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刘备入荆

 

中央之国的形成 [第36回]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第36回   刘备入荆




官渡之战是在建安五年冬结束的,大战结束后双方都需要时间喘息。时间很快进入了建安六年的春天。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诸侯争霸的季节,华北平原的空气中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对于曹操来说,现下要思虑的是应该乘势攻取河北,还是掉转矛头去解决一直让他如芒在背的刘表。

曹操本人的意思还是想先拿荆州,因为袁绍虽然损兵十万,但对于四州在手的他来说还不算灭顶之灾。倒是可以乘他元气未复之机,一举拿下荆州。荀彧的意见则是继续追击袁绍,一举平定河北。让曹操有此想法的,是荆州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刘表在袁曹相争时的谜之表现,一直让人感到疑惑。这里要先说下南阳的归属问题,本来随着张绣在建安四年的归附,南阳应该已经成了曹操的领地。问题是张绣并不是带着南阳投靠曹操,而是领军北上到了许都,然后进入官渡前线。曹操的兵力较袁绍要少,张绣加入前线所能起到的作用,要远大于留在后方的南阳。而张绣在官渡战场表现的确很勇猛,在后续战争中亦有上佳表现,战后成为了曹军中受赏赐最多的将领,被封为破羌将军。

在张绣北上之后,刘表顺势收回了南阳的控制权。袁绍在决定起兵之前,除了招抚张绣,自然不会忽视他当时的上司刘表。刘表在接到袁绍结盟的消息后,的确是痛快答应了与袁绍联盟,但却迟迟没有实质动作。

这种骑墙观望的态度让很多人感到着急,刘表手下以南阳人韩嵩为代表的意见,都认为应该做一个明确的选择。不能说值此乱世,带甲十万而无所作为。袁绍这边结盟求援不答应,曹操这边更有得天下之相也不归附,到时候两边都会得罪。而且如果曹操胜了袁绍,下一个目标一定是荆州,倒不如现在举州降曹,曹操一定会感恩,这才是万全之策。

当日在宜城扶刘表上位的襄阳人蒯越也是这个意思,可以说投曹是荆州士人的普遍想法。只是真要这样做了,现在诸侯排位居于前三的刘表又有些不甘心。于是就派韩嵩前去许都朝拜天子,观察一下情况,一如凉州方面所做的那样。

蒯越回来后考察得出的意见,也和凉州方面得出的结论一样,盛赞曹操之德,劝刘表把儿子送入朝中侍奉天子(就是做人质)。然而刘表与马腾、韩遂不一样,终究已是一方诸侯,并不认为自己需要这样屈身于曹操之下,盛怒之下把韩嵩关了起来投曹之事就此作罢(本来是要杀的,因蔡夫人求情而免死)。

刘表虽然明确拒绝了曹操,却也没能在关键时候捅曹操一刀。说起来也是有苦衷的。不光是因为他手下大多数人都赞成选择曹操,更在于有人真的行动了。这个人叫张羡,是当时的长沙太守。张羡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写《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知名度就大多了,张仲景在建安年间也做过长沙太守。后世有研究者认为,这两位长沙太守实则是一个人。
引发这种猜测的证据之一,是“仲景”二字是字而不是名。还可以看出这位长沙太守是家里的老二,就像孔子的字叫作“仲尼”一样(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的顺序命名)。大家有没有发现,三国人物都是单名,比如曹操、关羽、刘备,后面再多一个两个汉字的“字”。幸运的话,还能在史书上把阿瞒、阿斗这样的小名留下来。东汉之人好取单名这事,还得从穿越者王莽说起。穿越者是今人在网上的调侃,王莽在当时的定位是个“复古者”,要“恢复”的是古代理想化社会。只不过这个社会的很多技术细节,是存在于想象中的。

在王莽诸多理想化的改革中,有一条是“崇仁义,讥二名”,意思是要崇尚仁义,讽刺用两个字为名的人。换句话说,你要是名里用两个字,那就是不仁不义。这个帽子真的是扣得很大了,理论基础是根据《春秋公羊传》的研究,孔子在《春秋》中就很讨厌用二字名的情况,都给他改成了单字。不管孔子有没有真的这样认为,此后用单字名的风气都被带了起来。大家在三国时代偶尔看到的三字姓名,也都是像诸葛亮那样是复姓,名字还是一个。比淳于琼不是叫“于琼”而是姓“淳于”。

张仲景是否就是张羡,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去考证一下。前面说过,荆州士人多看好曹操,张羡的手下桓阶就是一个。听说刘表与袁绍结盟后,恒阶马上劝上司应该归降曹操。张羡这边马上派人示好曹操,并且迫不及待的起兵反对刘表。这位长沙太守还曾经在零陵、桂阳做过太守,他作出决定后,其它三郡亦都跟着一同起事了(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
如果张羡真的是张仲景,凭其治病救人的这份功德,的确会在荆南四郡很得人心。不过荆南四郡地方宗族,倒是一直跟刘表和江汉平原的南郡、江夏两郡士族不太对付,刘表来的时候就想着自立门户,后来夷陵之战时也是站在刘备那边。荆南四郡对应的是现在的湖南,江汉二郡对应的是现在的湖北。两个独立地缘政治单元间,利益诉求点有差异实属正常。

张羡作出反叛刘表的决定,与张绣决定归降曹操的时间点差不多,都在建安四年冬。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绍派出了使者来劝降张绣刘表。一看后院起火,刘表自然无法再去思考在中原取利的事,先得派军南下平叛。战争一直持续到建安五年,也就是官渡之战开始之后。在这个关键时刻,张羡不幸染病身亡,长沙军民紧接着又推立了他的儿子张怿做长沙太守。但没坚守太久就被刘表所平定。顺便说下,曹操在南征荆州时,听说桓阶当日曾坚定支持自己,特别召他入幕为官。后来关羽的失败,还与桓阶的谋划有关。

除了荆南四郡在官渡之战期间给刘表捣乱以外。大家不要忘记,建安五年末孙策还在江夏大杀四方,把黄祖打的一败图地。南阳张绣归曹、荆南张羡反叛,江夏黄祖又元气大伤。荆州三面都有问题,你让刘表去驰援袁绍,客观上的确有难度。然而回头复盘的话,这些问题看起来挺大,但又都不是不能克服。
刘表所犯的错误,还是战略上的决策太过犹豫。如果选择了袁绍,那么就拼死也要与之合围曹操,否则曹操一胜形势就将逆转,断然是要拿荆州开刀的。黄祖这边虽然损失大,但孙策回过头去就在广陵两败于陈登,甚至自己也在建安五年四月被刺身亡,最起码在官渡之战期间,刘表是不用担心江夏安危的;张绣虽叛但他本来就是客军,而且把南阳留还给了刘表,并不伤及荆州元气;荆南四郡的反叛,更多只是拥兵自立。曹操此时在官渡前线与袁绍连战,无法在这个时候分兵与之联动。刘表完全可以在南线暂时采取守势,在刘备南下豫州时与之合兵围攻许都。

说得再直接点,刘表期待的是一个如春秋、战国般的分裂格局的出现,能够在荆州经营自己的小王国。即不希望曹操获胜,亦不希望袁绍得势。袁绍如果退回河北,能够与曹操划河而治,对刘表是最好的结果。只是这两只老虎,始终是要PK出个结果的。刘表并没有等太久,袁曹二人间的战事便再次爆发。这次袁绍没有再想着用一场决战定胜负,而是终于采取了沮授田丰的缓进、疲曹之策。上次官渡之战,主战场被置于冀州与许都之间河南尹东部。这次则是将战线东移,试图在兖州东部有所作为。
兖州在禹贡九州中的设计是“河济之间”,西汉初设兖州时,依此设计大体以黄河作为了冀、兖两州的分割线。随着东汉初年的黄河改道,黄河在袁曹相争时,除了西段还在充作两州天然边界外,中西段已经贯穿兖州北部的东郡。这意味着袁绍不管是出于防御,还是战略疲曹的需要,都要控制东郡的北部,换句说话都要把防线推进到黄河。曹操当日接任兖州牧时,为东郡选定的新郡治“东武阳”正位于黄河北岸。为了完成这个战略任务,建安六年春袁绍军进东武阳,渡河屯军于东武阳对岸的仓亭津。

仓亭津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当初兖州兵反,程昱曾及时派遣一支骑兵,抢占这个重要渡口,阻止驻军于东武阳的陈宫渡河与吕布合兵。袁绍的这个动作,让曹操认可了荀彧的判断,必须解决掉袁绍后再图荆州。建安六年四月,曹操率军沿黄河北上,大败袁绍军于仓亭,迫使袁绍不再觊觎河南。好在这次驻军仓亭算是吸取上次的教训,袁绍没有远离渡口,一旦落败最起码不会再重蹈覆辙。

正因为袁绍的谨慎行事,仓亭之战并没有被历史大书特书,也没有值得特别夸耀的亮点。罗贯中倒是在演义渲染了一下,在他的描述下袁绍又聚兵二、三十万发动了仓亭战役。曹操一开始打得很艰难,甚至让袁绍的二儿子袁尚,阵前射死了史焕,最后是程昱献了十面埋伏之计才又一次战胜了袁绍。

虽然真实的仓亭之役,并没有官渡之战的规模那么大,只能算是一场小规模的接触战,但接连两场战役的失败,对袁绍方士气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使得冀州人心浮动,许多城邑陆续反叛袁绍与曹操相通。一切都有如前一年,曹操在豫州所面临的困境一般。然而曹操却没有乘胜追击,那些得不到外援的反叛者,很快就被袁绍一一抚剿。

曹操没有继续兵入河北的原因在于,他当日亲自任命的“刘豫州”又一次跑到了豫州作妖。刘备再入豫州依然是接受袁绍的安排,更准确说是自己请命,以帮助袁绍南联刘表再次开辟第二战场。袁绍现在光凭自己实力已经很难东山再起,如果刘表和荆州加入,那形势的确可能逆转,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上次刘备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带的不是本部兵马,而是袁绍拔给他的军队,双方的磨合不够。以此为理由,刘备这次出征顺理成章要求率领自己的本部兵马出征。

上次入豫虽然败于曹仁,但刘备却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关羽带着他的家眷回来了。关羽当日降曹一来是形势所迫,二来是曹操对他实在是好(除了没把杜氏给他以外)。在感觉到关羽“人在曹营心在刘”后,曹操曾让张辽前去以朋友的关系试探口风,讨论下关羽对刘备和自己的看法。

关羽当时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我非常知道曹公待我很好,只是我受刘将军厚恩,发过誓要生死与共,不可以违背。我最终总是要走的,但一定会立个大功,报答曹公大恩后再走。

正是出于这个心理,关羽才在白马前线如此奋不顾身,于万军之中斩颜良于马下。而为了感化关羽,曹操在他立此奇功之后,当即上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并厚加赏赐。然而在听闻刘备入豫之后,关羽还是马上决定尽封了曹操的赏赐,离开曹操南投刘备。至于有没有“挂印”,这点史书上倒是没有说。
刘备当时与刘辟驻军于汝南郡最北边濦强县,与许都仅相隔三十公里。关羽在南下之时,可以先回许都把刘备的家眷带上。由于关羽实际上是南下找他大哥的,所以罗贯中为之安排的“过五关斩六将”的路线,包括最终渡过黄河去袁绍处找刘备的情节,肯定是有误了。当然,曹操放关羽一马也是真的,否则关羽是不可能顺利离营,包括去许都接刘备家眷的。

在这件事上,最纠结的还不是曹操和关羽而是张辽。张辽探知关羽的心意后,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了怕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关羽;不说又觉得有负主公的信任。最后还是说了,因为君臣之道高过兄弟之义,并且把自己这番心理挣扎过程告知了曹操。曹操并没有怪张辽,反而称赞张辽和关羽都是义士。只是让张辽帮助判断下,关羽什么时候会走。

张辽的判断是关羽立下大功报了恩之后就会走,因此曹操对关羽的走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并已经想好关羽一定要走,也不让手下人去追。这样不仅能成全关羽义士之名,更能让自己显得大度。封爵赏赐只是想做下最后的努力。至于刘备的家眷,上次曹操就大度的让刘备带到徐州,这次又哪会再拿她们做文章。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给关羽的大义和自己的大度锦上添花。

除了少数亲随,关羽走的时候是不可能带走军队的(带军队走性质不一样),这意味着“走单骑”一说的确成立。夸大的是距离,从官渡前线到许昌再至濦强约二百多里地,并没有千里之遥。不过即便去除掉艺术加工部分,亦无损整件事情的传奇度,值得作为一段佳话为后世之人传诵。

此外过五关关斩六将同样是虚构。曹操刚放关羽走,回手杀曹操的部将,关羽是做不出的。更重要的是,关羽再强终究只是一个人,所以不仅路上应该没有战斗,他找到刘备后也没能帮大哥战胜曹仁。

尽管曹操取得了大胜,但人各有志,还是会有人押宝袁绍或者说被刘备个人魅力所吸引。刘备此次入豫的目的地还是汝南郡,在当地找到的合作者代表,亦是和刘辟一样出身汝颍黄巾的龚都,总共聚拢了数千兵马。当时曹操正在仓亭前线,负责迎击刘备的是时任汝南太守蔡阳。

这次刘备方面的准备工作要比上次充分的多。能够带着亲信将领、谋士,已经逐渐聚拢的本部兵马出征。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结果蔡阳很快就被刘备部击杀。当然蔡阳是不大可能被刘备亲手所斩,所以演义中将这个功劳记在了关羽名下,并且设计了张飞怀疑关羽的忠心,逼得关羽三通鼓内斩蔡阳证明自己的情节。为了突显关公之勇,后世还有艺人把蔡阳拔高为“刀祖宗”的加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都是虚构的,蔡阳的这个光环更是无中生有了。

除了曹操本人,刘备还真的是谁都不怵,这点他在背叛曹操后就放过话。然而不是冤家不聚头,曹操终是会来的。建安七年九月,打完仓亭之战、整顿好兖州事务的曹操回到许都,准备亲征解决刘备。可惜的是,曹操又没有抓到机会,听说曹操自己要来,刘备又一次跑了。不过刘备没再往北跑,这不仅仅是因为袁绍退回河北,刘备北归之路已绝,更因为刘备这次主动请缨到豫州开辟第二战场,本来就是看到袁绍大势已去,准备好往投刘表的。

换句话说,要是袁绍那边真的能够扳回一局,那么刘备自然策应有功,还会继续留在袁绍阵营。这也是刘备入豫之后,还算是卖力打仗的原因。要是袁绍那边不行,刘备就要实施B方案了。纵观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刘备想南投的话只有荆州刘表和江东孙策可供选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刘表都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刘表来说,刘备来投亦是一件大喜事。当日留张绣屯驻南阳,就是希望在南阳驻扎一支有实力的客军为自己缓冲。现在张绣走了,眼见曹操又要腾出手来入寇南阳,刘备来投无疑于及时雨一般。无论从人望、人品,还是实力来说,刘备都要强于张绣。而刘张绣当日叛曹是曹操轻视在先,先战后降可以获得更好的待遇;刘备则是在厚待的情况下叛曹,若是再降曹操的话,亦不可能有当日之待遇,更难以取得曹操的信任。从这个角度说,刘备也不会成为第二个张绣。
为了显示重视,刘表特别出城到郊外迎接刘备。接下来,刘备没有被安排在张绣曾经屯驻的穰城,而是穰城东南30公里处的新野。新野较之穰城的优势在于处在宛城与襄阳中间,三座城邑由汉水右岸支流淯水串连起来。可以更为方便的通过水路从襄阳获得支援,并抵御曹操从北方发动的进攻。只是两位汉室宗亲都没有想到,曹操本人再次踏足南阳的土地,竟然是在七年之后。
-  END  -
赠+

领取地图礼包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


    关注 地缘看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