解和接纳,看看孩子现在好吗?有什么需要吗?

如果能为孩子提供帮助就心甘情愿的去做,如果办不到,就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决定。

第三步是考虑自己的需求,力求孩子和自己都舒坦,营造愉悦的环境。

我的孩子告诉我,我是经常眉头紧锁的,我也感觉是这样的,反思之后还是对自己是否具备什么功能价值的恐惧。觉察之后,我尝试着安于当下,当自己有负面情绪时,静下来发现自己的需求,找到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

当我能量满了,整个家的气氛感觉都轻松了,孩子们的情感也就能自由流动了。
爱是如他所是,不是如我所愿
我家哥哥长得又瘦又小,我们都希望他多吃些,之前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他依然如故。最近他说了一句话:如果每天吃不爱吃的东西能活100年,我选择吃爱吃的东西,活50年。

虽然我听了伤感又无奈,但我知道他有选择的权利,也许未来他通过学习,想法会发生变化,也许不会变。就像他的眼泪一样,那都是属于他的自我形成,我只有提醒、支持、建议和鼓励的工作。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爱是如他所是,不是如我所愿。
END
作者:阿香,在全职妈妈阵营摸爬滚打十年多,有两只神兽日夜相伴,有累有享受,有孤寂有热闹。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有时会活在恐惧中,幸好一直反思和学习,让我的大脑和心灵还保有一些鲜活。
编辑:山抹微云
如果你喜欢本文,你还会喜欢其他书友的分享:

《非暴力沟通》

小孩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被恐惧支配的妈妈决定自我抢救

《未来学校》

在线教育、大语文、编程,孩子该怎样学才不会流于形式?一位妈妈的实践和反思

《乌合之众》

十年前我投资了“最好的学区房”,如今收获了什么?

孩子的自我有多重要?消灭自我却只需要六步

《夏山学校》

自由自治的夏山教育,在中国行得通

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夏山学校》中那些触动家长的金句

一位清华优等毕业生的反思:我们终将走上自我教育之路

《夏山学校》读书会实录:让孩子自由发展是行得通的

你是选择让孩子出人头地做精英阶层,还是幸福而平凡地生活?这就是夏山和伊顿的区别

《教养的迷思》

6分40秒读懂最烧脑的《教养的迷思》

颠覆地解读颠覆性著作:《教养的迷思》读书会

美国心理学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不了多大作用

《坚毅》

土木工程博士爸爸用技术分析:为什么嗑瓜子可以随便嗑半小时,学习却不能?

为什么我能坚持四年写两百多万字,却无法坚持减肥?

《让天赋自由》

我们不一样:我的孩子上职高,同样能施展天赋

清华妈妈的技术贴:发现天赋培养优势不能只靠follow your heart!

《从尿布到约会》

当孩子举着套套站在你面前……
 书单 
向微信后台发送“书单”获取各年龄书单


 加入 
向微信后台发送“招聘”获取招聘信息


 转载 
向微信
后台发送“转载”扫码进转载群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限时团购专区


    关注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