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民和:古道漫漫民族融合纳顿舞铿锵热烈 花儿会民歌悠扬民族服饰璀璨斑斓

 

民和在古今文明交替中,延续河湟文脉,承接兰西廊带的东延西扩,展现着青海东部门户的新面貌。...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CCTV-10
2020.7.6 23:0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青海卷 民和篇


民和篇 预告片
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民和县官亭镇以南两千米的喇家村,被誉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就在这里。


喇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聚落因地震、洪水等灾难而毁灭,遗址内保留了灾难突发时的场面遗存,其中出土的“世界第一碗面”,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面条实物证据,充分证明了当时农耕文明的发达。
在下川口村西北,靠近湟水高出水面40多米的台地上,至今尚存着几道清晰可辨的古城墙,学界流传甚广的一种观点认为这里就是汉金城郡的郡治允吾城。
金城郡为西汉“河西五郡”之一,是雄踞襟喉之地的军事要塞,也是中原文明西进的重要标志。
古道漫漫 民族融合


著名的临津古渡,连接着南岸的大河家镇与北岸的官亭镇,黄河在这里浩荡而去。


如果说临津渡是古道的要津,古鄯驿则是古道的枢纽。往昔这里曾有“朝贡不绝,商旅相继”的极盛场面,是青海民族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市场。


从官亭、古鄯经川口至乐都部分,是进入青海西宁的咽喉之地,且与“唐蕃古道”局部重合,这是经学界考证的丝绸之路东段南线的支道之一。自汉唐以来频繁的商贸流通和茶马互市,形成了“中原茶帛移西北,河湟骏马驰长安”的繁荣景象,也书写着东西交流、民族融合的史诗。
卡地卡哇寺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民和地区所建的三大寺之一,汉藏文化交融。在传统藏式建筑的头道殿里供奉关公,也是汉藏长期共处的印证。汉式的飞檐翘角和藏式的古朴凝重已然相融呈现。
另一个文化融合的见证,则是寺城的建筑形式。卡地卡哇寺建在城堡中,以城堡的全部为寺院范围,被称为卡地卡哇寺古城,也是明长城的城堡。明长城在民和境内的四座城堡有两座是寺城,就是卡地卡哇寺和同处康格达景区的弘化寺。
寺在城堡中,城在群山里。位于马营河北岸的弘化寺是明代河州地区最有影响的城堡式寺院之一,城池顶宽2.5米,底宽15米,墙高20米,总长约1200米。厚厚的城墙环绕着城池,彰显着曾经的宏伟和辉煌。
纳顿舞铿锵热烈 花儿会民歌悠扬
纳顿是土语音译,意为“游戏”“娱乐”,也称“庆丰收会”。土族群众为庆祝五谷丰登,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开始跳起纳顿,逐村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从农历七月十二开始到九月十五结束,2006年土族纳顿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三川地区独有的民俗活动。


每个村庄到了纳顿节正会的日子,都是人头攒动、彩旗飞扬。本村的集体舞蹈“会手”跳起来时,邻村也组织“会手”舞前来庆贺。


纳顿以舞蹈和戏剧表演为主。既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影子,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等汉文化的内容。会手舞开场后,还要表演面具舞,也叫“傩戏”,主要有《庄稼其》、《三将》、《杀虎将》等。


花儿是西北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族、藏族、汉族、土族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演唱花儿时,演唱者一般一手轻捂耳朵,有独唱、对唱、合唱等。花儿曲令丰富,不同的“令”让不同民族的花儿各具特色,也成为多民族间和而不同的直观体现。


在民和,最著名的“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举办的七里寺花儿会,这个已有百年历史的盛会,恰好位于河湟花儿流传的圆心点上,极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而今,花儿和纳顿都已经被打造为当地知名的文化品牌。2018年,民和承办了青海省第三届丝路花儿艺术节河湟民俗文化节暨第十七届土族安昭纳顿艺术节,传承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在不但民间花儿社团和艺人越来越多,以纳顿为元素的韵律操,也在三川地区的中小学推广。
民族服饰璀璨斑斓
灿烂华丽、精致考究是民和土族服饰的写照。
土族服饰的璀璨斑斓,与大量运用手工刺绣密不可分,它们不仅是土族的标志和符号,更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官亭、中川一带世代传承民族刺绣,土族姑娘从小在闺中勤学,以平绣为主,还有盘绣、拉绣、网绣等绣法。遥远的记忆和传统的风情,就在这一片明丽中再度鲜活起来。
9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刺绣的朱二奴是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一直从事民间刺绣活动,指导十里八乡的姐妹们画样、剪纸、配色和针法。土族刺绣中最难的是构图,但朱二奴的图样从不打草稿,都是一次成形,很多姑娘都乐于向她讨教。
土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刺绣图案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平绣图案多是飞禽走兽、花草山水、生活场景等内容,讲究整体对称、针功细密、花形大方、颜色和谐,被广泛应用于婚礼服饰和绣枕、门帘、台布、被罩等日常生活用品上。
传统服饰凝结着土族人民的智慧艺术,保护传承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乔吉福自费筹建的巴乔民俗博物馆内,收藏着众多关于服饰文化、生活的老物件。


朱二奴义务担任专职教师的民和土族刺绣协会,在培养大批刺绣专业人员的同时,也帮助群众打开了刺绣品的市场。
绿色引领 乡村振兴
在整个县域大循环农业的推动下,温室采摘、桃花梨花等绿色资源也不断向产业优势转化,休闲观光基地和乡村特色旅游相继兴起。


而今,民和沿着川大公路中轴线南伸北展,从天路桃源到万亩油菜田,再到黄河沿岸生态区,逐步加快文旅产业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联动发展,并通过“智慧县域”和电商物流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商业集聚效应。
在绿色引领、振兴乡村的发展路径下,一个产业兴旺、富裕宜居、繁荣和谐的青海东部门户,正在河湟农牧文化的故地精彩呈现。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民和篇》

播出时间:7月6日 23:06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胡悦 刘凌玲(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