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活在截图里,是她的悲哀

 

国剧走上方便截图的时代...





今年的国产剧,真是有意思。

看着有糊相的,其实是黑马。



卖相好到万众期待的,最后却被证明,是在浪费好演员。



之前悄无声息大结局的《谁说我结不了婚》,也是潘粤明+陈数合体都救不了的水平。

飘断断续续看完大半,6.9,一点不冤枉。



有趣的是,前阵子它还凭一句有“态度”的台词,被夸出了圈。





然后一片的彩虹屁——

光凭这台词,剧就值五星”。

观众偶尔赞上一句,虽有夸张之嫌,其实无伤大局。

但,如果连国产剧自己,也被这逻辑说服呢?

发现了吗:国剧正在走上方便截图的时代。



如今的国产剧,有多方便截图?

没什么是不能用几句台词说清楚的。

展现主角性格,靠对话。

也不管俩闺蜜说话突然来这么一句有多尬——



《不完美的她》

推动故事发展,靠旁白。



传达价值观和态度?靠角色自己口播。



《下一站是幸福》



《谁说我结不了婚》

金句本身,其实并没什么问题。

好的影视作品,通常会有一两句经典台词,来点睛。

但如今大批的国产剧,却好像陷入了怪圈:越爱“堆砌金句”的剧,崩得越快

《谁说我结不了婚》里,陈数饰演的田蕾,张口闭口,俨然一位为拼事业不结婚的精英女性。

可这样独立女性的大结局呢?

为了给男友打工,主动放弃大公司一级合伙人的职位。



田蕾的闺蜜,把“不是结不了婚,是不想结”当成口头禅,从头嚷到尾的童瑶。




整部剧的行为轨迹,更是全程恨嫁,最终找到真爱。



国产“金句王”们,靠“令人舒适”的金句来塑造鲜明人设,但在具体的故事发展里,编剧却没能力,匹配对应的行为逻辑。

所以她们永远初看讨喜,看久了则不对味。

年初宋茜的爆款剧《下一站是幸福》,最初打的也是金句收割机的营销策略。



不可否认,这种设定,是吸引的。

30+还没有初恋的“资深少女”,独立自信,一心追求“心里像揣了一只兔子,扑通扑通跳个不停的那种恋爱”。



初播时,飘还曾写过,这剧在展现“恋爱观”上,是难得的细腻真实。

而后期崩在哪?

“图文不符”

角色人人金句王,但没有情节支撑,也不是人物内心的真正挖掘。像网上抄来的段子,哪里要用搬哪里。

分手时一番话,看似犀利戳中不少分手情侣的隐痛。

我们只把最好的一面给对方看了
所以等到不开心了
就走到头了




其实和女主因为顾忌年龄差、患得患失而分手的剧情发展,毫无关系。

更有甚者,金句,成了国产剧用来讨好女性的新招

微博影视热转、上了热搜的漂亮口号,全拿来用。

今年滥用金句的集大成者——《不完美的她》。

明明是买了版权的日剧翻拍,且原著的经典台词,完全不缺女性魅力和精神的表达。

编剧却偏跑去“借鉴”英剧的大女主言论——

你只是没出轨,还想要朵小红花吗?



从主角到配角,逮着机会就要强行迎合一波,女性话题的“政治正确”。



至于突不突兀,尴不尴尬?抱歉,不在考虑范围内。



请问,正常做产检的医生会这样?文绉绉地瞎读作文,不怕吓到孕妇?

影视剧本该是把故事视听化的艺术。

可如今的国产剧,却爱把自己整成堆砌金句的PPT。

指望着节选几页发到社交平台,引来人买账大喊“三观好正,姐姐们太飒,快来看剧”。





说白了,这类对观众情绪点,毫不讲究的直球攻击,忒廉价了。

即便短暂引起了共鸣,影视剧里这种不靠故事表达,不用细节丰富的观点“共鸣”。

又值几毛钱呢?



其实,凭“金句”出圈的好剧,不是没有——

《请回答1988》。

家庭题材,要引起共鸣,其实更困难。

因人人都可能是“故事中人”,稍微哪里死板,就出戏。

但《1988》的金句,不仅做到了大范围的情感触动,还带着编剧李有静强烈的个人风格——

不靠“阐明态度”取胜,只凭一份对琐碎生活与人,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共情

让飘飘至今一听就想落泪的“二女儿的独白”。
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
姐姐因为她是姐姐
弟弟因为他是弟弟
所以都得谦让着
但我以为如此崇高的牺牲精神
爸爸妈妈是知道的
原来不是
有可能 家人们是最不清楚的




金句,揭示的永远是那些,我们有所感,却还没来得及总结出的生活真谛

这些剖白的出现,也不是悬浮于情节和人物之上,毫无缘由、突如其来的。

二女儿德善的爆发,不只因为父母不顾她的愿望,执意让她和姐姐共用同一块生日蛋糕庆生,这单件事引发的。

从剧集一开始,就是满满的细节——

隔壁豹子夫人送来一只炸鸡。

妈妈习惯性地把两只鸡腿分给大女儿和小儿子,鸡翅留给二女儿,自己则说,不喜欢吃。









完全忽视可能只是“个别”情况,更多的家庭境况是——

不是不爱。

只是爱得不同而已。

就像家中三个孩子,大女儿宝拉,寓意“如珠似宝”,最小的弟弟余晖,是家中的灿烂晚霞。

唯独德善,名字承载的是父母的要求:有德、良善。

金句,其实是细节一点点铺陈之后,最后被戳破的那层“窗户纸”——

跳出剧本身,它们足够有生命力。

但若是人物不够饱满 ,故事不够顺畅。 

这份或温情,或犀利的动人,从根上就立不住。



发现没?

真正意义上的好台词,并非口号式的生搬硬套,刻意堆砌。

而是在符合人物性格与逻辑的基础上,添上华彩的一笔;

既点亮了人物,又超越这个人物而存在,有更强的普适性。

同样是职业女性,TVB剧里的女性,则言行一致得多。

《壹号皇庭》里的江承宙,是一名干练的律师。

她的金句朴素简单,但逻辑清晰,内有力量。

男友喜欢上其他女孩,被她发现后,决定摊牌。

寥寥几句,就能感受到她在感情里追求的平等与尊重——
我不在乎你告诉我,我们的感情出了问题
我不在乎你告诉我,你认识了别的女孩
我也不在乎你告诉我,有人比我更适合你
但是如果你骗我,我就很在乎










感情合则来,不合则分,这个她看得透,很理性。

但是,底线却亮出来:坦诚更重要。

面对男友的辩驳:你更坚强,那个女孩比你更需要我。

她直指要害:
你太自私
我可以承受打击
不等于我要面对这种伤痛






要刻画女性的坚强与独立,真不需要把口号常挂嘴边。

一个场景,配上几句掷地有声、有理有据的金句,足够了。

不仅表态度,好的金句,也是能引发思考的良言。《武林外传》,佟湘玉问白展堂,如果在她、金湘玉和展红绫里选,他选谁。

白展堂两次都没选她,佟湘玉不乐意了,各种花招报复。

同样的问题,小郭去问秀才,秀才政治正确地回答:只有你,唯一的你。

假吗?假,小郭自己也不信。

但,金句也随之而出:难听的真话和好听的假话,你选哪一个?

金句之所以有长久耐品的生命力,就在于:

它离不开对人性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少不了生存的凝练与思考。《大明王朝1566》里,吕芳教冯保的一段话,不仅说出了为官之道,也把处世之道,说得透彻。

做官要三思。

什么叫三思?

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

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

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

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

这就叫思变!

这样的句子,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堆砌。

但却让人觉得,在社会上行走、生存、为人处世,好像真就是那么回事。

真正的金句,放到戏里不违和。

拎出来也照应现实,能让人咂摸再三,品出各种滋味。
如今一句台词对一部剧影响有多大?

因为一句调侃女权的台词,《我是余欢水》,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八分精品剧,跳水成7分中等片。





而一些迎合性的金句,微博上截图一发,就能带火一部剧,好评纷至沓来。
一句台词定好坏。

——这也是国产剧进入简单粗暴时代的标志之一。

是观众和制作都不明白,判断一句台词的好坏,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吗?

倒也未必。

它背后折射的,其实是文艺创作上的懒。


这个“懒”,观众当然脱不开干系。

碎片化时代,谁都没有耐心,自己去细品、判断一部剧的好坏。

刷刷台词截图,筛选好剧烂剧,确实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但更可恶的,还是制作方堂而皇之,把金句当遮羞布使,对行业损害更大的“懒”。

金句固然是一部剧质量好坏的体现,但,不该成为唯一的标准。

它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有就行了。

单纯追求金句,忽略对情节的锤炼、故事逻辑的编排、人物塑造的立体,是制作方对内容空洞的掩饰,和投机取巧式的省力。

要写出经得起时间锤炼的剧本,是要花很大功夫的。

写出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的刘和平。

他写的剧本,台词精准有力,深刻而隽永,不管过了多少年,翻出来看,依然没有过时。

要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一来,编剧自己的生命体验够丰富,经历够厚重。







刘和平把许多生活中的情景,都融入到自己的剧里去。

要每个字都是自己创作的,当然很痛苦。

写《北平无战事》,刘和平足足花了七年的时间。

再者,每次写作,不仅提前做好案头工作,还要焚香净手后再写,为的是,让自己尽快进入人物,忘记自己。

不仅把故事、人物写好,甚至连影视化后的镜头、调度、灯光等等,都考虑进去了。

更累的是,写完自己还要演一遍,看顺不顺畅。

















在一切讲究快速成品、追求流量的当下,这种近乎自虐式的创作,实在耗时耗力。

想要省事的方法太多了,正午阳光的侯鸿亮就曾揭示过乱象:

编剧身边放满了好多已经播出剧的剧本,从中选取收视率最高的桥段。

这样拼凑,又怎能写出字句扎实的剧本。

除了编剧素质参差不齐,大环境的改变,也有一部分原因。

投资方对剧本的干预,用数据、流量衡量一个剧的好坏,同样也会造成,编剧用最吸引眼球、最有流量保证的手段,来构写一部剧。

以金句为噱头,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快速有效的传播手段了。
曾几何时,我们有像《编辑部的故事》那样善用典故,嬉笑怒骂,机锋毕露的金句。

也有和《大明王朝1566》一样,能深入浅出、逻辑严密展现官场与生存逻辑的精妙台词。

还有像《大明宫词》,辞藻华丽,但风格一致不跳戏的诗般台词。

这些剧不仅有珍珠般闪耀的金句,但更有完整的故事逻辑,且每句台词就是那个人物会说的。

反观当下,用碎片亮点,来代替完整的逻辑,成为制造爆款的模式,也是国剧的悲哀。

像极了大牌爆款衣服,只有logo最显眼,却毫无设计感。

在装修上拿出几句吸睛的金句,而在地基和承重上偷工减料。

长此以往,国产剧迟早成为外表华丽,内里空虚的危楼。

崩塌,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堆砌金句,不如先把故事讲好

↘↘↘


    关注 柳飘飘了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