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掌握:川崎病的治疗用药

 

常见问题一文解决...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血管炎性疾病。在 1967 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导了这种疾病,因此国际上将该病命名为川崎病。

其发病特点是好发于 5 岁以下儿童,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在美国,川崎病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

规范的治疗可将冠状动脉异常的风险降低 20%。

典型临床表现有哪些?

(1)发热,通常为稽留热和弛张热。

(2)双眼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

(3)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性充血。

(4)多形皮疹。

(5)急性期手掌和足底发红、指端硬肿,恢复期指尖呈膜状脱屑。

(6)急性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常为单侧,直径 > 1.5 cm。

如何治疗?

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降低炎症反应、预防血栓形成

常规治疗方案为:阿司匹林 +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1、阿司匹林

在急性发作期宜选用大剂量疗法,发挥抗感染作用,剂量过小或过早减量都会导致炎症控制不佳;急性期后根据病情降低剂量,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预防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

初始剂量美国指南推荐 80-100 mg/(kg·d),分 4 次服完。而我国通常采用日本、西欧指南推荐的剂量,即 30-50 mg/(kg·d),分 2-3 次服完。研究证实两种方案治疗效果上并无差异。

待患儿退热 2-3 天后或病程 14 天后需将阿司匹林的剂量调整为 3-5 mg/(kg·d)。

疗程上,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需服用 6-8 周;而已累及冠状动脉的患儿需持续服用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应用阿司匹林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1)胃肠道不良反应  

若患者服药后出现较为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等,医师可在患者退热 3 天后,便将阿司匹林的剂量降低为 3-5 mg/(kg·d),同时加服双嘧达莫 3-5 mg/(kg·d),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两药联用既减少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又可增强疗效。

胃肠功能不佳的患者可以选择餐前服用刺激性小的肠溶片,或新药铝镁匹林(Ⅱ)。

(2)避免与布洛芬联用

有指南明确指出应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不宜应用布洛芬及其类似物,因同时应用 2 种药物会导致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因此,有冠状动脉瘤的患儿应避免联用阿司匹林和布洛芬。

(3)阿司匹林耐受不良

如果患者服药期间出现支气管哮喘、鼻息肉等症状,医师需警惕是否由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所引起的,此时,可采用阿司匹林激发试验进行确认。对于这一类患者,如需用到阿司匹林,服药前应进行阿司匹林脱敏疗法。

(4)瑞氏综合症

考虑感染水痘或流感时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诱发瑞氏综合征,当患儿同患流感和川崎病时,建议选择其它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并改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如双嘧达莫或氯吡格雷。

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儿,建议其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无水痘病史的川崎病患儿,若要接种疫苗,应在阿司匹林停用 2 天后再进行接种,并建议在接种后 6 周内继续停用,选择其它抗血小板药物。

2、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丙球)

用于抗感染和保护冠状动脉,推荐丙球的用量为大剂量 2 g/kg,能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损伤。

在患儿发病 5-10 天,为丙球最佳使用时机,静注两次上述剂量效果最佳。过早使用(发病 < 5 天)会增加患者冠状动脉损伤的几率,并增加丙球抵抗的风险。

丙球无反应型川崎病如何治疗?

川崎病患者中约有 10%-20% 对丙球无反应。具体表现为初次注射丙球后仍持续发热 36 h 或以上,或再次发热,这类患者通常拥有更高的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有以下:

(1)二次输注丙球治疗

建议对此类患者应及早追加第二剂丙球(2 g/kg),若二次给药时机延迟,冠状动脉病变风险则相应增高。

不考虑经济因素,大剂量(2 g/kg)比小剂量(1g/kg)更快控制体温,有利患儿病情恢复。

(2)糖皮质激素

当经两次大剂量丙球冲击治疗后仍无法控制病情的,可考虑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临床上常见的用法为大剂量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30 mg /(kg·d),疗程为 1-3 d。此外,也有较长时间维持治疗的用法,即泼尼松龙[2 mg /(kg·d)],疗程为 2-3 周。

目前尚不清楚何种给药方案效果更佳,但值得肯定的是,应用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控制患儿体温、缩短热程,降低治疗无反应率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3)英夫利昔单抗

为 TNF-ɑ 单克隆抗体,抑制 TNF-ɑ 的活性从而有效调节川崎病的炎症反应,可作为丙球及激素治疗无效后的补救治疗。

给予单剂量 5 mg/kg,能将丙球无反应率降低 15%,并缩短患者的热程和住院时间,抑制冠状动脉病变。

(4)环孢霉素

主要抑制钙神经素-NFAT 通路。可用于第二剂丙球、英夫利昔单抗、激素治疗均无效的难治性川崎病。

(5)其它治疗

包括血浆置换、乌司他丁、阿昔单抗及细胞毒性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可考虑作为上述治疗均无效的备选方案。

应用丙球后能否接种疫苗? 

由于丙球会干扰抗体的产生,降低疫苗接种的效果,因此建议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乙脑疫苗等的接种应推迟至应用丙球治疗后 9-11 个月,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则能正常接种;若患儿与麻疹患者有密切接触可提前接种,但为确保效果,需在治疗 11 个月后再接种一次。

▎提问:

  • 不完全川崎病有哪些临床特点?
  • 急性期及慢性期的治疗方案分别是什么?
  • 心血管并发症有哪些注意要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答案~

作者 | 吕敏仪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 | 十一

题图 | 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McCrindleBW,RowleyAH,NewburgerJW,etal. Diagnosis,treatment,andlong- 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a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7,135(17):e927-e999.

[2] 林瑶,李晓惠,石琳,等.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9):641-648.

[3] 李晓惠.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1):9-13.

[4] 张清友,简佩君,杜军保.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川崎病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儿科学会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指南介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3):1049-1056.

[5] 黄蓉,肖雷,王凤双,等.多学科专家论证川崎病儿童预防接种模式应用[J].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8):1011-1014.

[6] 王博玉,王颖.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川崎病的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13):46-50.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川崎病诊治:你经常遇到的 5 个问题」


    关注 临床用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