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住自己的饭碗

 

企业家精神属于每一位奋斗者...

作者 |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 谭德波
当下,保就业成为了经济政策“六保”之首,它不但是上到中央的“国策”,而且也事关基层亿万群众的家庭生计。在这个时候,作为就业岗位供应者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稳定和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

“保就业”就是“保企业”,而“保企业”除了外部政策的加持之外,还需要我们回到企业家精神的原点。此外,在疫情黑天鹅的剧烈冲击下,还不妨赋予企业家精神某种新的普适性价值。
财富与就业,始于创造“需求”


张维迎教授是一位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大家。他曾提出一个观点,即企业家其实主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套利,一件是创新。

简单来说,套利指的是在已有的条件下,不改变技术、管理等外部约束,从市场中找到赚钱的机会;而创新则是指通过技术、管理等的进步,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既赚到了钱,也增进社会的总体福利。

拿套利来说,最经典的套利型企业家应该是崛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一批超级“倒爷”。彼时,在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存在着价格“双轨制”,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套利机会。一些接近权力的人很容易从价格管制的政府控制市场,低价拿到货物,然后在供需关系定价的自由市场再以高价卖出。
实际上,这一批企业家很多都是背景深厚的“大院子弟”,或者其他有能量的“高人”。这一批套利者,也可以算是广义的企业家。对他们的过去,其实没有过度褒贬的必要,毕竟他们是拉开中国尘封了数十年的商业世界序幕的第一批人,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此外,套利者也分为很多类型。超级“倒爷”只是其一,他们在同一商品或要素的两个分割市场之间套利,赚取价差;另外,还有跨市场的套利者,比如将银行系统低成本的资金通过“金融创新”或者通道业务,调入资本市场去赚钱,这一类往往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资本大鳄”。

必须注意,套利并不是贬义词,因为套利者的不断涌入,最终会使得市场达到均衡,超额收益也将消失,市场趋于公平。最终,受益的依然是消费者。过去,中国涌现出很多企业家,都属于套利型企业家,一些人的确改变了行业,并给行业带来了进步,也增加了社会的整体福利。

不过,与套利型企业家相比,当下的中国更加需要创新型企业家。

创新并不一定就是局限于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它是一个外延很广阔的概念。如果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看,创新型企业家分为两类:一种是更好地满足需求,提升社会福利的企业家;一种是开创性地创造需求,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企业家。

满足需求的企业家,如亨利·福特。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但汽车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并成为一个工业之母式的超级产业,却是美国人福特的功劳。

他通过流水线创新,将T型车售价从数千美元降到250美元。普通中产都能买车,销量大增,T型车一共销量达到1500万辆。于是,成本降低与规模效应两者互为推动,最终成就了人类的汽车产业。

创造需求的一类则以乔布斯为代表。他是一位极简主义者和偏执狂,这使得所有的苹果手机只有一个home键,而以前人们习惯在手机上也用缩小版的“电脑键盘”。但乔布斯是在创造了需求,他将消费者对简易视觉和流线美学的那种长期被压抑的崇拜欲望调动出来,让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这才是我一直都想要的。

在中国,创新型企业家也越来越多,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用技术和管理创新,也用规模效应,来改善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降低这些领域的供给成本,提升人们的物质富足程度。同时,也创造新的需求,比如移动支付和在线经济,中国在全球早已独领风骚。总之,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那么,到底谁应该具有企业家精神,仅仅是企业家群体本身吗?

企业家精神,不是老板的专利


对这个问题应该明确两点:首先,企业家并不一定就是老板或者大股东;其次,需求和供给是一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即没有先后因果,只有互为促进。

一直以来,不少中国人容易将企业家和“大股东”等同起来。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对企业家精神的庸俗化。实际上,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所有的奋斗者都不妨具有一点这样的精神。尤其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更是如此。

在经典的宏观经济学家,比如在凯恩斯看来,经济的不景气很大程度是由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大萧条就是如此。同样,当前的疫情也是如此。在疫苗和特效药发明之前,全球的消费者和厂商都缺乏对未来的把握,消费者不敢消费,厂商不愿意继续扩大生产,于是社会的总需求不足。

经济学的“需求”并不同于市场“需求”。但换个角度看,后者也可以看作前者的核心组成部分。比如,疫情时期线上经济的崛起,就是市场需求的爆发,它最终也有效地改善了国内宏观需求的不足,成为了疫情之下中国经济的亮点之一。

在微观层面,对任何一家中国企业来说,需求不足更可能是切身之痛。在这个时候,用企业家精神去调动需求,创造需求的迫切性便与日俱增。

一定程度上讲,需求可以看作是消费者预算和偏好的函数。因而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就会被调动;同样,以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来创造或唤醒新的偏好,也会带来需求的提振。换言之,企业家在供给侧的创新,它自动产生了需求。这是从偏重于需求侧管理的凯恩斯主义向古典经济学偏重于供给侧的价值回归。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精神就不再是老板和大股东们的专属。在企业组织内部,那些直接面向市场一线的普通员工,往往更加贴近消费者和客户,更加懂得现有需求的痛点在哪里,潜在需求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发掘,或者说如何通过供给创新去创造未知的需求。
因此,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其实应该被所有的奋斗者拥有。从统领全局的老板,到核心管理层,再到基层员工,每个人都是这场战斗的主人翁。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一个组织的潜能,让企业于不确定性中获得生存与胜出。

总之,企业家精神不论层级高低,它属于每一位奋斗者。

编辑 | 何焰

排版 | SAN



更多推荐
热文
围观
故事
商城
杂志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关注 南风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