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有特色的高水平专业群?这所“双高校”的经验值得一看

 

一起来看...



“双高计划”的实施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那么,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方面有何特色之处?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国家促进区域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的实施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专业群的培养目标设计需要合理对接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总体来看,高水平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更强。从2016届毕业生三年后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来看,高水平专业毕业生有66%认为本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相关行业发展需求,该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54%)。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名单,也是贵州省唯一一所入选学校。

那么,该院在稳步实施建设高水平学校、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过程中做了哪些特色工作?在保障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又是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能满足行企业需求的?对此,该院院长吴有富、副院长刘正发与我们进行了深度交流。





将跨界融合的理念融入专业群的建设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提升学院治理、校企合作、服务发展、信息化、国际化水平的根本,更是高职教育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为此,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紧跟贵州省“打造新时代智慧交通”的发展实际,深入思考如何对接产业链,将跨界融合的理念融入专业群的建设,并由此规划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专业群。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学院对接国家七大新兴高端产业之一的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化高端产业,衔接交通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化“设计—生产—建造—运维服务”产业链,找准切入点,将人工智能和现代信息技术全程嵌入山区大跨高墩桥的建造管理养护产业链中,并为此重组知识技能体系,以路桥专业为龙头,以养护专业为骨干,集合地隧、检测两个特色专业,跨界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组成路桥数字智能化建造特色专业群。

不仅如此,学院还按照“工程对象相同、课程体系相通、技术领域相融、共享基础平台、共享教学资源”的原则,创新专业群分阶分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岗群轮动、能力交融”的专业群一体化实训体系,并且配置前沿技术装备,扩建施工技术、养护与管理、结构检测、土木工程信息模型4个实训中心,新建大型结构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工程大数据实训中心,最大限度实现专业群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另外,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还配置前沿技术装备,扩建实训中心,新建大型结构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工程大数据实训中心,新增智慧施工、智能养护等前沿技术技能实践教学项目,开发原创“贵州交通百大工程教学资源库”,形成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18个前沿技术培训标准,1套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

学院未来将优先建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两大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在此基础上,学院继续引领交通旅游服务、轨道交通技术等4个专业群发展,从而形成专业集群,全面提升学院专业群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推进产教融合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校企合作,学院瞄准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多元办学推进协同育人、“五业联动”形成命运共同体等3项举措,在传承与创新“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模式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康可持续发展。

例如,学院与贵州勘设股份上市公司深度合作,共建集展示馆、地质公园、检测实训场和技术研发室一体的“喀斯特山地交通建设安全教育与研究基地”。学院以服务绿色交通发展为方向,开展公路预防性养护、运营期健康状态监测与预警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将基地打造成既展示行业“四新”技术,又面向社区科普,既是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又是重点实验室的中试基地。

学院还与贵州桥梁集团共建山区大跨高墩桥梁建造技术研究院,与贵州高速公路集团共建贵州交通科技文化园等。其中文化园的整体建设符合“教学+生产+文化+景观+研发+孵化”的校企深度融合原则,且该文化园内每一个功能区域或一个建筑单体,既是一个生产车间,又是一个实训教学基地,既能完成生产任务,又具有教学功能。

另外,为深化“校企携手、量身定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学院与校外企业经过友好协商设立“凯华达知行双优奖学金”,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入以校外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方评价,有效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行业标准”不足的问题,同时对增强学生岗位认知认同度也很有帮助。

学院还通过与校外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模式,互设工作站,丰富新形势下现代学徒制、企业订单班的办学实践,为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好坚实基础。




构建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为基本单元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发展生命线的理念,广泛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结合学院现有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双加”教学长效保障机制,构建符合学院办学实际、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单元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主体层面均形成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个纵向系统,继而形成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体系。而且学院为保证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有效开展,五个主体层面采取“重点突破、逐层推进”的思路,先在专业、课程层面开展试点,再面向教师、学生推进。

其中,在构建专业层面的质量标准体系方面,学院按照“保底标准+发展标准+标准分级”的思路,由教务处牵头,制定专业办学的保底标准;教学系部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由专业建设团队负责,横向对比省内、国内、国际相应专业的办学水平,制定专业的发展标准;学校设定涵盖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条件、社会服务、学生能力等七个维度的指标,依据专业的办学水平,设置四个专业等级,实行专业分级。

保底标准作为学院新开设专业的基本条件或专业淘汰的依据,各专业团队依据专业发展标准的建设成果,向学院申报相应的专业等级,经学院考核认定,给予奖励。专业定级结果,同时作为专业规划调整的依据之一。

在课程层面,建设思路与专业标准思路一致,学院采用“保底标准+发展标准+标准分类、定星”的路径建设。根据课程性质,学院将其分为理论课、实践课、理实一体课三种类型。每类课程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效果”等四个维度方面设立建设指标标准,依据课程建设效果,设置四个课程星级,实行课程定星。

不仅如此,这些层面的质量主体均会按照“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的循环递进,形成自我诊断改进、监测预警的8字形质量螺旋。比如,专业层面会按照专业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开展考核性诊改,并依据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对学院专业作出调整。

“育”见双高,敬请关注我们下期推荐院校——天津职业大学。





本期责编 | 麦可思 王捷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