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丁当怕得罪人不敢说:过度自保,会让你失去什么?

 

你以为外界误解了你,其实是你误解了世界。...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 | 
杨枪枪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火药味最足的两个人,近期要说丁当和黄圣依了。
丁当在社交网络上发“美国队长”的海报,隐喻队长难当。结果黄圣依也晒了一张自拍,抱着一本《带团队就是这么容易》的书。
针尖对麦芒,丁当也是很憋屈。她在节目里并没有跟任何人对着干,相反,之所以被挑事,是因为她太注意其他人的脸色了。

第二期姐姐们分团,丁当在“艾瑞巴蒂”组里唱功最好,被推选为队长,但后来张萌在直播里说:其实自己之前就被选为队长了,只是后来团队意见不统一,自己也不好邀功,就把队长让给了丁当。
突然被推选为队长,丁当有点懵,她后来的小访谈里表示:其实我觉得这个浪来的有点太快。

结果,没有“大姐大”张萌的引导,性格温顺的丁当毫无队长准备,根本控不住场子,6个姐姐争先提出自己的主张,场面一团乱。

“豪门阔太”黄圣依最先发话:“先把后面的歌给分了”,不是队长却抢了队长的活,不但直接表示对丁当的不尊重,还搞乱了团队的讨论。
身为队长的丁当却没指正,任由黄圣依把后面的高音分给自己。其他姐姐也被带歪,开始争先恐后“抢”歌词:谁唱哪段、谁要哪行……

丁当几次想要开口,都欲言又止,后来干脆不管了,靠在椅子上咬嘴唇。由于队长逃避,团队的混乱变本加厉了,后来丁当想要表达自己意见时,也频频被其他姐姐“怼”回去。
最后“艾瑞巴蒂”组上场表演时,被网友评为“所有姐姐里最差的一个团”。连一向“甜言蜜语”的黄晓明都说:不是差,是非常差。

表演砸了,丁当也不甘地哭了。她后来说自己当时的心情:知道问题很大,但就是不想得罪别人,干脆就逃避了。

其实丁当比谁都想拿第一,一雪初次上台时得分很低的前耻。但黄圣依、刘芸、张雨绮等得罪不起的“大人物”,让她害怕说错话。
恐惧面前,丁当不知道该怎么办,干脆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敢出来。

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环境,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就像楼下邻居下棋,总爱先说一句:“我好几年没摸过棋了”,其实天天都在下。

但这样说,能够为自己可能的失败找个台阶下,避免面子输得太难看。保护自己是人之常情,可为了不失败,连下棋的想法都不表达,只站在一边围观,就属于自我保护过度了。
诚然,丁当有她的憋屈和难处,但她过度在乎自己的感受,没有尽到队长的职责,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不止丁当,很多姐姐们都有过度自我保护的倾向:陈松伶上台表演时,发现耳麦有问题但“不敢说”,其他姐姐也表示“我当时也是不敢说”。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过度自我保护”,聊一聊那些一有风吹草动,就缩回“地洞”里的心态,到底是因为什么?
自我保护,是个体为了维护心理平衡,通过压抑、补偿、升华等手段,改变对心理紧张的主观感受,减少痛苦的行为。

由于生活充满了变数和打击,我们常常用各种方式保护自己:

比如“看菜下饭”:同学聚会,面对大款土豪,每个人都“谦虚”自己没挣多少钱;面对打工一族,却会不经意的显摆自己活得多成功;

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夫妻吵架,妻子数落丈夫“为这个家贡献太少”,表示自己为家庭贡献很多。丈夫埋怨妻子“不体贴”,觉得自己幸苦挣钱就是贡献;

否认事实:临近考试,每个同学都说“糟了我没怎么看书”,可私底下熬夜苦读,表面上“都没怎么看书”,成绩差距却非常明显。
长期活在不舒服的体验里,人会患上抑郁、焦虑症结,自我保护机制能够保护个体的内心正常运转,排解负性情绪,是真实、正常且合理的。

可过度的自我保护,却会成为社会关系问题的根源。安娜。佛洛依德在《自我与心理防御机制》这本书中提出:为了成为我们所期望的样子,个体会用各种方式保护自己。但有时,这些方式并不符合现实情况。
“期望的样子”脱离了现实,可我们仍然执着于期望,就会做出很多脱离现实的举动。心理督导课上,我的老师就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气温渐升的5月底,一名年轻女性穿着厚外套走进咨询室,十几分钟之后,咨询师提出:“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服装不合适?”

来访者一头雾水,经过半小时的咨询,她才发现自己穿得太多,都捂出汗了,可她怎么没有发现呢?

十几次咨询之后,来访者说出事实:她的母亲很强势,从小就要求她穿老气、臃肿的衣服,长大之后,比起漂亮时尚的衣服,厚外套更能让她感到安全感。

由于母亲的影响,她性格懦弱,现实生活中自尊受挫了,她不会展示力量,只会下意识把十年前的旧衣服翻出来穿。旧衣服,就是她保护自己的“地洞”,当她感到自己没有安全感,就会穿上它们逃避现实。
安娜·佛洛依德认为,过度的自我保护,也是不成熟的自我保护。小时候用厚衣服来保护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自我保护机制会“更新换代”,再受到打击,会用更成熟的机制来更好的保护自己。

比如:练习拒绝他人的礼貌用语;努力提高工作成绩和收入;培养对服装的审美品味。

如果自我保护机制没有“更新换代”,长大了还像小时候那样保护自己,他人便会觉得她与现实脱节,下意识远离她。

封闭自己内心,过度的自我保护,会让人游走于“逃避-攻击”两个极端,要么让他人觉得他在逃避现实 ,要么让他人觉得他在武装自己。无论哪一种,都会妨碍个体的正常关系,让人际关系充满阻碍。


为什么过度自我保护,会让人感到攻击和逃避?因为过度自我保护的心理动机是维护自尊心。它有以下七个大类:

反抗、攻击、多疑、封闭、自我陶醉、贬低他人、合理化。

每一种都会让个体封闭自己,拒绝敞开心扉,当他人渴望和个体建立关系,这就会成为一种隐形的攻击。

当个体从现实中逃离,躲进自己的“梦幻岛”,切断和外界的联系,就会成为躲进地洞的“鼬鼠”,让他人感到无法靠近的疏离感。

如同堂吉柯德为了证明自己是“英雄”,向幻想中的“怪兽”发起挑战,但现实中,那只“怪兽”不过是一座大风车。他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爬起,所有的努力都是他人眼里的笑柄。
为了不让过度自我保护机制,损害人际关系,我们需要让自我保护机制“更新换代”,从原始、幼稚的机制蜕变为更加成熟的机制。这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要了解引发过度自我保护的情绪。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他人无心的一句话,我们听着特别刺耳,尽管知道对方并没有针对我们,可依然感到难以释怀。

打击我们自尊心的,不见得是当时当下的事实,有可能是童年的遗留创伤、泛化的焦虑情绪、过度的紧张心态等等。

因此,当我们感到自尊受损,不妨冷静下来反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感到受伤?为什么我会过度解读他人的话?这种情绪是否似曾相识?我是否觉得自己被小瞧了?对方是否是无意的?我是否被一股冲动驱使,尝试做一些并不理智的事情?
在反问中逐渐冷静下来之后,我们需要认识到自我保护机制的重要性,接纳它,而不是阻抗它。

的确,有时我们会为了保护自己,做一些错误的事情,但这些错误的事情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漫长的痛苦和无助时光中,它曾是我们赖以为生的武器。

认可自我保护机制的价值,这会让你感到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赋予自我能量,从而有力量压制住失控的情绪,不至于为了维护自尊,做一些冲动、有损现实关系的事情。

最后,应该看到自己的需求并负责。他人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负性情绪,但一个成熟的人,会将自己的情绪归于自己,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因此逃避现实、攻击他人。
日本社会学家池田大作说:“任何生命都是把保护自己当作至高无上的目的,这是生命世界里的原则。”

自我保护是人类生存的心理武器,但它的存在意义,不是为了对抗外界,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内心足够快乐、幸福。
对一个过度自我保护的人来说:你以为外界误解了你,其实是你误解了世界。

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从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能够保护自己、对抗世界的个体,当我们足够强大,便该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伤害他人。

老话说得好:大道至简。成熟的自我保护机制往往简单坦诚、化繁为简,毕竟,无论用什么方式保护自己,我们最终都要回归到和平的日常生活。

而在日常生活中,带刺的鲜花总是只可远观,柔软的花朵才被人们青睐。在人生这片花园里,我们不但要做一个“爱花”的人,更要做一个懂得“赏花”的人。
-end-



主播 | 杨枪枪,电视台主持人,公众号:小杨说事儿

编辑 | 刘德滑

参考文献:

1.《警惕过度“自我保护”的心理偏差》肖峰-《解放军生活》-2003

2.《儿童要克服过度“自我保护”心理》薄昭和-《健康博览》-2003

2.《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J。布莱克曼

3.《自我与心理防御机制》安娜。佛洛依德
------
·  推  ·  荐  ·  阅  ·  读  ·
今日话题


在“大人物”面前,你会为了保护自己,不敢担当吗?


    关注 张德芬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