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这片也太敢拍了!

 

文|艾飞

以我目之所见,今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挺难的。

可表面上我们还得正能量,还是要一声声的高喊“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今年以来,我们见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在一个人人自危的环境里,什么道德、诚信、仁义等等一个个中国传统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无情碾压。

人们对“钱和权”的崇拜已经深入灵魂,因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点残渣。

到头来,众多的底层老百姓就像玻璃上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

只是,我们的电影如今失语了,于是我想到了一部老电影,《林家铺子》。

电影记录的是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里,中国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

牛逼的是,这部1959年的国产片,是当年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

这要放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思议,更讽刺的是,我们今天再看这部电影,还是会心有戚戚焉。

故事的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一窝蜂的要抵制日货。
在浙江一个小镇上,有一家“林源记”,因为快过年了,屯了不少日本货。

在那会,日本货已经很普遍了,每家每户都有。

可是,“情绪”这种东西一旦高潮,就会翻脸不认人。

片中林老板女儿因为穿着日本产的衣服,就被同学在背后指指点点。

于是,掌控“情绪”的既得利益者就开始收割,林老板找到商会的会长,让他通融通融。

会长说,知道你林老板爱国,只是上面张委员胃口越来越大,最近又讨了个小老婆,要花钱......

林老板识趣的奉上400大洋,就这样,他的铺子就允许继续卖了。
当然,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

林老板得到许可后,把店里日本货的标签都换成了国货,然后在店门口贴上一句句充满“正能量”的口号:

完全国货。
然而,在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社会里,生意依然难做,毕竟,老百姓口袋里都没有钱呐。

电影《林家铺子》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刻画很传神,我们看到,大街上虽然人不少,但都只是驻足在店门口看一看,不进去,就算是看中什么东西,也要挑个半天。

就像电影里那个卖柴的老头说的那样:

买了帽子,头是舒服了,可肚子就饿了啊。


虽说是开了个铺子,可林老板总是眉头紧锁,唉声叹气。

原本林家铺子就是一家穷人集资的店,每个月要给大家利息,如今生意惨淡,年关难过。

电影里有一幕非常的心酸,有个穷婆婆来领利息,已经拖了三个月,眼看着家里就揭不开锅,无奈的林老板只好一边付钱一边让她再买点啥......
在《林家铺子》里,一个个画面都满是生活的气息。

在别的影视剧里,日本人打过来了,于是全民高亢,一个个冲锋陷阵,可现实是,就算是日本人打过来了,普通老百姓还是要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当日本进攻上海的消息传来后,林老板关心的不是什么国家大事,而是自己出门收账的伙计能否平安归来,这关乎整个店铺的生死存亡。

这种不安,我们在今年的感受尤为强烈。

因为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仅仅是生存,就让很多人每天身心俱疲了。
在电影里,还没等收账的伙计回来,从上海来的供应商来催债了。

林老板本来想着先从钱庄借点钱垫着,没成想,钱庄也开始收紧盘子,不随便放款了。

所以说,无论是哪个时代,那些有钱有势的人都会先得到各种一手消息,他们会想尽办法的去剥削,最后留下一个个烂摊子让底层的人们自己去扛。

因此,我们看到,林老板的伙计收账回来后,上海来的供应商拿完钱,拍拍屁股就走了,也不再准备给林老板供货了。

因此,我们看到,钱庄的经理,才不管你是什么老客户,扣下了林老板的钱,翻脸不认人。

而这一层层的压榨,也让林老板的面目一点点地变得狰狞......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家里被掏空的林老板万念俱灰,镜头从巷子拍店铺,一群学生喜滋滋边走边喊:打胜仗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说起来都是斗志昂扬,但现实是真正承担这“钱”、这“力”的又是一个个老百姓。

在我看来,这个场景把电影的戏剧冲突转到了一个更大的层面,此时林老板的叹息和焦虑变成了广大人们的心声:就算是打了胜仗,老百姓的日子依旧难过。
于是,到了电影的后半段,这种“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关系表现得愈加残酷。

由于日本人攻打上海,一批批的上海难民就来到了浙江。

林老板的伙计看中看到了一个商机,他们发现上海难民普遍都缺日用品,因此,林家铺子就打着优待上海同胞的旗号,打包销售各类日用品。

为了尽可能多的挣钱,林老板还带人跑到赊他账的小店铺家,把之前赊给人家的各种日用品统统拿走。

原本的林老板,面对那些剥削他的豺狼,俨然一只绵羊;而此时的他,面对一只只兔子,他也成了野狗。
在上海难民到来之前,林老板一筹莫展;谁知道,上海难民的涌入,竟然成了他全家的救命稻草。

这世上的事就是如此的荒诞,而这荒诞的背后常常是悲剧居多。

就在林家沉浸在一片喜悦中时,竞争对手开始给他们使绊子了,这种竞争我们最近因为老干妈也见识了,本质是一样的。

对面铺子对外放风说:林老板这一天天大甩卖是为了最后大赚一笔,然后跑路。

因此,电影里那一个个穷苦的人们就跟我们很多网友一样,被当枪使,急急忙忙跑到林老板家讨要说法。

对付他们,林老板自然是游刃有余,三两句就把她们唬得一愣一愣的。
可一旦豺狼出现,林老板立马六神无主,第二天,会长就跟林老板说了一桩“喜事”:

卜局长看上了林老板的女儿。

这话犹如一个晴天霹雳,一下把林老板拍晕了,他知道,如果他不照做,他的店铺就很难在这里混下去。

或许这就是生而为普通人的不易,好不容易熬出了点希望,可是别人只要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让你濒临绝望。

我们现在都喜欢说“女权”,其实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林家铺子》里,就有了对物化女性的反抗和女权意识的觉醒。

在电影里,当林老板犹豫不决之时,是林太太斩钉截铁地护住了女儿。
在电影《林家铺子》最后,已然趴下的林老板被一层层扒皮,同行商铺想搞他的货,商会会长和官员想搞他的钱,还有一个局长想搞他的女儿......

在重看这部片的时候,我本能的觉得又冷又潮,或许是因为电影里在下雪,又或许是无论在哪个时代,普通大众都像是丛林社会里的一块块冰,无论怎么挣扎,大都只有悄无声息融化的命。

我甚至都能感同身受林老板的心情:

一直焦虑,最终无语,但还是要故作镇定。

电影的最后,走投无路的林老板只好带着女儿逃去别处。

应该说,林老板一家已然很惨了,可《林家铺子》的结尾震撼到我全身发麻:林老板走后,那些官员、商人关起门来瓜分林老板的家产,而门外哭天抢地的是那一个个比林老板更弱,把钱投到林家铺子的人,她们血本无归......


我一直都很喜欢《林家铺子》这个结尾,短短一场戏用了五六十个镜头,镜头不断的切换中既展现了残酷的时代场景,又让人看完无比的清醒。

谁也没有权利代表大多数人,因为在这样一种丛林法则的乱世里,人们很容易就变成林老板,又很容易走投无路,在大难来临之际,就会毫不犹豫抛弃信用和承诺,把更悲惨的后果抛给更弱势更底层的人们去承担。

事实上,这种事情在我们现在的新闻里也屡见不鲜。

比如前些天大家都在议论的汪涵代言的某个P2P平台暴雷,我们新闻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汪涵身上,可如果你有时间去搜一搜那些一个个投资人的遭遇,那简直就是人间炼狱。

只是,我们的新闻很少去聊他们,一来暴雷的平台这么多,受骗的太多;二来此类新闻也不让随便报,这是“负能量”。

再比如最近的冒名顶替事件,表面上来看,这叫“冒名顶替”,可实际上,这和《林家铺子》里如出一辙,都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扯起的一张张关系大网,把底层百姓套的明明白白的。

“林家铺子”的故事,其实在不停的上演......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说这部电影熠熠生辉,你要知道,电影的原著作者茅盾当年是文化部的部长,而编剧夏衍是上海宣传部部长,导演水华,演员谢添、于蓝等都是当时的大明星,可以说,《林家铺子》是“官方王炸组合”。

而且,当时外面是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各行各业都在画大饼,但水华导演还是能定下心,慢慢来,才细细地打磨出了这部作品。

可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同样是焦虑、无语、故作镇定,却没有了这般带着我们开往下个世纪的电影。

往期文章:这特么才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激情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下在看,谢~


    关注 局外人看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