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体验硬核南极

 

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在直播间里切身感受“诗与远方”...

除了奇幻瑰丽的自然景观,南极这片“白色大陆”蕴含着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包括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金、银等矿物资源以及虎鲸、磷虾等各种生物资源,构成了鲜活生动的南极。

在夏至日也就是仲冬节这天,B站为大家带来了极地生存体验,以及前所未有的“硬核”南极。
南极,不难及

早在20世纪初,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极和南极点,在极地探险史中留下了绚丽的篇章。在往后的一百多年里,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有四十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上百个科学考察站。对于普通人而言,南极这块白色大陆,更是一个与众不同,甚至神秘、神圣的地方,无数人对它心生向往。

夏至,也被称为南极仲冬节,这一天阳光从直射北回归线往南移,漫漫极夜中的南极大陆即将迎来新的曙光。这一天,B站联合新华社和南极国家队,首次通过网络视频实时直播的方式,让南极不再这么遥不可及。

成功连线一万多公里外的中国南极中山站后,屏幕前的网友们成功感受到了南极考察队员科考的神秘与艰辛。有22个工作人员在那里有序地生活和工作,经受漫漫极夜的考验,忍受风雪、酷寒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又干又冷的环境里,他们穿着企鹅服,戴着面罩和墨镜,大部分人手上脚上都干裂了。他们在冬日里出去例行观测检查,一脚深一脚浅,得走上30多分钟才能到达观测栋。

同时,他们也是很有活力、很可爱的一帮人,最小的生于1996年,在直播里还调侃自己是单身。趁着南极科考的机会,很多人还会进行自我释放,比如蓄发,蓄胡子,或者剃光头。“我就想看看自己留长头发什么样。”

这场直播很细节,满满人情味。面对大家的提问“怎样才能加入南极科考队”时,他们笑言,“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在仲冬节这天,B站的用户也用弹幕的形式为他们送去了南极的新年祝福。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作为专家型的记者,在直播中担任特邀嘉宾,从记者视角分享了在雪龙2号的真实体验。命名为“雪龙2”号的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相对于从国外购置改造的“雪龙”号,它的机动性非常好,艉向破冰使它在冰区掉头方面优势明显。

“晕船、高反,会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困难,五十多天没有办法洗澡,只能用湿纸巾擦擦脸。”刘诗平坦言,一路上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也有很多令他难忘的情景,比如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中操控无人机。

这位记者很了不起,他曾经成功跨越世界四极——除了南极、北极,他还曾登上过珠峰大本营,也曾跟随“蛟龙号”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抵达4811米深处的海底世界。

如何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

自1984年,中国派出首支南极科考队至今,中国南极事业经过发展已成为中国探索自然、强化基础科研、参与全球治理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命题。

南极事业涵盖多个科研领域,又不乏英雄探险故事,从而成为科普传播的绝佳选题。2020年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2号已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暨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在B站的这次南极直播里,雪龙2号首次详细分享了南极科考进展成果。

而它所探索的海域,宇航员海被称作南大洋认知最为匮乏的海域之一。在这次考察中,中国南极考察队利用22米长柱状采样器获取了1个站位长18.36米的沉积物岩芯一支,创造了中国极地海洋的最长沉积岩心取样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极周边的海底沉积物取芯,相当于在南极这个全球气候变化的“穴位”上做“针灸”,可以得到南极气候、冰川和海洋变化的历史。

“雪龙2号”船装备的长岩芯取样器,设计取芯长度24米,是传统岩芯取样器的3倍长度左右,相当于在此穴位做了最深的针灸,能获得约200万年的南极变化历史,为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的发现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在宇航员海开展国内首次南大洋中层鱼类调查,获得280余尾中层鱼标本,其中至少17种是国内首次采集到的。

在咋呼热闹的直播浪潮里,我们常常感受到的更多是碎片化的浅层知识,而如此硬核的学术知识,成功满足了更多受众更深层次的知识科普诉求。

要想成功将“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最新技术手段的融合,以及专业度、准确性、优质性缺一不可,否则无法呈现那些跨时空、跨地域的科技与文明。

尤其是想要更深入去了解科学知识,绝不能简单地走马观花。实现这样的硬核直播并不容易,需要平台方在知识生态这条赛道上的多年积累和资源布局。

平台更高的智慧与担当

据统计,B站18-35岁用户占比超78%,本科及以上比例高出全网10个百分点,用户结构年轻且优质。在B站我们能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同时B站也通过这类知识科普活动,让年轻人见到更广阔的世界——对于南极这片未知的地域、对于自然和人生拥有全新的视角和思考。

各家企业对知识领域的探索许久。如今的网络视频平台作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渠道,需要有更高的智慧与担当,引导年轻人进行更多深度的、有意义的思考。

学术类的知识具备先天的专业度以及准确性要求。为此,B站还邀请极地科学考察若干领域专家,如冰川、海洋、天文、南极鸟类、鱼类、科考站建筑设计等领域专家,做直播或录播讲解。

近日,B站正式上线了知识区。知识视频确实别有天地,B站在这一领域如鱼得水。通过这次关于南极的实时直播,利用这种交圈、破圈的方式,B站打破了科研固有的边界,进一步释放了知识势能。

在此前的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B站也曾联合长光卫星开启过一场“卫星视角下的中国”直播活动。吉林一号跟踪拍摄火箭两江之星发射动态的视频也曾在B站引起巨大反响。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在直播上渴望优质内容?因为,这届年轻人和前几代人相比,拥有了更多的知识,见识和智慧。他们有能力去分辨什么是真正好的东西,什么是值得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

B站也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这也是各大科研项目活动选择B站作为信息输出主流平台的原因。

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在直播间里切身感受“诗与远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关注 南风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