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二十二):以柔克刚的政治赢家——说司马懿

 

在《三国志演义》这些先后步入历史聚光灯下的英雄人物当中,司马懿出场亮相最晚,但却成为三国时期逐鹿争鼎的最大赢家。...

以柔克刚的政治赢家——说司马懿(一)
文 | 郭英德
一、引子:笑到最后

常言道:“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不是曹操,不是刘备,不是孙权,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懿。

在《三国志演义》这些先后步入历史聚光灯下的英雄人物当中,司马懿出场亮相最晚,但却成为三国时期逐鹿争鼎的最大赢家。魏、蜀、吴三国,最后被司马氏的晋朝所灭,“三分归一统”,他成为一个最后的胜利者,他的孙子建立了西晋王朝。

读了《三国志演义》小说之后,大家对司马懿这个人物,往往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或者对司马懿的印象很浅,想不清楚司马懿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只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对手,是诸葛亮手下的常败将军,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就说不清楚了;或者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诸葛亮六出祁山时,他总跟诸葛亮对着干,总是给诸葛亮制造麻烦,因为大家太喜欢诸葛亮了,所以会讨厌司马懿。

学术界也是“世态炎凉”,评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的论文很多,甚至评论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的都相当多,可是评论司马懿的论文,包括历史论文和文学论文,却只有寥寥几篇,好像谈来谈去,都谈不出多少名堂来。

是不是司马懿就没什么可说了呢?当然不是。司马懿乍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他的性格相当复杂。那么,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志演义》小说中,看看司马懿是怎样笑到最后,怎样笑得最好的。

二、棋逢对手:司马懿与诸葛亮
01

 难寻破绽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司马懿是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司马懿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最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实际上是死于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的。
对这么一个对手,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不这样看待他。诸葛亮很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真正出场,没有大显身手的时候,诸葛亮就对他的人品、对他的特点了如指掌。他说:司马懿“乃世之英雄”(卷十九《孔明秋夜祭泸水》)。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在司马懿还没有建立赫赫军功的时候,诸葛亮就称他是“世之英雄”,这种眼光是很独特的。

而且,诸葛亮对司马懿还怀有一种恐惧感,一种内在的恐惧感。他坦白地说:“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卷十九《司马懿智擒孟达》)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这些人全不放在他的眼里,平生所害怕的唯独是司马懿。他看得很准,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所以他觉得在战场上最好不要碰上司马懿这样的对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这个人在性格上是没有巨大缺陷的,他不像曹操,不像周瑜,这些人都有非常厉害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非常明显的性格隐患。像曹操,非常聪明,智慧出众,但有时候会因为性格多疑而出现非常重大的疏忽。像周瑜,则气量过于狭小。这些性格缺陷,便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战争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击。像司马懿这个人,他有点像下围棋的那个李昌镐,他每一步棋都让人找不出任何的破绽。虽然他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
02

 “牛皮糖”战术 
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很热闹,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诸葛亮好像胜了,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愣是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劲儿,一种软磨硬抗的劲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不停地在和诸葛亮“磨”,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牛皮糖”战术:打不赢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比如,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一直不跟诸葛亮交兵。司马懿熬得住,诸葛亮可熬不住,因为他粮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战速决。于是诸葛亮使了一个计谋,佯装拔寨退兵,以此引诱魏军。
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退兵,绝对是诱兵之计,切不可上当。他说:“孔明必有大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这时候司马懿仍然不主张追击,他亲自到前线察看诸葛亮退军势头,断定说:“此乃孔明之计也。”结果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这时魏军将领们沉不住气了,他们认为诸葛亮是使诈谋,用“缓兵之计,渐退入汉中”,怕被别人耻笑,急于交战。所以张郃坚持要率兵追击,司马懿出了一招,说你率兵打头阵去进攻,我带部队在后头支援你,万一打败了,我还能帮你顶着。

于是张郃等率兵追击诸葛亮,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退兵后,司马懿下了死命令,说:“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卷二十《孔明智败司马懿》《仲达兴兵寇汉中》)他坚持自己这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毫不动摇。
03

 多疑与谨慎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地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了解自己的长处,也了解自己的短处,同时我也看到对方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这样以我之长攻人之短,这是可以的;而守住我之短,防备敌之长,这种多疑也是应该的。因为我应该更充分地估计你的长处,以便做好更充分的防备。

但是从司马懿的具体表现来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空城计”这一战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的“空城计”是一个很高的绝招。有人认为是司马懿的失误,因为司马懿多疑,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以致贻误了战机,使蜀军得以安全脱险(卷十九《孔明智退司马懿》)。不管怎样评价,“空城计”的结果是保证了蜀军的安全脱险。蜀军在大败的情况下,以“空城计”的计策安全脱险,这是很不容易的。
京剧《空城计》把司马懿大大地调侃了一番。剧中,诸葛亮从容不迫地摇着鹅毛扇,坐在城头唱道:“我正在城头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当时司马懿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却如此地闲雅自在,足见他是何等地聪明、自信!

司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里彷徨,生怕城里有埋伏,胆战心惊,估算半天到底还是不主张攻城。最后得知原来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后,他自我解嘲地说:“司马呀司马,你的胆子也太小了;诸葛呀诸葛,你的胆子也太大了!”他觉得诸葛亮从来没有这么大胆,怎么这次这么大胆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一事件。古人说:“料事者先料人。”要预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能料愚者,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必不能料愚。”聪明人只有跟聪明人一起,才能够知己知彼。聪明人若遇上一个愚蠢人,就无法猜透他。你可以明白地去琢磨一个聪明人的所作所为,却无法估计一个愚蠢的人,他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如果诸葛亮赶上的是张飞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们没准就不管有没有埋伏,先冲进城去再说,反正输就输了,输了也先打个痛快,那就真把诸葛亮给活捉了,这个“空城计”就玩不成了。
所以,“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司马懿的过人智慧。

更重要的是,“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我输一场、输两场,让你笑一次、笑两次,都无所谓,反正我就是要跟你磨的。既然要跟你磨,我就不怕输,输了一场两场无所谓,只要最后我能大胜,来日方长呢!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未完待续-
向上滑动 查看往期内容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二十一):士人政治家的典型——说诸葛亮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二十):士人政治家的典型——说诸葛亮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九):士人政治家的典型——说诸葛亮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八):士人政治家的典型——说诸葛亮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七):心口不一的君子——说刘备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六):心口不一的君子——说刘备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五):心口不一的君子——说刘备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四):心口不一的君子——说刘备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三):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二):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一):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十):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九):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八):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七):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六):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五):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四):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二):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一):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作者简介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戏曲小说、散文史、古典文献、学术史等方面卓有建树。著有《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读三国 说英雄》等。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京师文会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黄佳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 章黄国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