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患上了异食癖:对内攻击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怜?

 

聪明的父母善用鼓励,愚笨的父母只知批评。...



记得“星标”我哟,不然就找不到我了~
作者 | 初寂
这两天看到一则新闻,真是把人惊呆了。

陕西西安一名12岁的女孩兰兰,平时竟爱吃头发等杂物,且这一吃就是2年。
原来,兰兰因成绩不好,常被妈妈批评,加之又面临小升初考试,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才养成了吃头发的习惯。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无可厚非,只是关心用错了方式,无意间给孩子带来了伤害而不自知。
要不是兰兰一直因为腹痛胃口不好,吃药也不管用,被家长带去医院检查。

否则大家都不知道,原来兰兰患上了异食癖,且胃里已有头发等物包裹而成的300g马蹄形状绿结石。

这究竟得吃了多少异物,才能有这么大的结石。无法想象,她的心理压力究竟得多大,才养成了这个习惯。

有网友说:“孩子异食癖这么严重,心理问题肯定也不轻。”

想想也是,哪个孩子会平白无故地伤害自己,说到底,还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

近年来,孩子因为心理问题伤害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常见。比如让家长极为头疼的吃异物、咬手、打头、暴饮暴食、自残等行为……
这些孩子,都在本该积极乐观的年纪,选择攻击自己。

这不禁使人疑惑,孩子总是控制不住伤害自己,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对内攻击,源自自恋受损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认为:孩子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如有异食癖的兰兰,心理问题的来源,正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

本来兰兰因为成绩不好,内心就比较自责和恐慌。可妈妈不但不安慰鼓励她,反而不断地批评,最终使她自恋受损。
什么是自恋受损?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放在这里就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被迫降低,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一种心理状态。


所以,自恋受损的兰兰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挫败感越来越强,可她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愤怒的情绪随之而生。

心理学上认为,当一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和挫败时,就很容易把这些负面情绪由向外攻击转向对内攻击,从而出现自罚、自伤、自虐等行为。

兰兰的异食癖看似一个糟糕的不良习惯,实则是为了缓解愤怒,把本应对外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这种对内攻击,是在转移心理痛苦,是在保护自己。

倘若父母没看到这一层,一味盲目地批评孩子,当孩子承受不住时,就可能会发生悲剧。

看过一则新闻,一名14岁男孩因不好好写作业,被妈妈责骂。结果,他一声不响就爬出6楼窗台要跳楼。

好在妈妈及时拉住他手臂,并等到了民警的救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让人更心酸的是,被救男孩全程表现冷漠,没有任何表情。也不知他是承受了多少委屈和压力,自恋受损到多么严重的程度,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看似不爱惜生命,其实是心里有伤。

那些被积攒的情绪,如果没有及时释放出去,就很容易形成对内攻击。


不当批评,无助于孩子变得更好
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父母曾经对我们的批评指责,你真的因此受益了吗?”

结果显示:没有一个人能回忆起,让自己有所受益的一次批评。

很多时候,批评无助于孩子变得更好,尤其是不当的批评,往往让孩子只记得对内攻击,不记得去改进。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邻居张阿姨因为觉得女儿霏霏的习惯不好,学习也不勤奋,常常逮机会批评她。

霏霏挑食,她就骂:“这不吃那不吃,活该个子长得矮。”

霏霏摔破了碗,她就骂:“什么都干不好,不知道洗碗要小心吗!”

霏霏考砸了,她就骂:“比猪还笨还不好好学习,我看你一辈子都得在家种地。”

……

霏霏每次被批评,都低着头沉默不语。可没过多久,我总能在她手臂上,看到一排排鲜红的牙印。

而她,也没有因为妈妈的批评变得越来越好,反而开始自暴自弃,早早就辍学去打工了。

张阿姨本是一心为霏霏好,结果却因批评过度,使霏霏积累了大量负面情绪,彻底毁了她。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是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想要孩子变好,咒骂、羞辱、贬低等批评,不仅不能让孩子知耻而后勇,反而让孩子陷在“我不够好”的错误评定里,去否定自己。
就像心理学家周梵说的:“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伴侣之间,人们总以为让对方感到羞耻会让对方反省。

事实上,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而罪恶感能最快扼杀力量。越去评判谴责他人,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所以,越批评,越受损,越受损,越想要攻击自己,这种深深的罪恶感和挫败感,极易让孩子失去改进自我的动力。

孩子只会因此积累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变得闷闷不乐,怀疑自己,自暴自弃,甚至悲观厌世。


从“压”到“托”

让孩子保持健康适度的自恋
如果说孩子对内攻击,是因为被“压”,那么父母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就能将孩子“拖”离地狱。
01
从对内转向对外

对内攻击自己的孩子,多半不懂得如何发泄负面情绪。

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向外发泄情绪。常用的方法是,在家里预留一块安全舒适的“情绪发泄地”。
告诉孩子,当他感到难过、愤怒、压力大时,可以在“情绪发泄地”任意发泄,如砸枕头,涂鸦,大声唱歌等。

把心里的火尽情以安全的方式发泄出去,心里才能平静下来,理智也才能恢复。
02
倾听,引导孩子说出来

作家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说的就是要善用耳朵去倾听。

当发现孩子闷闷不乐时,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你想不想找个人说说话?”

如果孩子愿意,可以找个安静的角落,和孩子坐在一起,听他说。

当孩子开始说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保持目光接触,让他知道我们是在认真地听。尽量不打断孩子,直到他说完,我们再简要概括他说的内容。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需要我们给建议,给帮助,他们只是想说说而已。

说出来,伤口就会自愈,烦闷就会走开,低落就会不再。
03


适当鼓励而非盲目批评

知名艺术家谢勇说:“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的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所以,平时我们可以多鼓励孩子,且越明确详尽越好,而非一味用辱骂、威胁、谴责等方式攻击孩子的人格。

比如:当孩子画了一幅画,可以说:“你色彩搭配得很有创意。”

而不是骂:“画这个有用吗?还不如多做几道题。”

(孩子会觉得:我是个有创造性的人)

当孩子学习进步时,可以说:“你这次复习真的很用功,成绩提升就是最好的回报。”

而不是骂:“为什么别人是100分,你却是98分。”

(孩子会觉得:只要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多强化正面行为,弱化负面行为。

善用鼓励,孩子自然会慢慢调整自己,且不会留下任何负面影响。

语言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方式。聪明的父母善用鼓励,愚笨的父母只知批评。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一个常常自省、时时进步的家长,才不会困在孩子缺点的那一亩三分地里。

当教育没有了压制,爱就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当孩子心里有了足够的爱,他的自恋才能得到满足,未来也才能乘风破浪,向阳而生。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奶奶帮孙子写作业,妈妈生气打丈夫被报警:

为什么妈妈总是孤军奋战?



▲女子带俩娃驾车撞丈夫:

小心!孩子已经成为你的情绪垃圾桶.......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点个“在看”吧,爱你哟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