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那些包子

 

作为一个南方城市,成都有着很强烈的北方色彩,比如也成都崇尚面食,并且能盛产出大量绝...

成都的那些包子

作者 ▏平叔

作为一个南方城市,成都有着很强烈的北方色彩,比如成都也崇尚面食,并且也能盛产出大量绝不亚于北方的各种包子。

这就是成都一肩挑南北的最好例证。



在成都,永远会有一群人特别喜欢吃包子,不夸张的说,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吃包子的历史很久远,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包子,我喜欢包子面皮的泡韶,喜欢包子的褶,喜欢包子里面的馅,还喜欢馅的油珠珠浸出泡韶的面皮……包子要吃得热,最好是刚出笼、手还拿不住的包子,一口咬下去,里面热汁四溅,充斥整个口腔,那就是一个爽字了得!

关于我为什么喜欢吃包子而不那么喜欢吃馒头的问题,我一直分析研究了很久,最后成果出来了,结论很简单,是因为包子里面有肉,馒头里面没有肉。

我学会吃包子的年代,是个见不得肉的年代。那时,判断食物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有肉无肉。打望饭桌,有肉,两眼放光,无肉,顿时黯淡。包子就是让人双目放光的佳肴。

记得某个夜里,母亲在家里蒸包子。包子原是给第二天准备的,可从听见厨房里的剁肉声开始,包子的光辉形象就在心里冉冉升起,哪里还愿意就这样睡着?睁眼期待着,从厨房里的响动揣摩着包子的进度,终于听见蒸锅吐气的声音了,激动的心情就开始按捺不住,直到母亲一声呼唤便从床上一跃而起……!

我喜欢吃包子,即便是没有肉的包子也喜欢,尤其喜欢鸡蛋韭菜馅的包子。鸡蛋和韭菜组合在一起,有种我喜欢的特别味道,所以一直喜欢,直到现在。

鸡蛋韭菜馅还可以做得更复杂,可以往里面加粉丝,还可以加虾皮,有的还会加豆腐干,就做成了民族大团结的模样。但不管怎么做,韭菜包子还是刚蒸好的可口,一旦过夜放久了韭菜就会化学反应出一种极其难闻的味道。这样的包子可以说是完蛋的包子,相当于叛徒,虽生犹死,没得吃头。

没得吃头的包子不仅仅是过了夜生活的韭菜包子,像那种“咬一口不见馅,咬两口迈过馅”的包子就更是恶劣,纯粹就是用来捉弄人的包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眼下包子世界中,这样的包子绝非少数,已然形成一股恶势力,完全属于全党共讨之,全民共诛之的内奸包子!

其实,在包子的大千世界中,比内奸包子还可恶的还有不少,比如《水浒》里面那个菜园子张青的婆娘,在十字坡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

现在想起来孙二娘的包子成本才低哦,她的包子铺食材采购是只买灰面不买肉,肉全是靠宰杀客人,这个虾子婆娘是坏头顶了!

关于人肉包子的传说一直都有,我小时候就听大娃娃说过,说灾荒年的成都曾有一家包子做的特别好吃,而且还不贵,于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可是兴隆不久,包子铺就被查封了,有消息流出,说他家食材来源有问题,荤馅竟然来自医院……这个龙门阵听得我是汗毛倒立,效果如鬼故事一般,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吃包子。

从过去到现在,谁能说得清成都到底出现过多少包子?很难。但总有一些好吃的包子还依然留存的我们的记忆里,其中就有著名的痣胡子龙眼包——至今仍被我等津津乐道。

只可惜再也吃不到了。

在成都,历史久远、名气最大的包子就应该是著名的“韩包子”了,是个老字号。小时候,能在家长的率领下一路杀到韩包子,那才是最让人幸福的事。

可是,随着时光流逝,“韩包子”的老字号光环早已黯然失色,吃韩包子几乎成了一件很难以想象、很痛苦的事情。

回忆了一下,我倒数第二次吃韩包子应该至少是十年前,在总府街那家。买了两笼吃了一个,异味出现,立马起身离去。

倒数第一次是半月前的一天。那天从省医院出来,过街,一眼就看到韩包子。毕竟是有感情的,再加上前不久有朋友和我提起过韩包子,就折身进店微信支付换取了两个包子。

满怀期待的咬开包子皮,里面卷缩着一坨全无灵气的呆肉,狠心咬它!一团花椒麻,除了麻,就是麻,竟无法体会出一丝肉香。

毫不犹豫地丢下一又四分之三个包子,逃离。

如今成都的包子江湖,是旌旗摇晃、枭雄四起。这些年来,为了追寻到心中的女神包子,我也曾四处流窜试水,一路从桂花巷口逐渐萎缩的无名包子,吃到十二桥的油腻肥包子;又从盘飧市限购的大包子,整到双桥路的茯苓包子;再从四道街的唐包子,撵到北门大桥的食而百……腿劲费了不少,连二杆还是跑得有点静脉曲张,结果呢,还是不那么如意。

今天,和【光头香辣蟹】光哥相约,大清早的一路挺进到位于成都东边的家宴包子,嗨了一个香葱包子一个鲜肉包子。比较意外的是,从他家的鲜肉包子中竟吃出了点滴当年韩包子的味道,算是意外发现。

找不到女神包子,就开始怀念过去,怀念生命中曾邂逅过的包子。

七十年代末,川北某地。久疏肉味之际,食堂忽然有肉包子卖,于是一两饭票一个的超大包子买了十一个,一顿干完,胀得卧床一个时辰。

好多年以前,带几个娃娃去张家界,回返路过丰都鬼城,那时三峡大坝还没有蓄水,鬼城还保留着鬼城的模样。就去吃鬼城血旺,发现了旁边有包子卖。问店家好不好吃,店家自信回答好吃,于是点了一笼。包子是现包现蒸,蒸好了现吃。包子不大不小,两口一个,结果发现味道不摆,看我吃得扎劲,几个小喽啰也嚷嚷要吃,于是又连续蒸了五笼。

九十年代初开车去中江,快进县城路边,有一简易棚棚,棚里有案板有炉子有蒸笼,打听有什么吃的。答曰;包子和菜稀饭。于是两人要了四碗稀饭三笼包子,瞬间干完。那个包子至今难忘。

还是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同事下班不想回家,约着打鸡死(扑克玩法),二鸡一。居然打了个通宵到天亮,几爷子饥肠辘辘,蹬起自行车飙到纱帽街,吃包子。老规矩是赢家买单,作为输家的我自然就只负责狂吃狂吃,记不清楚那天早上到底吃了好多包子,反正应该是吃回来了。所以记得特别清楚。

回顾人生,一路上还是有许多包子伴随过我的,有些虽然不像“狗不理”“韩包子”那么威名远扬,但作为区域名牌,局部上还是多有影响力的。比如早年间铁路新村的三八食堂的包子、火车站一带的锦峰宾馆芽菜包子、西南交大的韭菜鸡蛋素包子、西藏饭店的肉包子以及名扬一时的蓉城大包……由于不是开包子表彰会,更多的包子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成都过去有许多包子,现在成都也有很多包子,我相信,将来成都还会有更多的包子出现。
END


    关注 平叔闲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